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植树造林;病虫害防治;对策
正文
植树造林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同时在经济发展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林业建设工程中,要合理应用植树造林技术,综合采取多种病虫害防治措施,保障林业资源的栽培质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发展。
一、开展植树造林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缓解生态恶化趋势,治理生态问题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生态环境挑战,如气候变化、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等。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最近的几年中,我国在多地开展了植树造林和其他生态恢复项目,以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减缓。其中,植树造林是一项重要的生态恢复措施,在植树造林项目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这样才能充分挥其生态效益,减缓水土流失速度,控制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除此之外,树木也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等功能,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森林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条件,开展植树造林工程,能够为自然界的生物创造一个安全、自由的生长和生活空间,通过维持生物的多样性,达到生态平衡和生态修复的目标。
(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开展植树造林项目建设,能够加大森林的覆盖面积,充分发挥出森林的生态效益,同时,也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植树造林能够优化当地的生态环境,减缓土地退化速度,改善土壤性能,这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也有助于推动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例如木材加工和园林绿化等,对于当地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植树造林工程中,核心参与者一般是农民,植树造林能够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并且也能拓展他们的收入渠道。例如合理采伐销售木材、种植果树等都能成为农民赚取收益的方式。在当地森林覆盖率达到一定水平后,能够适当地开发森林旅游项目,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同时也能为当地的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产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是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迎来全新的增长点,以此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树立绿化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发展
植树造林工程是生态修复的关键途径,在各地开展植树造林宣传工作,能够让当地的居民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从而使当地的居民树立绿色环保意识,这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修复工作的基础,植树造林可以为人类提供充足的林木原料,也能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类提供更加优质的生存空间。这些生态保护的成果可以作为生态环境教育的主要素材。对此,林业有关部门应当充分重视植树造林的宣传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加深社会大众对生态保护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营造积极的环境保护氛围,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持。
二、常用的植树造林技术
(一)植苗造林技术
在植苗造林中,要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即确保树种能够在立地条件下茁壮成长,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等环境因素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并做好相应的养护工作。植苗造林必须由专业的栽植人员负责进行,苗木根部极易遭受损伤,或因过度挤压发生变形或失水,因此在植苗造林技术的应用中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植苗造林所使用的土壤需要具备较强的保水性和保肥力,保证苗木良好生长[1]。苗木的成活率受到其自身水分平衡调节能力的直接影响,因此在苗木运输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苗木自身的水分状况,避免出现苗木失水过多的情况。保证苗木与土壤之间保持良好的湿度环境,防止土壤水分流失过大。在起苗或选苗时,应尽可能缩短作业时间,维持苗木根系的湿润程度。在苗木栽植以后,根据苗木生长情况以及根系发育情况,调整苗木灌溉水量和灌溉周期;再结合酸性腐质肥或其他针对性有机肥的施加,加快主根发育,促进气生根,可以有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二)播种植树造林技术
播种植树造林技术也叫直播法,即直接在土壤中播种林木种子,这种方法无需复杂的工艺即可完成植树造林任务,省去了繁琐的幼苗培养工序,适用于大面积植树造林工程[2]。在播种后,对土壤中的养分以及水含量等进行控制,保证树苗所需的营养供给即可使苗木正常生长发育,这种植树造林方式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其对土地的要求十分苛刻,需要种植人员掌握一定的林业管理技术。在树种选择上,应优先选择萌发能力强、粒径较大并且种源丰富的树种,常用于播种造林的树种有核桃树、华山松等松科和栎类树种。这类树木普遍拥有健壮的根系,在自然环境下具有良好的存活率,并且对于各种病虫害都展现出了出色的抵抗力。
(三)分殖造林技术
分殖造林是将树木的枝干、根系作为植树材料的,在其发育成熟后移栽到土壤中进行繁殖。这种植树造林技术可以在无需种子萌发的条件下,将已形成树冠的大树中的部分枝干移栽到新地培育成幼苗。在分殖造林中,要充分发挥植物细胞的再生潜力,选择了生长旺盛且没有病虫害的枝条或根系进行移植,为树木的健康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分殖造林法操作简便,树木移栽后的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同时能够继承母体的优良特性。分殖造林更适用于枝条或根系可以独立生长的树种,例如杨树、柳树和松树等。在分殖造林实践中,需要选择对当地自然环境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生长状态良好且没有病虫害的树木作为母本,将这些树木的枝条和根系作为种植材料,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母本的优良特性,枝条的栽植深度要适中,在移栽后做好抚育管理,使幼苗能够保持出色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分殖造林的重点是选择恰当的移植时机,在种植之前要做好坑穴处理与整地工作,栽培土坑的面积大小维持在50cm2左右,土壤应保持良好的松弛性,这有助于苗木更好地生长。
(四)插条造林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加快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国家提倡发展绿色产业,插条造林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插条造林是将树木的枝条为材料,进行扦插繁殖的植树造林方法,选择生长状态良好、无病虫害的枝条进行扦插,发挥植物细胞的再生功能,繁殖新的树木。这项技术以其简便的操作性、较高的存活率和快速的生长速度为特点,适用于能够分离枝条的树种,如杨树和柳树等。在插条造林实践中,关键在于选择和处理插条[3]。为了提高插条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就要选择环境适应能力强、健康且没有病虫害的树木作为母本,在扦插之前,要对枝条进行适当的处理,将其修剪成长度合适的插条,去除底部多余的叶子,插条在修剪后需要保持湿润,干燥或腐烂的插条无法继续用于植树造林。通常插条的长度保持在15~30 cm即可,过长或过短的插条都可能对其存活率和生长速率产生不良影响。在插条扦插时,也要依据不同的树种和土壤状况来决定插条的长度。对于不同种类的树木,其根系发达程度也不相同,因此在使用插条时要注意选取合适的品种,并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合理搭配,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最合适的扦插深度通常是插条长度的一半或三分之一,为了提高生根率,应尽量使插条处于湿润状态,并将插条垂直插进土壤中,倾斜或者倒伏将会对树苗的长势造成不利影响。
三、引发造成林业病虫害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是导致树木遭受病虫害的关键因素之一。气候变化和异常天气会使树木生长受阻,此时树木的抵抗免疫能力将会下降,更容易受病虫害的侵袭。此外,洪水、干旱和强风等自然灾害也会对树木造成直接的破坏。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气候条件决定了林木的长势与病害情况,而环境因子则直接决定了林木是否能够正常生长发育[4]。例如,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水分含量和酸碱度等因素都会对树木的生长速度以及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产生影响。如果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过剩或过少,或是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超标,都可能导致树木生长受阻,并受到病虫的侵害。
(二)生物因素
在树木的生长周期中,病原微生物和昆虫对树木的健康有着巨大的威胁,这些生物或细菌通过与寄主直接接触或寄生的方式吸收树木体内的营养成分,从而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并且这类生物的大规模蔓延也会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可侵入树木的根部、茎干和叶片等多个部位,不仅会吸取树木的养分,也会在树木之间传播病害。病原菌具有极强的致病性,一旦进入到树木内部就会造成病菌感染,从而引发多种疾病。昆虫和其他生物通过吸取树木的汁液或破坏树皮、枝条等部分,从而导致树木的生长受阻或死亡。例如,天牛幼虫会侵蚀树木的树干,如果情况严重,可能会导致树木的死亡。
四、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生态防治
采用“以虫治虫、天敌防控”的生态治理策略,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天敌昆虫作为自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专食性,在消灭害虫后,因食物匮乏,它们的种群数量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不会破坏生态平衡[5]。这种病虫害防治方式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风险,能够有效减少林区病虫害群落的数量,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利用自然条件下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进行生物防治。
(二)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林木害虫的独特生理特征对其进行高效诱捕,针对不同种类的害虫,可以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具有强烈趋光性的害虫,可在林间放置特定频率的黑光灯,对其进行有效诱捕,减少它们的交配和产卵机会。对于具有强烈趋色性的害虫,在林间悬挂黄板可起到有效的诱杀效果。对于地老虎、蛴螬这类具有强烈趋味性特点的害虫,可在林间喷洒由糖、醋、酒、水混合而成的液体,达到集中诱捕和防治的目的。利用高温或低温消除害虫和病原体也是一种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通过升高环境温度或采用热水浸泡等方式进行高温处理,可使害虫和病原体遭受热应激而死亡,这种方式能够大面积的消除病虫害与病原菌[6]。针对小蠹虫等蛀干类害虫可以通过设立诱木或者砍伐隔离带的方式将多数的害虫诱至诱木后统一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虫害危害树木并进行扩散,也可以及时有效地对林地间小蠹虫的虫情进行掌握。针对叶蜂或者其他有入土越冬的害虫可以使用越冬代挖茧(蛹)、碾压等方式来破坏其越冬条件,从而直接减少来年初代虫口基数,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发生。
(三)无公害药物防控
选用的农药必须符合无公害标准,无公害农药是指用药量少,防治效果好,对人畜及各种有益生物毒性小或无毒,要求在外界环境中易于分解,不造成对环境及农产品污染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可使用生物源、有机合成农药替代化学农药,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任何破坏。其次,在病虫害防治中,可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有益微生物和动植物自身的生理机能来控制或消灭有害生物,采用可在林间长期留存的真(细)菌药物来达到控制有害生物在有效阈值内的效果。
结束语
在植树造林工程中,要结合造林需求以及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植树造林技术,保障树木的成活率与栽培质量。在病虫害防治中也要遵循生态理念,结合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林间情况,辅以科学合理且适应植物生长的林间管理措施,然后配合用药,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滥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钦梅. 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J]. 农村科学实验,2021(25):117-118.
[2] 吴洋,郑卓. 林业育苗中病虫害防治技术存在问题及提升措施[J]. 河北农机,2021(15):157-158.
[3] 王宝霞,高丽玲. 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策略研究[J]. 农村实用技术,2021(3):100-101.
[4] 奚秋,周淑梅.提高植树造林树木成活率技术措施探析——以双辽为例[J].广东蚕业,2024,58(01):26-28.
[5]王蔚芃.植树造林程序与林业病虫害防治初探——以大兴为例[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08):22-24.
[6] 王娜.甘肃小陇山地区植树造林技术与林业病虫害防治分析[J].河北农机,2023,(15):7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