探究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摘要
关键词
民俗文化;文化资源;区域活动;幼儿
正文
我国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十分的丰富,把此类丰富的资源与幼儿区域活动相结合,能够在带给幼儿不同体验感的同时,帮助幼儿去亲近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为他们播下一个热爱的种子,促进幼儿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其意义不容忽视。
1.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区域活动中运用的意义
1.1丰富现有区域活动课程
从现阶段幼儿区域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其中往往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活动缺乏针对性等。幼儿教师本身的素养,实际上会对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德育运用效果产生十分直接的影响。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在把民俗文化资源运用到幼儿区域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现有的区域活动课程,对于自身的素养也会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而这一提升又会作用于实际的教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1]。总之,我国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十分深厚的,把传统民俗文化与幼儿教育相结合,可以解决当前幼儿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为幼儿未来的成长保驾护航。
1.2激发幼儿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
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单纯灌输传统民俗文化的概念,他们理解起来会十分地困难。因此,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可以通过更加科学的方式,加深幼儿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认知,并为他们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这也更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1.3培养幼儿的民族责任感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于幼儿来说除了需要了解一些生活常识以及一些文化基础外,同时也需要树立起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把传统民俗文化资源融入到幼儿区域活动中,不仅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到更多丰富的民俗文化,同时也可以使幼儿在过程中感受到民俗文化背后的内涵使他们能够逐步形成一定的归属感与使命感。区域活动本身就是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在这一活动中融入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在丰富了幼儿学习内容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民族责任感,使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得以代代传承下去。
2.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应用原则
2.1经验性原则
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应用时,对于教师而言,还需要从幼儿的实际特点出发。对于幼儿而言,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会以直接的经验作为基础。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在对区域活动进行设计之前,还需要尽可能地使此类活动具有一定的生活性[2]。同时,为了保障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应用效果,幼儿教师除了需要依据自身的力量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外,同时也可以听取幼儿本身以及一些其他优秀教师的意见,并在这一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
2.2生活性原则
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应用时还需要遵循一定的生活性原则,以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在选择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此类资源引入到生活实践活动之中,让幼儿通过对此类活动的开展,去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2.3探究性原则
在传统民俗文化与幼儿区域活动融合的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对幼儿的主体性进行关注。为此,在这二者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无论是制定融合的计划,还是选择活动开展的内容,都要避免教师一个人随意决定,而是需要适当参考幼儿的意见,并且鼓励幼儿在过程中去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幼儿能够拥有自主探究的空间。
2.4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也是幼儿教师在把传统民俗文化资源运用到幼儿区域活动中时,所需要遵循的一项原则。在对二者进行实际的融合之前,幼儿教师首先还需要依据幼儿的实际性格特点以及区域活动的实际情况,选择与之相应的活动形式,为幼儿创造出一个更为科学的环境与氛围,增加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体验感,并使他们在过程中去感受传统民俗文化。
3.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运用现状
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运用现状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分析。第一方面,一些幼儿教师在对这二者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会习惯使用一些固有的教材,但是却并未对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即便有些教师收集了此类资源,但也并未进行较为清晰地分类,而是把所收集到的内容全部融入到区域活动内,导致幼儿在实际接受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难度[3]。第二方面,材料投放不合理。活动材料的选择,对于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区域活动中运用的效果也会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但是,一些教师在对材料进行投放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实际年龄特点,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另外,一些教师本身日常工作教育繁忙,因此针对于材料没有及时进行更换,久而久之幼儿会对材料失去一定的新鲜感,针对民俗文化也会缺少一定的探究欲望。
4.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4.1帮助幼儿正确认识传统民俗文化
当前幼儿教育阶段也出现了“内卷”的情况,一些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过于注重幼儿的文化教育与培养,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甚至在一些幼儿教师与家长的眼中,认为此类传统民俗文化教育的开展是可有可无的。由于这种不良观念的影响,对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运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不过,从宏观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对于青少年民俗文化教育方面投入了较大的关注,并且也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了积极地弘扬。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国家宝藏》这一栏目,让更多人能够对传统民俗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不过,一些问题依旧存在。比如,一些人并没有意识到传统民俗文化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甚至认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只需要交给当地政府部门去做,与自身的关系不大。可实际上,传统民俗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还需要从教育领域入手,从幼儿阶段入手。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比如木偶戏、竹马戏、农民画等,对于他们文化自信的建立以及未来的成长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4]。比如,以采茶灯为例,这是我国一种寓意吉祥歌舞的传统民俗文化,其中融合了舞蹈与戏曲等多种形式,在表演的过程中主要以采茶作为背景,并在过程中穿插舞姿等内容。仅仅为幼儿进行文字介绍,幼儿理解起来会十分的困难,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尝试为幼儿寻找些相关的视频片段,并为幼儿进行播放。同时,在播放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也可以为幼儿展示一些相关的道具,加深他们的印象。在这一基础上,幼儿教师可以在循序渐进地为幼儿介绍采茶灯的由来及其所想要表达的内涵等,使幼儿能够对这一民俗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知。
4.2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
在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入手,选择符合他们的内容,才可以获得更为良好的效果。传统民俗文化资源融入到幼儿区域活动中时,也需要避免过于形式化的情况出现,而是需要让幼儿真正意识到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感受到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以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为例。这一节日是我国亲友团聚的节日。在幼儿园中,每到中秋节,幼儿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为他们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并可以为他们设置不同的角色,让他们能够扮演其中的角色,去感受中秋节背后的内涵。同时,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从父母长辈那里了解不同区域的中秋节习俗,并在幼儿园中与大家分享自己所了解到的内容,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了解到我国不同城市与地区在中秋节时的习俗[5]。除此之外,也可以让幼儿在中秋节与自己的家人一起制作月饼,并带到学校和其他人一起分享,让幼儿在感受这一节日氛围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秋节背后所蕴含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4.3科学投放活动材料
以幼儿经验为导向是幼儿区域性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过程中,通过各类材料的投入,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更为开阔的空间,使他们拥有表达自我的机会。因此,在把传统民俗文化资源运用到幼儿区域活动中时,自然也需要科学选择好相应的活动材料,以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为此,幼儿园可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当地的区域特色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够全方位接触的地域文化特色。比如,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设置“茶馆”“中医馆”等,具有传统民俗文化特色的区域,在区域内适当增加一些更具有真实感的道具,让幼儿能够更好地接受。比如,在“茶馆”内可以投放一些模拟的茶叶,让幼儿能够在其中了解到我国的茶文化。同时,可以让幼儿扮演顾客来购买茶叶,在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当店员,为顾客讲解一些茶文化相关的知识,激发幼儿对于茶文化的探索意识。再比如,可以在“中医馆”内放置一些模拟的中草药等,让幼儿把自己代入到医生的角色,模仿中医被病人抓药的场景。科学投放活动材料,一方面可以让幼儿更加有代入感,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幼儿的认知。
4.4构建家校共育机制
虽然说,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运用,主要依托幼儿园教师来完成,但是在此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家庭的作用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在完善的家校共育机制下所开展的区域活动,其效果往往会更为理想。以泥塑这一传统民俗文化为例,除了可以在校园区域活动中可以开展,在家庭以及社区等同样可以开展此类活动,以进一步保障幼儿区域活动的整体开展效果。首先,在家校共育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幼儿家长也需要积极参与到传统民俗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区域活动中来,切实发挥出家庭在共育方面的优势,为其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相应的资源。另一方面,从幼儿园的角度分析,也可以尝试聘请一些专家到幼儿园开展讲座等,帮租户幼儿更好地了解泥塑这一传统民俗文化,保障幼儿区域活动开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详细来说,在把泥塑这一传统民俗文化资源融入到幼儿区域活动中时,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幼儿完成整个泥塑活动的开展流程,帮助幼儿了解相关的知识,并且可以与幼儿一起来对泥塑开展调查。幼儿园则可以与社区等相关机构进行合作,组织幼儿及其家长参观当地的一些泥塑展览会等相关活动。在此类家园共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校、社区、家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三方合作也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区域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打造出了一个更加优质的区域活动环境。
4.5对传统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
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十分的丰富,且形式也十分的多样,大多具有比较鲜明的风格和特色等。比如,以舞蹈这一形式为例,由于区域的不同,其背后所呈现出的民俗文化也有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具有十分广泛的挖掘空间。虽然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为幼儿灌输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但是不利于在过程中激发幼儿的探索欲。为此,幼儿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幼儿自行对传统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探索。比如,针对一些比较熟知的民俗文化,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自行去询问长辈或者是查阅一些图书来了解这些民俗文化,教师也可以带领幼儿一起观看此类相关的视频,让幼儿感受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当然,民俗文化资源与幼儿区域活动的融合,不仅仅是让幼儿对民俗文化进行欣赏即可,而是可以让幼儿在了解民俗文化后,能够对其有更进一步的思考。比如,幼儿教师可以在带领幼儿了解民俗文化后,开展相关的研讨,让幼儿说说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地方最吸引自己,并聊一聊他们所熟悉的一些传统民俗文化,进一步发挥出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势。
结语:总之,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十分珍贵的资源。把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引用到幼儿区域活动之中,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到更多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幼儿心中播下一个文化自信的种子,为幼儿未来的发展打下了一个更为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颜雅菲. 浅议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 (08): 13-15.
[2]]叶幼美. 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内容的适宜性探究 [J]. 文科爱好者, 2023, (03): 223-225.
[3]罗翠麟. 幼儿园区域活动融入传统民俗文化的探索 [J]. 教育界, 2020, (35): 86-87.
[4]黄纯. 地方民俗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2, (03): 177-179.
[5]俞黎霞. 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J]. 学苑教育, 2019, (24):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