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群建设背景下新形态教材“活化”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专业群;新形态教材;开发路径
正文
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融入教学的重要途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其中,教材是职业教育“三改”改革的重要物化成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目前,学界对于新形态的教材开发工作开展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但仍存在着新形态教材特征认知不清晰、开发水平不高、开发体制机制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经费缺乏保障等问题[1]。
在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笔者发现高水平的新形态教材开发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其不单是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教师成长、模块化教学的集中体现,更是专业群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本文在专业群建设背景下,论述了新形态教材开发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系统性开发路径,以期为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一、专业群建设背景下新形态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一)专业群建设背景下新形态教材开发是落实“双高计划”的内在诉求
伴随着我国深化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产业链不再局限于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加工,而是逐步迈向高端化、精细化。产业集群中岗位群聚现象加剧,这也导致各行业对于人才技能的需求产生结构性失衡[2]。实力再雄厚的单一专业也难以支撑产业链的发展需求,若不能实现“跨界培养、多元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则会加剧上述的结构失衡现象的产生。以产业链作为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对接岗位需求,融入实际生产环节是现阶段专业群建设的主流模式。这也体现出在“生产过程去分工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下形成的职业教育“人才结构去分层化”培养需求[3]。专业群协同发展是职业教育从扩展式的外延发展逐渐向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必然结果[4]。这对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专业群与传统单一专业相比核心差异即在“群”这一概念,即通过对课程、实训基地、教师团队等教育资源的交叉使用、集约式开发,避免原有“单点式”专业建设产生的资源稀释问题[3]。不可否认的是,在“双高计划”建设中,涌现出一批建设成效显著的专业群,也产生了专业群内涵建设、标准设计、模块化教学等一系列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显著意义的理论创新[4-5]。但现阶段新形态教材的开发工作主要专注于单一课程或专业内课程衔接的问题上,这种贯穿职业教育的重要纽带并未在专业群建设中引起广泛的重视,这将阻碍职业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多目标、多路径、多选择”人才培养模式。
(二)专业群建设背景下新形态教材开发是践行“岗课赛证”融通的基础
专业群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产教融合、能力本位、跨界培养、多元成才”,即以产业需求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导向,实现、多途径多角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6]。“岗课赛证”融通恰恰是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其内涵是以企业岗位需求及职业技能要求为基础,有效融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职业技能竞赛及专业课程体系。“岗课赛证”融通并非简单的将四种要素进行简单累加,而是通过科学的分析“岗”、“课”、“赛”、“证”在专业群建设中的格局和态势,探索适合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及专业特色的融合模式。而专业群多依托于产业链开展建设,对接的岗位群、证书、技能大赛拥有一定的互通性[7]。因此探索专业群“岗课赛证”在新形态教材中的融通模式,是高质量新形态教材开发的重要方向。
二、专业群建设背景下新形态教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开发团队水平有待提高
第一,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多以专业团队协作的模式,缺乏跨院校、跨学科、跨专业的协作思想[10]。但在“一专多能”的岗位需求背景下,以单一专业开发教材不能兼收并蓄其他院校、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将严重阻碍开发出的新形态教材的使用范围及影响力。第二,大部分教师缺乏深度的企业实践经历,因此在教材设计上多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以基础知识点为边界的学习任务,这可能导致与典型生产案例中的工作任务相脱节[1]。第三,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行业上下游的相关知识。因此,在专业群中建立职业工种与课程的基础知识点与拓展知识点,疏理出更加典型的工作流程(或任务)、理清上下游的知识点与技能点、任务的模块化与逻辑组织等工作是摆在教材开发团队面前的难题。
(二)专业群“岗课赛证”融通机制探索不足
目前,针对单一研究载体的专业课程的“岗课赛证”融通机制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也取得了诸如“十四五”规划教材、专业教学资源库等标志性成[4]。伴随着职业教育发展,教材这一知识载体的内涵建设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得以丰富。但专业群是由不同的专业组成,其岗位需求、课程标准、竞赛标准、证书知识逻辑相通但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大量的理论分析及实践探索梳理出适宜于专业群的“岗课赛证”融通机制。同时,新形态教材根据产业发展进行二次开发滞后于生产实际,将严重影响学生更快适应实际工作需求中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因此深化“岗课赛证”融通机制是专业群建设背景下摆在新形态教材开发团队面前的重要任务。
三、专业群建设背景下新形态教材“活化”路径
(一)多元协同“激活”专业群课程体系
由政府、院校、企业、教师、学生多元协同推进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是新形态教材开发的重要基础[8]。专业群课程体系有别于单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单一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构建于专业教学标准之上,融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开设特色课程。但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更多的是基于专业群的发展需求,结合群内专业课程体系后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通”模块化体系,实现专业群“跨界培养、多元成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在科学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内,系统梳理群内标准化共通知识点,才能更好的指导岗位群技能标准下的新形态教材开发工作。由此可见,只有通过校内外多方协同“激活”专业群课程体系,才能有效实现“课程体系-课程-教材”的知识形态变迁。
(二)组建高“活力”教材开发团队
教材开发团队的组建应由专业群(专业)统筹,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教材开发团队内应包含高“活力”的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跨专业专任教师、思政教师。团队组建后应要求教师成员进行深度的企业实践,能够结合岗位群需求开展知识点与技能点的梳理,并探究典型生产案例中蕴含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此外,还要面向教材开发团队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引导成员深入学习新形态教材建设内涵及功能定位,提升团队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并能够基于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数字化、信息化手段赋能教材。学校及学院层面也要建立教材开发的全过程管理制度与激励政策,确保教材开发工作有规可循,有效激发教材团队的“活力”。
(三)基于“岗课赛证”融通“活化”教材内涵
以“岗课赛证”融通模式打通专业壁垒是专业群协同开发新形态教材并“活化”其内涵的重要手段[7]。这就要求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的新形态教材开发工作:以岗位群为根,从典型生产案例中深度挖掘基于专业群岗位需求的标准化共通知识点,开发团队通过深度企业实践与调研探索典型生产案例中涵盖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代表业务技能前沿的职业技能竞赛为标,整合碎片化的竞赛任务,拓展教材的深度;以证书为尺,以证书中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要求丰富教材内容。总体来说,教材开发团队可以将群内各专业的工种、证书、赛事进行系统梳理,以同一岗位或工种为主线,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目标确定专业群协同开发课程与教材。
(四)数字化赋能新形态教材“活用”场景
在新形态教材开发过程中,可以结合“立体化”、“融媒体”教材的建设思路,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以新形态教材为载体,实现教学过程的“教-学-评”一体化工程,确保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实施。专业群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将标准化共通知识点与典型生产案例之间通过虚拟仿真、微课视频、交互式游戏等模式开展教学,赋能新形态教材“活用”场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新形态教材的开发目标不单是用于学校授课,也要满足社会人员的学习与应用需求。因此也需要教材开发团队通过数字化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形式,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使用场景需求。
结论
专业群是专业结构优化的必然方向,专业群建设背景下新形态教材的开发工作不单单是课程模块化教学实施的基础,更是专业群依托岗位群需求多元协同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后,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赋能,用以支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专业建设背景下新形态教材的开发路径是以精准识别新形态教材特征为基础,涵盖了专业群课程体系、教材开发团队、“岗课赛证”融通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只有持续提升新形态教材质量,推进“三教”改革,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专业群协同发展,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付艳芳,杨杰,李晓霞.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的必要性、基本要求与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8(43):23-27.
【2】梁珺淇,石伟平.人工智能视域下技能人才需求的未来走向与职业教育的路径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9,(4):10-13.
【3】温贻芳.把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向[N].中国教育报,2019-7-9.
【4】周建松,陈正江.以专业建设新成效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专业建设”主题获奖成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6):17-22,35.
【5】李健.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个指向[N].人民政协报,2021-12-08(10).
【6】沈进城,陆立才,武德庆.五年制高职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四点”实践论[J].江苏教育,2021,(81):28-32.
【7】王亚盛,童红兵,孙志.1+X书证融通方法在专业群建设与新型教材开发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教育技术,2021,(29):91-96.
【8】陈华政,周红利.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课程、教材一体化开发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0):40-44.
【9】孟攀.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特征、问题与优化方略——基于141个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8):31-36.
【10】陈宏,傅宏梁.“浙派”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成果分析与展望[J].职业教育,2023,22(14):49-53.
作者简介:
1.何祥(1989—),男,辽宁沈阳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专任教师,博士,主要从事市政工程建设、职业教育管理等方面研究;
2.马丛鑫(1984-),女,吉林长春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专任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备安装、职业教育管理等方面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1年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新形态教材“活化”研究与开发——以高职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材建设为例》(ZI2021060205);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评价改革专项课题重点课题——“广西“双高”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多元动态评价实践研究”(2022ZJY358);广西民族技艺行指委2022年度产教融合项目——民族技艺传承创新与建筑类专业课程融合数字化资源建设-以《建筑设备识图与施工工艺》课程为例(GXMZJYHZW20220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