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心问题”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策略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郑海霞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三小学700011

摘要

小学数学教育是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本文基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探讨了通过“核心问题”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核心问题作为一种具有挑战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策略,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本文通过分析核心问题的定义和特征,并结合人教版教材中的具体案例,提出了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若干策略。研究表明,合理运用核心问题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核心问题”背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

小学数学教育是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也是其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深度,这种模式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影响其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教育界提出了“核心问题”教学策略。核心问题是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的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关键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从而达成预定的学习目标。“核心问题”教学策略所描述的问题通常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实际应用性,能够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设置和运用核心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因此,本文将基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核心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并提出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若干建议。

1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核心问题设计

“核心问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的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从而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核心问题通常不是单一的知识点问答,而是涉及综合性思维、跨学科知识和实际应用的问题。

1.1 核心问题设计原则

核心问题应紧扣教材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确保问题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出符合其实际情况的问题,避免过难或过易。核心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综合性,能够涵盖多个知识点或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核心问题设计的原则有挑战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及层次性原则。第一,核心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设计的问题应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但又不是完全无法解决。通过问题解决,学生能体验到适当的挑战和成就感[2]。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给你一块不规则的土地,你能设计一种方法测量它的面积吗?”第二,核心问题应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问题应开放,允许多种解答和思维方式。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提出“如何将一块蛋糕公平地分给5个人?”让学生讨论和分享不同的分法,从而理解分数的概念。第三,核心问题应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增强学习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设计的问题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引发他们的共鸣和兴趣。例如,在学习“比例”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在超市购物时,你如何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商品?”第四,核心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允许多种可能的解决路径和答案,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问题不应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如在学习“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可以提出“设计一个具有相同周长但形状不同的花园”,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图形并进行比较。第五,核心问题应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实验和发现,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其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设计的问题应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调查和实践等方式进行探究。以学习“面积和体积”为例,可以提出“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测量不同形状容器的体积吗?”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进行探究和学习[3]。第六,核心问题应有一定的层次性,能够逐步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设计的问题可以分层次进行,从基本概念到复杂应用,逐步深化。例如,在学习“数的认识”时,先提出“什么是数字?”然后逐步过渡到“数字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再到“如何用数字解决实际问题?”核心问题应综合多个知识点或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应跨越多个知识领域,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又如在学习“图形与几何”时,可以提出“设计一个简单的建筑模型,需要考虑哪些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设计中综合运用面积、体积、比例等知识。通过遵循以上设计原则,教师可以有效地设计出具有挑战性、启发性、关联性、开放性、探究性、层次性和综合性的核心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1.2 核心问题设计步骤

为了有效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设计和应用核心问题,需要遵循系统的步骤。首先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每一章节或课时的重点和难点。阅读并熟悉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相关章节,确定每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要求,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具体目标。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确保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确保问题设计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结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发展特点,调整问题的难度和形式[5]。从教材内容中提炼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为设计核心问题奠定基础。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技能要求,确定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核心内容,将这些核心知识点作为设计核心问题的依据。根据核心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核心问题的主题,确保问题紧扣教学内容。确定核心问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探讨的主题,确保核心问题与教学目标一致,并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主题,增强问题的实际应用性。围绕确定的主题,设计具体的核心问题,确保问题具有挑战性、启发性、关联性和开放性。为核心问题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和支持材料,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设计与核心问题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实验、调查、项目等,促进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准备相关的支持材料,如图表、模型、数据等,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必要的信息和支持,确保探究活动和支持材料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促进其全面发展[6]

2 核心问题在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2.1 问题驱动教学

通过引入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究。选择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核心问题,确保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在课堂开始时,通过讲故事、展示图片或提出情境等方式引入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探究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法,并与同学分享和交流。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进行指导和引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深化理解,但要避免直接给出答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学生探究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收获和心得体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7]。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中涉及到了简单的几何图形和体积与容积的初步概念,其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不规则物体的图片,如一块石头、一根木棍等,然后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如何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对于这些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应该如何测量它们的体积呢?”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不同不规则物体的形状特征,并思考如何测量它们的体积。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近似地测量这些物体的体积?”、“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将这些不规则的物体转化为规则的几何图形来进行测量?”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如提出使用水量法、沙土法或巧妙地分割物体等方法来测量体积。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或讨论来尝试这些方法,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来测量一个真实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可以用水量法测量一个不规则的石头,或者用沙土法测量一根不规则的木棍,并记录下他们的测量结果和方法。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讨论,回顾不同的测量方法及其适用范围,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方法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教师可以强调测量的准确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8]

2.2 情境创设

通过设置与核心问题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增强问题解决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根据核心问题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与之相关的情境,确保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在课堂开始时,通过讲述故事、展示图片或设置情境等方式引入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场景中,解释情境与核心问题之间的关系,说明学生需要在这个情境中解决的问题或面临的挑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组织学生根据情境展开探究和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情境中的学习和体验,加深对核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9]。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涉及到了图形的面积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在这个年级通常已经学习了矩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且开始了解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于是,涉及一个核心问题“在哪些情境下需要用到面积的概念?”教师可以向学生描述一个情境,比如学校操场需要重新铺设地面,需要知道操场的面积来确定所需的铺设材料数量。教师可以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会遇到哪些需要用到面积概念的情境呢?”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情境下面积的应用,如房间的装修、花园的铺设、书桌的布置等。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的需要用到面积概念的情境,并思考面积计算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情境,如装修房间,让他们计算房间的面积以确定所需的地板砖数量或墙纸面积。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面积计算方法,测量房间的长、宽,并计算出所需的面积。学生完成计算后,可以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和解决方法,让其他同学学习到更多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技巧[10]

3 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问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灵活运用核心问题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秦.精准设计核心问题引领高效课堂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核心问题设计的策略探寻[J].试题与研究,2024(10):13-15.

[2]林秀花.小学数学核心问题引领“说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10):48-50.

[3]林岚.浅析“核心问题”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2):133-134+137.

[4]谭娟,王晓燕.深度学习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生成——以“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4(02):81-83.

[5]王庆荣,王潇.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优化策略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12):46-48.

[6]张庆华.基于核心问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4):89-91.

[7]王娟.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环节设计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0):105-107.

[8]刘相成,邵珠歌.以核心问题引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10):99-102.

[9]李伟聪.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引导”课堂教学模式[J].天津教育,2023(29):25-28.

[10]娄冉.优化教学模式,焕发课堂魅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2):83-8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