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的优化志愿服务方法探讨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王坤

东阿县文化事业发展中心 山东省聊城市252200

摘要

群众文化推行与发展的速度加快,这也促使我国公共图书馆应尽快做出对应的调整与优化,以高品质的志愿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要,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为社会的可持续、文明发展创造有利契机。对此,公共图书馆应全面优化志愿服务,帮助自身缓解人员不足的问题,从而为广大读者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提升人们对公共图书馆的第一印象。在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愈来愈受到关注,为进一步优化志愿服务,本文将首先探讨公共图书馆优化志愿服务的意义、现状,随后着重分析优化的具体方法,显著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质量。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优化方法

正文


在长期的实践与发展中,公共图书馆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公益性服务结构,面向全社会。在人民群众对阅读需求持续增加的条件下,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相对缺乏,进而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因此优化志愿服务有很大的必要性,该行为能够满足公共图书馆日常工作平稳运行以及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一、公共图书馆优化志愿服务的意义

(一)提高文化服务质量

公共图书馆全面优化志愿服务的主要目的在于准确落实各项文化服务,为读者带来更为优质的文化公共服务,有效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品质。尽管志愿者存在一定的专业素养、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但是他们能够为读者着想,以读者为中心提供对应的公共服务,满足读者的实际需要。同时,众多的志愿者可以与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进行密切的沟通和交流,对于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质量有着较大的助推作用,以此确保公共图书馆在社会竞争洪流中能够始终占据有利地位,给人民群众提供最为优质的文化服务。

(二)增强志愿者能力

人民群众对公共图书馆的依赖程度有较大增长,而这也对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带来考验。为保证公共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与日常运行,志愿者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从而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以此增强读者的信任[1]。为真正、有效地提高志愿者的能力,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零距离沟通、线下面对面交流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与分析不同读者的特点以及自身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创建文化志愿工作以及优化志愿服务,不断增强志愿者的服务能力。身为公共图书馆的志愿者,要做到与时俱进,在工作时间之内、之外加以学习,从而以个人力量实现对志愿服务模式的创新,以此提高文化志愿服务水平。另外,公共图书馆也要对优化志愿服务的途径和手段加以思考与规划,判定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帮助志愿者明确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使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人的服务能力。

(三)提升馆读互动性

在公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一方面是图书馆服务的提供者,另一方面则是图书馆服务的接收者。为此,这也表明志愿者可以从志愿者、读者等双重角度进行思考,并充分运用个人的看法对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提供思路,最终达到优化志愿服务的目标,有助于提升馆读的互动性。志愿者在参与实际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准确了解与把握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容,进而掌握图书馆对人们思想与行为产生的直接影响。另外,在志愿者以及图书馆员的高效沟通与合作中,可以进一步提升志愿者的工作责任感,馆员也能够在与志愿者沟通的同时明确读者要求,不断提升馆读的互动性,这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四)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

公共图书馆开展与优化志愿服务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的良好平台,有助于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在志愿服务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够培养自身树立较高的责任感以及锻炼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能力[2]。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会详细记录学生的工作情况,并将其反馈给学校,以便在优化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增长学生见识。

二、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现状

(一)无明确的招募要求

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在招募志愿者的时候并没有明确招募要求,使得志愿者的综合业务能力参差不齐,这将为接下来的志愿服务工作埋下隐患。此外,志愿者在为广大读者提供志愿服务的同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降低志愿服务效率,如信息交流不顺畅、缺乏专业技能、服务意识较低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少数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在招募方式上仅凭爱好出发,选择志愿者,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使得后续的志愿服务质量无法获得保证。通常情况下,志愿者服务更多表现的是个人自愿行为,且多数志愿者拥有较高的自我认知能力,如若在实际服务中未能获得一个良好体验,那么在志愿服务中都将不具备较高的积极性,进而造成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质量的降低。

(二)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从众多公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开展实际情况来看,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缺乏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因对志愿者的日常管理有松懈、脱节等现象,导致志愿活动不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志愿者在服务中遇到问题无法灵活应对与解决,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质量,不利于公共图书馆的长效发展[3]。又因为缺乏系统的管理、培训与健全的激励机制,也导致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大幅度降低,不能构建完整的志愿者服务体系。从而使公共图书馆发展受到一些限制。

三、公共图书馆优化志愿服务的具体方法

(一)建立专门的志愿者服务机构

公共图书馆建立专门的志愿者服务结构可以为后续志愿工作提供扎实保障。因志愿服务本身带有很强的自愿性、无偿性,且志愿者大多为各行各业的人员,这也会对公共图书馆的日常管理造成困难。通过设立有效的志愿者服务机构,可以对志愿者的各项工作负责,确保工作流程环环相扣,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与能力。志愿者服务机构也要与其他部门维持密切的沟通与合作,以科学的方式组织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在志愿者服务机构的协助之下,不仅可以减轻公共图书馆的工作量,而且也能够对志愿者起到约束作用。在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工作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得以平稳开展,为广大志愿者提供必要的保障,从而有效避免随意性多、志愿服务不连贯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真正推动志愿服务在公共图书馆的进行,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品质,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二)采取多种招募方式

为不断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形象与服务水平,应积极采取多种招募方式,构建人才结构以及发展规划,以灵活的方式招募志愿者,使其能够与馆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公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工作做出贡献。在招募方式的制定与选择上,公共图书馆可以采取公开招募和定向招募相结合、个人招募和集体招募相结合、阶段性招募和长期招募相结合等,同时运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广播、报纸等多种多样的平台扩大招募信息的传播范围[4]。一般志愿者招募到的人员很多为在校大学生,这也为公共图书馆带来一些灵感。通过与高校达成合作,实现大学生人才的输送,让其在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中科学使用掌握的专业知识,持续提高志愿服务水平,为公共图书馆占据较高的社会地位打下坚实基础。公共图书馆也应当对社会各界人士实施针对性的招募,比如文艺界人士,这样有助于增强公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影响力。

(三)创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公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中,志愿服务本身是一种公益活动,传达的是奉献、友好、团结精神,并没有对志愿者进行经济上的奖励与补偿。为持续提高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公共图书馆应大力创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以丰富的激励措施满足志愿者的个人需求,使其在未来的服务工作中始终具有较高热情,进而有继续为读者提供志愿服务的动力与信心,从根本上助力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志愿者在长期的服务工作中没有得到来自公共图书馆方面的鼓舞与表扬,只会加重志愿者的两极分化现象[5]。比如,对于有干劲、优秀表现的志愿者来说,公共图书馆默认其工作未给予表彰;对于表现较差的志愿者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批评与说教,这些都会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造成打击,同时不利于形成对志愿者的高效管理,无法为公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提供保证。

尽管志愿者在公共图书馆中希望利用一些工作内容提高自身素养,不收取任何报酬,但公共图书馆也应制定完善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根据志愿者的工作表现、读者反馈信息等对其工作能力做出评定,根据结果对志愿者进行奖励与表扬,还可以在图书馆的荣誉榜、公开墙上进行大力宣传,显著增强志愿者的服务自豪感,并在服务工作中投入更多精力与热情。同时公共图书馆也要对实际情况加以思考,在尊重志愿者的前提下灵活安排与调配工作岗位,要求馆员对志愿者激进型指导,使其能够尽快提高个人服务能力。公共图书馆还能够结合志愿者的工作表现为其颁发荣誉证书、享受图书馆特殊服务权利等多样化的激励措施来满足志愿者的内心需求,全面调动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协调、统一发展。

(四)创新志愿服务多元化管理

在公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体系中,主要包括日常工作服务以及项目服务等,在制定志愿服务多元化管理模式的时候公共图书馆也应围绕两种工作类型展开。因为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来源广泛,他们本身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对此公共图书馆可以依据这一特点为志愿者安排不同的工作岗位,使他们的个人才能得以有效发挥,提高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获得一个良好的体验,从而提高志愿服务多元化管理水平[6]。比如,在招募“小小志愿者”活动中,公共图书馆可以让中小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并帮助馆员对图书进行分类整理,保持阅览区的阅读环境等。在这样的参与方式下,学生的服务意识得到增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对于他们的未来成长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作用。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制定多元化的志愿服务管理模式时,应以服务特点以及服务人群等为中心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发挥不同行业志愿者的潜力,以此有效提高志愿服务的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助推公共图书馆的志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五)加大志愿者的岗前培训力度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高低与志愿者服务水平有很大关联,要求公共图书馆应根据志愿服务的具体情况不断加大志愿者的岗前培训力度,以此持续优化志愿服务,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在正式开始培训工作之前,公共图书馆需要引导志愿者系统掌握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精神以及如何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服务,随后开展岗前培训,能够减轻培训难度,增强志愿者的可接受程度。另外,公共图书馆也应当制定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使志愿者在接受岗前业务培训的过程中能够准确了解公共图书馆的理论知识、服务礼仪、规范等[7]。公共图书馆也应依据志愿者的自身特点让其从事相应的志愿工作,进而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在工作中保持着较高的热情,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志愿服务,使读者在进入公共图书馆之后能够有一个愉悦、舒适的体验。

结束语: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体现出一片大好的发展趋势,全面优化志愿服务既是对推动公共图书馆等服务结构的重视,也是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不断优化的关键,在实现公共图书馆的长效运行中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公共图书馆也应当进一步优化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加强志愿服务宣传,对现有的志愿服务模式进行创新与调整,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的管理工作模式,确保公共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

参考文献:

[1]吴可嘉.以标准化赋能图书馆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10):119-124.

[2]马赛.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问题与对策[J].传媒论坛,2021,4(03):130-131.

[3]李燕娜.基于SWOT分析法的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情报探索,2021,(08):87-93.

[4]黄睿贤.如何提升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以广州市海珠区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13):136-137+140.

[5]刘晓东,王琼,王丽玲.我国公共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的内涵、特征与深化路径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02):118-123.

[6]吴莉萍.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图书馆志愿服务[J].兰台内外,2021,(15):79-80.

[7]黄明静.刍议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05):151-15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