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胸痛的急诊治疗分析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宋强

​南充市中心医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

目的 浅析急性胸痛的急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定96例符合研究要求的急性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急诊收治时间为2021年5月-2024年5月,根据双模拟法划分为两组,各组48例,研究组患者展开对症支持治疗,常规组患者展开普通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有效性方面,研究组(95.83%)比常规组(81.25%)有效率更高,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疼痛缓解方面,研究组VAS评分比常规组低,疼痛缓解时间比常规组快,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不良事件方面,研究组(6.25%)比常规组(20.83%)发生率低,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 急性胸痛患者急诊入院后先进行原因分析,再实施对症支持治疗,能够改善急救效果,减少不良风险,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性胸痛;急诊;对症支持治疗

正文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ethods and effects of emergency treatment of acute chest pain. Methods A total of 96 patients with acute chest pain who m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tudy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nd treat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from May 2021 to May 2024. The patients in each group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ouble simulation method, with 4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symptomatic supportive treatment while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received general treatment. Results In terms of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95.83%)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81.25%), and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established (P < 0.05). In terms of pain relief, the VAS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the pain relief time was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study group (6.25%)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20.83%),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cause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hest pain after emergency admission and then symptomatic support treatment can improve the first-aid effect and reduce the adverse risk, and it is worth promoting and applying.

Key words 】 Acute chest pain; Emergency treatment; Symptomatic supportive treatment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中比较多见的一类是急性胸痛,占比约为5-20%[1]。主要表现为胸前区出现不适感、疼痛,致病原因较复杂,所以临床症状也呈多样性[2]。根据发病原因,可以将胸痛归类为两种,其中占比较高的一类是心源性,诱因包括:心肌梗死、冠心病、心肌炎等[3];另外一类是非心源性,诱因包括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等。不同疾病类型的患者,存在不同的风险性,严重者会病情逐渐加重,给生命健康带来威胁,需要尽快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才能控制病情发展,减少不良事件,降低死亡风险,优化预后效果。本院针对急性胸痛患者,先进行原因分析再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措施,为确定这一急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入本次研究的患者是符合研究要求的96例急性胸痛患者,入院治疗时间为2021年5月-2024年5月,将双模拟法作为标准进行分组,其中研究组共计48例,年龄区间39-72岁,均值(51.09±3.75)岁,包含26例女患和22例男患,病情发作到入院时间15分钟-6天,均值(3.05±0.38)天,体重48-75kg,均值(60.32±5.78)kg;常规组共计48例,年龄区间41-76岁,均值(51.62±3.15)岁,包含27例女患和21例男患,病情发作到入院时间20分患者上述临床数据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1.1.1 纳入标准:①均存在不同程度胸痛症状;②首次发作;③可以正常进行超声、心肌酶、心电图、血常规等检查,无禁忌症;④将此次研究内容讲授给患者及家属后,自愿加入研究。

1.1.2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肝、肾、肺等重要脏器损伤者;②存在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者;③癌症患者;④入院未治疗时死亡者。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急诊入院后实施普通治疗措施,包括:完善检查、询问病史、症状分析等,会诊后进行分诊,实施急救处理,并送到临床科室展开专科治疗。

研究组患者急诊入院后,先进行初步检查,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血气指标、心肌酶、血常规、超声、胸部CT、心电图等,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以及主诉等分析原因,准确诊断疾病类型,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案如下:

1.2.1 典型心绞痛: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要表现,含服硝酸甘油,快速控制病情,减轻症状;同时,还需要及时开通静脉通路、进行心电监护、进行吸氧,并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结合各项检查结果进行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疗等。

1.2.2 心肌梗死:相较于心绞痛,心前区疼痛程度更加严重,疼痛时间更长,严重者还会有濒死感。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及时吸氧以纠正心肌缺氧状况,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镇静、镇痛类药物,同时服用替格瑞洛,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持续进行病情观察,必要时安排介入手术。

1.2.3 急性肺栓塞:持续性胸痛、咯血等为主要表现,病情发展迅速,发展为肺梗死将进一步威胁生命健康。需要及时进行心脏彩照检查,并结合栓塞面积、生命体征等,确定无抗凝治疗禁忌症后,立即进行吸氧、溶栓、抗凝治疗,或是进行介入手术治疗。抢救期间需监控临床表现,如果有心律失常、休克等情况发生,针对性处理。

1.2.4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心前区、胸骨后疼痛是主要表现,还会放射到腹部、要部、背部,疼痛会持续较长的时间。急诊入院后需要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通过药物稳定血压和心率,同时使用镇痛、镇静类药物,待患者恢复正常的左室收缩速后,安排外科手术或是介入手术。

1.2.5 胸肋部位骨折:以发绀、胸闷、胸口疼、不能仰卧等为主要表现,需要及时建立呼吸通道,改善通气功能,促进肺循环,缓解症状[4]。并进行补液治疗、镇痛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于骨折进行外固定,防止再次带来损伤。若患者存在发热等症状,对症用药。

1.2.6 自发性气胸:疼痛主要集中在胸前凸起一侧,还会伴随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等症状[5]。治疗中采取水封瓶排泄或抽气等方法,以保护肺功能,再转入专科进行后续治疗。

1.2.7 肋间软骨炎:患者不仅存在胸痛症状,还会伴随咳嗽症状,确诊后使用镇痛药、消炎药进行治疗。

1.2.8 肋间神经痛:患者以肋间神经痛分散痛、压痛等为主要表现,只需要进行镇痛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做评估,标准为:①基本无胸痛等相关症状,其它生理指标基本正常,或是改善程度超过90%,则为显效;②胸痛等症状减轻,生理指标改善50-89%,则为有效;③胸痛症状无变化或是严重化发展,则为无效。

1.3.2 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胸痛程度做测评,最低0分,最高10分,分值越低疼痛越轻。同时,记录患者疼痛缓解时间,即疼痛降低至3分以下或是降低≥3分,所用的时间。

1.3.3 观察患者休克、心衰、低血压、心律不齐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4.0软件整理数据,计数资料检验方法为x²,计量资料检验方法为t,用率(%)和(±s)描述,统计学意义成立时P0.05。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有效性两组之间对比

研究组相较于常规组治疗有效患者占比更高(P0.05)。见表1

1 临床治疗有效性两组之间对比(n,%)

分组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研究组

48

36(75.00)

10(20.83)

2(4.17)

46(95.83)

常规组

48

24(50.00)

15(31.25)

9(18.75)

39(81.25)





5.031

P





0.025

2.2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疼痛缓解时间

研究组相较于常规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更低,疼痛缓解时间更短(P0.05)。见表2

2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疼痛缓解时间±s

分组

例数

治疗后VAS评分(分)

疼痛缓解时间(min)

研究组

48

2.65±0.23

2.26±0.34

常规组

48

4.51±0.34

3.71±0.52

t


31.393

16.169

P


0.000

0.000

2.3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两组之间对比

研究组相较于常规组出现不良事件的患者占比更低(P0.05)。见表3

3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两组之间对比(n,%)

分组

例数

休克

心衰

低血压

心律不齐

总发生率

研究组

48

0(0.00)

1(2.08)

1(2.08)

1(2.08)

3(6.25)

常规组

48

1(2.08)

2(4.17)

3(6.25)

4(8.33)

10(20.83)






4.359

P






0.037

3 讨论

急性胸痛是多种疾病可引起的一种常见症状,比如心脏疾病、支气管神经末梢、膈神经、肋间神经、外伤等都是主要诱因素[6]。不同的病因会导致患者的疼痛表现存在差异性,包括即刻疼痛、缓慢疼痛,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原因,会提升体内K+、组织胺等合成量,引发神经兴奋反应,使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其它不适症状[7]。另外,不同的解剖位置、生理结构,还会让疼痛症状呈放射性,延伸到周围的器官组织中。目前,急诊收治的患者中,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急性胸痛,因为病因复杂,所以存在一定的治疗难度,如果诊断出现误差,就会影响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从而带来严重后果,提高患者的死亡风险。特别是重症、高危患者,更需要早确诊、实施对症治疗手段,才能挽救生命。

患者在急诊入院后,需要完善影像学、血清学等检查,再结合主诉、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分析,准确诊断。但是诊断过程中,结果会受到病史、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等因素的干扰,所以需要患者展开全面检查,充分考虑各种病历资料,减少误诊和漏诊情况,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另外,不同的急性胸痛患者的表现大不相同,很多患者对疾病不慎了解,所以在病情描述时缺乏准确性和全面性,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难度;还有一些患者病情会快速发展,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将造成病情严重化发展,提高死亡风险。所以,患者急诊入院后要及时鉴别疾病、对症治疗,针对危险性低的患者,进行分流治疗,观察病情发展,便于及时救治;针对中度危险的患者,需要进行动态监控和病情评估;如果患者属于致命性胸痛也能快速得到救治。

在急性胸痛患者中,以心肌梗死、心绞痛、肺栓塞、气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心源性因素为主,也是风险最高的疾病,不仅患者会有胸痛表现,还会因为心肌缺血,伴随恶心呕吐、心悸等症状[8]。大部分患者发病突然,不能快速控制病情,将提高病死率,在诊断过程中,要准确评估。其中,心肌梗死胸骨后、心前区的疼痛症状持续时间会超过15分钟,伴随心音迟钝、恐惧、发汗、气短、心源性休克等症状[9];心绞痛患者主要是心前区和胸骨后疼痛,胸部还会有紧张感和压迫感,持续时间最长15分钟;肺栓塞患者部分疼痛持续时间长,同时出现咯血、呼吸障碍等症状;气胸患者的胸痛症状集中在突起一侧,同时存在呼吸困难、心率加速等症状;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疼痛表现以腹部、腰部、背部放射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10]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急诊入院后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确诊的疾病类型采取对对症支持治疗方案,总有效率高于普通治疗的常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同时,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VAS值低于常规组,疼痛缓解时间也短于常规组(P<0.05)。说明,对症支持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胸痛症状,有利于病情控制,对预防者心衰、低血压、心律不齐等有着积极作用。主要是因为,普通治疗方法是急诊初步诊断和基础治疗后,将患者转入专科再进行其它治疗,会耽误病情,无法让患者第一时间接受有效的治疗,所以往往预后不良。而对症支持治疗,可以先鉴别疾病类型、病因,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快速解除诱因,减少潜在不良风险,让病情快速得到控制,避免病情恶化。

综上所述,急性胸痛患者急诊入院后先进行原因分析,再实施对症支持治疗,能够改善急救效果,减少不良风险,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维忆,胡卓思,刘书娟,等.急性胸痛患者临床特征及致命性胸痛危险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 2023, 45(18):2847-2850.

[2]毛忠文.急诊处理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损伤及预后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23, 21(19):37-41.

[3]栾苗苗. 优化急诊预检分诊流程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22, 29(3):146-148.

[4]安莹波, 张新颜, 张春芳,等. 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疗效的影响[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22, 31(6):708-712.

[5]刘凤琴, 潘爱群, 谢艳兰. 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护理管理流程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2, 36(7):116-118.

[6]樊艳艳, 王霞, 赵智琛. FMEA急诊管理在急性胸痛患者多种药物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3, 29(2):256-260+273.

[7]庆萍萍, 孙毅. 急性胸痛患者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价值分析[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2, 8(4):157-159.

[8]赖小冬, 官素虹, 林龙根. 急性胸痛患者在急诊科风险评估与诊疗中的临床分析[J]. 黑龙江中医药, 2022, 51(4):20-22.

[9]欧波.急诊内科急性胸痛患者70例诊治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22, 26(10):30-32.

[10]梁洁玲.急诊急性胸痛患者的病因分析及诊治方法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 2023, 39(12):20-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