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张晴晴

宿州航空职业学院,安徽省宿州市,234000

摘要

本文围绕“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论述,分析了基于“全面”、“全人”、“全过程”理念构建的教育内容、方法与策略。首先探讨了心理健康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教育的必要性。随后,通过国内某大学和国外某大学的案例对比,展示了两种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关键词

三全育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发展

正文


引言

在当代高等教育中,“三全育人”理念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全面”、“全人”、“全过程”理念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旨在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成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对相关理念和模式的分析与比较,可以为今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一、“三全育人”理念解析

(一)“全面”理念阐释

“全面”理念在教育中是指全面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智力、情感、品德、体魄等。这一理念强调学生的多元发展,不仅注重学业水平的提升,更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全面”理念意味着不仅仅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表面症状,更要深入了解其根源和背后的原因。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环境和个体需求,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全面”理念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生活经历都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以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其次,“全面”理念强调了教育的多元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进行,包括课程设置、心理咨询、社团活动、心理健康讲座等。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全面”理念强调了教育的系统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持续地进行。

(二)“全人”理念阐释

“全人”理念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培养某一方面的专家或专业人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全人”理念意味着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关注其情感态度、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首先,“全人”理念强调了情感态度的培养。大学生时期是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增强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其次,“全人”理念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培养。大学生处于社会交往的重要时期,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之间的友情、合作与沟通,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全人”理念强调了自我认知的培养。大学生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全过程”理念阐释

“全过程”理念强调教育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贯穿于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全过程”理念意味着从入学到毕业,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系统的教育措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全过程”理念强调了教育的持续性。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在特定时期进行,而是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从入学到毕业,持续不断地进行。只有形成教育的持续性,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全过程”理念强调了教育的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应该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包括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社团活动等。通过教育的渗透,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最后,“全过程”理念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都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与个体发展关系

心理健康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一个心理健康良好的大学生更容易专注于学业,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和职业表现。其次,心理健康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具有重要影响。心理健康良好的大学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挑战。最后,心理健康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长期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可能会导致身体健康问题,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首先,学业压力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长期的学习压力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其次,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大学期间,学生需要面对来自同学、老师、家人等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压力,不良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自我认知和生涯规划方面的困惑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产生焦虑、困惑等心理问题。因此,了解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面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形势,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性,从而更加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向大学生传授一些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和应对压力的技巧,帮助他们有效地应对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建立起学校和社会的良好心理氛围,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一)基于“全面”理念的教育内容设计

“三全育人”的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应该是多元、全面的,涵盖了知识传授、情感引导、技能培养等方面。

首先,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学生需要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常见类型和表现形式,掌握一些常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和应对策略,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其次,教育内容应该涵盖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的培养。通过情感管理课程和人际交往训练,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提高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另外,教育内容还应该包括生活技能和压力管理的培养。学生需要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情绪和压力,提高应对挑战和困难的能力,增强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基于“全面”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计应该是全面、多元的,既包括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包括了情感管理、人际交往、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全人”理念的教育方法探讨

“全人”理念的指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应该是个性化、关怀式的,注重个体差异,注重情感引导,注重实践体验。

首先,教育方法应该是个性化的。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实现个性化发展。其次,教育方法应该是关怀式的。教育者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状态,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援助,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另外,教育方法还应该是实践性的。通过课堂教学、心理咨询、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和应对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基于“全人”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应该是个性化、关怀式、实践性的,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注重情感引导和实践体验,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基于“全过程”理念的教育策略研究

“全过程”理念的指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策略应该是持续性、渗透性的,注重长期规划,注重系统建设。

首先,教育策略应该是持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从入学到毕业,持续不断地进行,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育策略应该是渗透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包括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社团活动等,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另外,教育策略还应该是系统性的。通过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制定完善的教育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形成系统的教育保障机制,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基于“全过程”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应该是持续性、渗透性、系统性的,既注重长期规划和持续推进,又注重教育的全方位覆盖和全面保障,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四、案例分析与对比

(一)国内某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案例分析

以某国内大学为例,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了多种形式和内容。首先,该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必修课程,如心理学导论、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其次,该大学注重了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设,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此外,该大学还组织开展了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测试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二)国外某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比分析

相比之下,国外某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综合性。该大学不仅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还通过个别辅导、小组活动、心理健康课程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此外,该大学还注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跨学科性和跨文化性,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和国际交流,引入国际先进的心理健康理念和方法,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同时,该大学还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性和渗透性,通过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国内某大学和国外某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某大学注重了课程设置、心理咨询服务和活动开展等方面,但在个性化、跨学科和国际化方面相对欠缺;而国外某大学则在这些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综合性发展。因此,国内大学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和做法,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中更加注重个性化、综合化和国际化,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结语

通过对“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析,我们深入探讨了基于“全面”、“全人”、“全过程”理念构建的教育内容、方法与策略。从国内某大学和国外某大学的案例对比中,我们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差异与共通之处。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应综合各方面优势,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大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缑晶.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 [J]. 科技风, 2023, (25): 7-9.

[2]朱玥,李翀.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研究 [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3, (03): 36-38.

[3]王兰.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 [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21, (08): 169-170.
作者信息:张晴晴,女(1989.02—),汉族,籍贯 安徽省宿州市,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学生心理,民航安检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3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认知行为取向班级辅导对改善航空类高职学生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的效果研究(基金号:2023AH053389 

         本文系2022年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基金:《思想政治教育在航空高职院校培养体系中的特殊性研究(基金号:2022jyxm158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