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视域下高校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数字化;高校;剪纸艺术;传承保护
正文
课题项目: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2023年研究课题--名称:“五育并举”背景下幼儿教师美育教育能力培养与实践的研究(编号:CGJL043)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从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等方面,深刻阐释了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科学内涵。剪纸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其传承与保护不仅关乎文化多样性的维护,更关系到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在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高校剪纸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化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剪纸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数字视域下高校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策略,为剪纸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数字化技术对高校剪纸艺术传承与保护的作用
1.1数字化记录与保存
剪纸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精湛的制作技艺、丰富的题材与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历代匠人心血的结晶。传统的纸质媒介易受损、难保存,加之大多传统文化技艺传承更多的是依赖于口传心授,这也使得许多珍贵剪纸艺术作品与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通过高清扫描、3D建模、数字摄影等技术手段,高校可以将剪纸作品转化为高精度的数字图像或三维模型,实现无损复制与永久保存,数字化资料不仅保留剪纸艺术作品的原貌,还便于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后期处理与修复,这样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剪纸艺术文化作品保存方式下,作品出现的易褪色、变形等问题。
1.2数字化展示与互动
在数字化时代,高校利用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虚拟现实(VR)及增强现实(AR)等技术,将剪纸艺术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这样可以极大程度地拓宽剪纸艺术文化传播的边界和受众群体。通过制作在线展览、互动教程、短视频等内容,剪纸艺术不再局限于校园或特定地域,而是跨越时空界限,触达每一个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个体。VR和AR技术的应用,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剪纸创作的乐趣,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极大地提升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1.3数字化传承与教育
数字化技术不仅为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技术支持,更为其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高校的科研与教学实践中,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剪纸艺术的跨界融合、创意设计与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剪纸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动画制作等多个领域,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新作品,从而实现剪纸艺术的现代转型与活化传承;另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高校可以深入分析剪纸艺术的风格特征、文化内涵及受众偏好,为剪纸艺术的创新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其向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此外,数字化技术还为剪纸艺术的传承教育提供新的途径。通过开发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教育资源,高校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吸引更多学生及爱好者参与到剪纸艺术的学习中来,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2数字视域下高校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策略
2.1建立数字化档案,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面临着如何有效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挑战。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亟需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传承与保护。本文将从建立数字化档案、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两个方面,探讨数字视域下高校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策略。
第一,建立数字化档案,实现剪纸艺术资源的永久保存。数字化档案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应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如图像处理、三维扫描等,对剪纸作品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与存储。例如,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通过建立“中华剪纸数字空间”,采取三步走策略:首先,搭建全面数据库,广泛搜集并整理中国民间剪纸作品及作者信息,涵盖民俗内涵、技艺传承等多维度内容;其次,实施数字化升级,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剪纸艺术进行高清扫描、3D建模等,实现资源的永久保存与高效传播;最后,建立完备的馆藏体系,不仅收录传统经典,也关注当代创新,形成系统化、多元化的剪纸艺术数字档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通过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还通过线上线下展览、教育融合等方式,提升社会美育价值,为非遗在数字化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剪纸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创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使剪纸艺术教育更加生动、便捷。高校可结合VR、AR等技术,开发剪纸艺术数字化教学平台。该平台内有丰富的剪纸教学视频、图文资料,学生还能通过模拟操作的方式亲身体验到剪纸艺术,并以此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例如,某高校开发的剪纸艺术在线课程,通过虚拟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2.2建立线上展览平台,加强多媒体渠道宣传
在数字化浪潮中,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沿阵地,正积极探索利用线上展览平台与多媒体渠道,为剪纸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高校通过构建数字化的展示与交流空间,不仅能够有效扩大剪纸艺术的传播范围,还能加深公众对其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的理解,从而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一是打破地域限制建立线上展览平台。高校可依托自身专业优势,搭建专门的剪纸艺术线上展览平台,平台内集作品展示、艺术家介绍、互动体验等功能于一体,让观众无需亲临现场即可欣赏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剪纸精品。例如,包头师范学院成功举办民间剪纸作品线上剪纸艺术展,通过高清图片、视频介绍及VR全景体验,让全球观众仿佛置身于剪纸艺术的海洋,极大地提升展览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是加强多媒体渠道宣传,拓宽传播路径。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在线教育网站等多媒体渠道,对剪纸艺术进行广泛而深入地宣传。通过制作精美的宣传短片、教学视频、直播互动等内容,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剪纸艺术的魅力,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并参与到剪纸艺术的传承中来。同时,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访谈等形式,提升剪纸艺术的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
三是融合创新元素,提升线上展览互动性。为了增强线上展览的吸引力和参与感,高校可尝试将剪纸艺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引入AR、VR等新技术。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在虚拟环境中亲手体验剪纸创作的乐趣,感受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此外,还可以设置观众投票、作品征集、在线问答等线上互动环节,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2.3建立在线学习社区,开展数字化创作竞赛
在数字时代的大潮中,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面临着如何将传统艺术如剪纸与现代科技融合,实现有效传承与保护的挑战。剪纸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和传承。通过建立在线学习社区和开展数字化创作竞赛,高校能够有效拓宽剪纸艺术的传播渠道,还能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创造力。
首先,建立在线学习社区,促进资源共享与交流。在线学习社区是连接剪纸艺术爱好者与专家的桥梁。以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金轮侨心小学为例,该校自1993年起便开展校园剪纸教学,并成功将“百井剪刻纸艺术”申报为非遗项目。此外,该校建立剪纸资源库,还开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丰富教学资源,还促进了师生、校际间的交流与互动,为剪纸艺术的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开展数字化创作竞赛,激发创新活力。通过举办线上剪纸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创作,使用图形处理软件重新组合传统剪纸纹样,或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意设计,高校通过开设数字化剪纸竞赛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剪纸艺术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为剪纸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校与企业合作是推动剪纸艺术数字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引入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设备,为剪纸艺术的数字化创作提供有力支持。企业还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共同开发剪纸艺术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结语
在数字视域下,高校对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不仅展现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无限可能,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开辟新的道路。通过数字化手段,剪纸艺术得以跨越时空限制,实现广泛传播与深入普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意的持续涌动,高校应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策略,让剪纸艺术在数字时代得以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兰. 非遗传承视域下聊城剪纸融入高校美育的价值与路径 [J]. 中国造纸, 2024, 43 (06): 203-204.
[2]申雨田.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剪纸艺术研究 [J]. 艺术大观, 2023, (23): 132-134.
[3]吴方硕. 非遗剪纸数字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初探 [J]. 造纸信息, 2023, (03): 76-78.
[4]王锋. 新时代下敕勒川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探讨研究 [J]. 艺术品鉴, 2022, (21): 42-4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