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证研究—以《乡村旅游》课程为例
摘要
关键词
职业本科,课程思政建设,旅游管理
正文
一、引言
学界对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热情颇高,贺武华、王凌敦(2021)对我国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做了整理和分析,发现当前研究主要侧重于四个方面,一是课程思政的基础性问题探讨;二是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模式研究;三是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开发情况研究,主要以医学、理工类专业居多;四是关于课程思政推进中的问题与改进思路研究。在此分析整理基础上,指出后续的课程思政研究应该更加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举,并加强实践层面的实施以及对实效的考察与分析[]。黄国华等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进行了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成效研究,基于高等农林本科院校的背景探讨了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和实施路径[]。李红梅则以“税法”课程为切入口,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重点研究了课程思政化元素提取与效果保障实施措施等内容[]。李穗菡以应用型本科为背景,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展开探讨,通过以目标为导向的建设思路,从纵横两个维度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张玉红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研究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设计思路,提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应该从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探索多种教育途径、确定适宜的教育时间、选择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而言,学术界对于课程思政的关注度颇高,相关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但主要集中于普通本科院校或高职院校等传统高等院校的院校背景,聚焦于“职业本科”这一新兴事物的课程思政相关研究较少。
“高等职业本科”是教育部为适应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短缺和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高等职业本科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就业为导向,使毕业生具备直接就业的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因此,高等职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下,职业本科高校的教学设计必须理论实践两手都要抓,且两手都要硬,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发展目标的树立。职业本科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充分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中高层旅游人才为主,尤其是兼具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志高德厚、产业急需、社会好评、专业过硬、技能全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进行有效课程思政建设,同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想素质十分必要。广州**职业技术大学作为首批职业本科院校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是该校升格职业本科的首批专业之一,也是该校行业口碑最好、招生规模最多的专业之一。因此,本文将以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案例开展实证研究,探讨职业本科高校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与创新之处。
二、课程简介
(一)课程概况
《乡村旅游》是广州**职业技术大学面向旅游管理职业本科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属于社会科学类课程,是旅游管理职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职业能力柔性平台中的一门专业模块课,主要向学生讲授中国减贫学理论与实践、旅游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相关的理论基础、类型与内容、开发程序与方法等知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为学生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础,为我国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目标
根据职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融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个人素质和思想道德四个方面目标要求,该课程设立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思政目标四类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该课程立足于地方旅游发展的需要和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的时代背景,要求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的战略内涵与相关政策、了解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乡村旅游产品及其类型、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熟悉乡村旅游的起源及发展阶段、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掌握乡村旅游的内涵。
2.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熟练运用乡村旅游知识进行讲解,识别和鉴赏旅游活动中的乡村文化表现和中华传统文化,分析和探讨旅游活动中的乡村文化现象和传统文化现象,基本运用乡村旅游开发的相关知识进行旅游开发案例撰写,达到一定的理论水平并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素质、关心时政的意识、学习和理解国家方针政策的意识和能力。
4.思政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思想、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为社会发展出力、为乡村基层建设贡献的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育人功能
《乡村旅游》课程具有思政元素承载量大、专业内容多、知识体系复杂的特点。根据课程教学特点,找准课程中思政映射与融入点:
家国情怀方面:了解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和旅游强国建设目标,充分认识乡村旅游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密切相关;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认同和坚持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和科学利用优质文化资源,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个人品格方面: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加强职业素养,发展健全人格;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为社会发展出力、为乡村基层建设贡献的精神;敬畏与自觉遵守规则;提高观察、想象、思考、判断能力。
科学观方面:引导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训练钻研、毅力、勤奋、创新、团结合作等科学观;引导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二)推进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创新育人手段
强调知识和技能、程序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强调学生的首要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师生互动,注重言传身教。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效使用新型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料。
1.课堂讲授式和启发式教学结合。对于中国减贫学、乡村旅游等基本理论,以课堂上讲授为主,并配合适当的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对于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重点、难点以教师讲课为主,如中国减贫学的核心要义、旅游的本质、乡村旅游概念、旅游减贫和旅游返贫理论等,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核心内容精讲。对实践相关的问题或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采用开放式研讨的方式,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答疑,如精准扶贫的历史背景、中国减贫学的世界意义,乡村旅游创意开发的内容等。主讲教师在主讲的同时,保持随时要“提问题”的状态,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可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状态,更重要的是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形成了“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
2.案例式与讨论式教学结合。案例式教学是由教师根据知识教学需求和思政教学需求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素材,在课前将案例的主题交待给学生,再要求学生搜集与案例有关的背景资料、准备课堂讨论发言,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及评价,调动学生对具体案例的思考、研判与总结,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如杭州颐和安幔等类型的乡村度假村产品是否属于乡村旅游范畴、云南阿者科乡村旅游扶贫成功之处、新疆昭苏"马背上的副县长"案例的等话题讨论,学生不仅从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学会了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学习的兴趣也显著提高,也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
3.传统教材与新媒体新技术结合。除精心选定合适的教材和相关的文献以及制作课件作为教学材料外,在课堂中还大量运用了包括纪录片、综艺节目、短视频、VLOG、VR虚拟旅游网页等新技术新媒体资料,如《摆脱贫困》、《中国减贫密码》等纪录片、《我们在行动5》、《功夫学徒之走读中国》、《向往的生活》、《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综艺节目片段、新疆"骑马女县长"抖音短视频片段、泰安市徂汶景区刘家沟村VR全景网页、杭州良渚新城VR全景网页等多类新技术、新媒体资源。通过现代化、多样化、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来充实中国减贫学和乡村旅游知识的信息量,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教学内容,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点
本课程在专业内容和思政内容相结合的过程中,主要创新点在于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及建设旅游强国目标、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内容与相关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充分调研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将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有机结合,并研制出一套成效评估指标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估的有效手段。
一是将国家战略和发展目标相关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国减贫学》内容作为基础理论内容,向学生深入讲解,并在教学过程中介绍精准扶贫伟大实践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使学生从政治、思想和情感层面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二是将国家战略及国家优秀和典型扶贫案例作为课堂讨论材料。例如,在介绍乡村旅游对乡村地区的作用和效果的时候,以“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原则,乡村旅游规划应该坚持哪些原则,应该对乡村地区发挥怎样的作用与效果?”为课堂讨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进而加深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和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解。以《中国减贫密码》中收录的世界旅游联盟百大优秀扶贫案例云南红河州阿者科作为案例材料,进行旅游助力乡村脱贫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研讨。
三是以学生中心,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对课程的需求与期望,课程建设成效以学生收获与评价为核心标准。《乡村旅游》课程分别进行了期初学生课程需求与期望调研、学生课程中期收获调研以及课程结束后学生的课程收获与评价调研,以调研所得数据作为课程内容设计和评价的重要参考,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学生体验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成功构建出一套能够准确测量学生课程思政体验与收获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估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六、结语
本文以职业本科高校为背景,以《乡村旅游》这一旅游管理职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职业能力柔性平台的专业模块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为例,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措施和创新点,对于职业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有较大借鉴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随着我国美丽中国战略的推进、建设旅游强国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等相关旅游发展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化元素的提取以及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将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高校、教师持之以恒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