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徐娟萍

江西省全南县第二中学 341800

摘要

“双减”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作业设计理念不再适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应在“双减”思想指导下,进一步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高效的课堂。本文旨在探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双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双减”政策的出台,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这一现实需求出发,探讨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不容忽视,它深刻影响着学生个体的成长与社会的未来。这门课程不仅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环节,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与法治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从而培养出具备良好品德、强烈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同时,道德与法治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它超越了单一的知识传授,通过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如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社区服务等,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高标准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公民意识,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能够自觉遵法守法,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更重要的是,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法治素养直接关系到法治社会建设的成败。因此,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是为青少年个人成长护航,更是为法治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新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我们可以巧妙运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使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以部编版初中教材“做守法的公民”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情境模拟活动。比如,创设一个“网络言论自由”的模拟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网友、网警等角色,围绕一个具有争议性的网络话题展开讨论。在模拟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个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问题。如此学生不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法律条文,还能在角色扮演中增强代入感和责任感,从而深刻体会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案例分析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选取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真实案例,如青少年犯罪、网络诈骗等,通过详细剖析案例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法律适用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案例背后的法律原理和道德价值。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小组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得出结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社交技巧。同时,教师还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讨论方向正确、讨论内容丰富多样。创新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知识和价值观。

(二)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是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等多元化途径,我们能够将时事热点、身边案例巧妙融入教学之中,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提高教学实效。

“我与国家和社会”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搜集最新的国内外时事热点,如国家重大政策发布、国际形势变化等,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时事热点背后的法律、道德和社会问题,探讨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教师还可以结合社会实践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调研活动。比如,针对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网络诈骗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调研,了解网络诈骗的手段、危害以及防范措施。在调研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将调研成果以报告、PPT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如此能够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还可以将身边的案例融入教学之中。比如,在讲述“法律保障生活”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入学生或家长亲身经历的法律维权案例,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法律在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强化实践体验,提升法治素养

强化实践体验是提升学生法治素养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精心设计的模拟法庭、法治讲座以及社区服务等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法律的实际运作,深刻理解法律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增强法治意识和实践能力。

“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模拟法庭活动。选取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如校园欺凌案,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被告人等角色,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模拟审判。在模拟过程中,学生需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进行辩论、举证、质证等环节,最终由“法官”作出判决。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法律的威严与公正,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增强了法治意识。定期邀请法律专家或法官来校举办法治讲座,也是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讲座内容可以涵盖宪法、民法、刑法等多个领域,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和身边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通过专家的讲解和互动,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法律体系,增强对法律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此外,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法律宣传、法律援助等,也是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实践方式。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他人解决法律问题,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社区服务中,学生还能够接触到不同的人群和复杂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成为守法、懂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形势,我们应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资源,强化实践体验,努力构建高效、生动、贴近学生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彭林松.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 43 (06): 67-72.

[2]万红宏. “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3, (08): 31-3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