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中管路凝血和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吴海艳

三六三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

目的:分析全方位护理方案的实施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满意度以及管路凝血率的干预影响。方法:从我院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之间接收的血液透析患者中抽选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研究,利用常规护理方案作为参照,选取多项观察指标评估全方位护理方案的应用价值。结果:结合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组持有满意、较满意的病例占比远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判断两组患者中是否存在管路凝血情况,并计算两组发生该情况的概率,经统计,研究组发生管路凝血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从Fbg、PT、APTT等指标方面综合分析患者的凝血功能,根据两组的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的各指标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的各项指标对比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研究组的指标表现好于对照组(P<0.05)。分析两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经对比,研究组的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为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模式可以降低管路凝血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水平,作用效果突出,值得在临床相关领域积极推广。


关键词

全方位护理干预;血液透析;管路凝血;满意度

正文


血液透析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治疗手段,主要适用于肾脏功能衰竭的患者,为患者采取这一疗法可以有效清除其体内积聚的多余水分、维持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平衡失调、过滤并清除血液中的有害代谢产物,进而减轻肾脏的负担,总之,血透疗法对于提高患者的新陈代谢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有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根据血液透析疗法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容易出现管路凝血的问题,这不仅会削弱透析疗效,并且还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甚至增加生命危险。为了避免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出现管路凝血等问题,在按照常规程序进行血透治疗的同时,还应该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护理服务。全方位护理干预贯穿于整个血液透析治疗中,可以为患者提供多方面的护理服务,为了分析这种护理方案的干预影响,本文特以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具体讨论,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实验利用真实病例进行对照分析,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准确性,应该做好研究对象的筛选工作,研究对象的筛选时间从2023年6月开始,于2024年6月结束,筛选范围为我院接收的血液透析患者,相关筛选条件如下:纳入标准:(1)满足血液透析治疗的适用范围要求;(2)年龄≤70岁;(3)近期没有服用过与实验相关的药物,如抗凝类药物;(4)血清钙离子浓度>1.0mmol/L;(5)患者对本次研究的内容知情,且在研究中的配合度较高。排除标准:(1)合并传染类疾病;(2)认知功能异常;(3)合并精神类疾病;(4)妊娠期、哺乳期女性;(5)凝血功能异常。根据上述已知的筛选条件确定100例研究对象的具体人选,并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中的男女例数之比为28:22;年龄27~65岁,平均(46.12±5.47)岁。研究组中的男女例数之比为27:23;年龄28~66岁,平均(47.25±5.59)岁。结合上述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信息水平无明显差异,因此不会影响后续研究结果。

1.2方法

1.2.1血液透析治疗方法

在明确诊断为需要依赖血液透析治疗的肾脏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后,两组患者都要按照常规血透程序接受治疗。首先,医护人员需要应用股静脉置管法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这种方法比较常见且操作相对简便。同时,还要采用动脉静血管内瘘,以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风险。对于部分患者而言,考虑到颈内静脉位置表浅且易于穿刺,因此在本次研究中也用到了颈内静脉置管法。两组患者在血透治疗频率和持续时间上基本一致:每周进行三次规律性的透析治疗,初次透析时间不宜设定过长,以使患者可以逐步适应透析过程,减轻不适感,因此可以设为2小时。之后每次透析的时间都应该延长至4小时。在血流量控制方面,不能超过每分钟200~250毫升的安全范围。

1.2.2护理方法

1)对照组

对照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应该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在患者进行透析前,先安排患者前往相关检查点接受专业设备的检查,以判断患者目前的身体状态是否可以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在透析治疗期间,重点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记录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如果发现某项指标的检测水平与正常水平相差较大,应该及时告知医师为患者进行对症处理。如果察觉到检测设备发出异常报警信号,应该及时检查设备故障,并尽快修复或者更换备用机。

2)研究组

研究组在上述治疗以及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方案,在实施护理工作前,应该先进行培训考核。新人护士应该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使其了解血液透析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流程和安全规范,并了解如何在透析过程中做好病情观察工作、应急处理等工作。培训后还要进行综合考核,如果考核不过关,需要安排其接受至少三个月的专门训练。全职护士应该定期参与业务知识培训、疾病讲座、病例讨论和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同时,还要加强培养护士的人文关怀精神和沟通技巧,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血液透析护理服务,针对未能通过考核的全职护士进行专项强化训练,直至达到合格标准。

 

①透析前护理

结合治疗特点为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其进一步了解血液透析,明确治疗中需要注意的有关要点。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其能够以放松的心态进行透析。治疗前为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掌握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指标水平,如果患者存在酸碱紊乱、电解质紊乱、贫血等情况,需要进行对症治疗,并遵循个体差异性原则进行护理。

②透析中的护理

做好穿刺护理工作,并保证操作的无菌性、一次成功,以减轻患者的疼痛不适感。同时,对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出血等不良反应进行密切监控,一旦发现出血现象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定期测定血流量和血路压力,维持导管的畅通性。

③透析后的护理

在透析后为患者进行有效止血,并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指标水平是否正常,采取预见性的心律失常防护措施。在透析后还要为患者提供生活方面的指导服务,如向患者推荐合适的饮食搭配方案,使患者摄入足够量的优质蛋白,同时尽可能减少饮水,可以选择嚼冰块止渴。如果患者伴有贫血症状,可以遵医嘱服用叶酸、铁剂等。

④预防管路凝血护理

对于处于高凝血状态的患者而言,在进行治疗之前应该先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并科学计算肝素量,同时重点测定患者的静脉压力变化情况,观察管路、血透治疗设备中的血液颜色,如果发现静脉压力异常、血液颜色异常等情况,应该及时报告给医生。如果发生血流量不足的问题,若是患者采用的是深静脉置管法,应该在透析前判断患者的引流情况是否正常,如果发现引流受阻,应该协助患者变换体位;若是患者存在血栓风险,还应该利用尿激酶进行封管,避免出现导管凝血现象,直至回抽无阻后再继续治疗。

1.3观察指标

1.3.1满意度

在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了不同护理方案的干预后,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向患者发放自制调查问卷并指导患者正确填写问卷中的相关内容,在患者填写完成后进行有效回收。根据调查问卷得分可以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三种情况,<60分记为不满意,60~79分记为较满意,≥80分记为满意。满意度为本组满意与较满意的例数之和占本组总例数的比率。

1.3.2凝血功能指标

调查对比两组患者在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方面的表现差异性。首先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样,并利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血样做进一步的处理检测。

1.3.3管路凝血发生率

从血管通畅程度、循环血液状态、机体是否高凝、血流速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发生管路凝血情况。

1.3.4并发症

组间对比导管感染、出血、左心衰竭、精神错乱等情况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利用SPSS27.0软件对实验中产生的重要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分析。为了评估两组患者在计量数据对比中的统计学差异,可以利用t检验法进行处理;为了评估两组患者在计数资料对比中的统计学差异,可以利用卡方检验法进行处理。P<0.05表示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满意度对比

通过分析两组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发现,研究组对护理持有满意、较满意以及不满意态度的患者例数分别为31例、17例、2例,满意度为96.00%;对照组对护理持有上述三种态度的患者例数分别为24例、16例、10例,满意度为80.00%,经对比可知,研究组的满意度水平更高(P<0.05)。

2.2管路凝血发生率

通过观察两组患者在研究期间的表现可知,研究组共出现了2例管路凝血情况,经计算可得发生率为4.00%;对照组出现了11例,发生率为22.00%。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P<0.05)。

2.3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如表1所示,对比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通过分析两组在Fbg、PT、APTT等指标方面的差异性可知,护理前,组间对比各项指标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各项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

1 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组别

时间

例数

Fbg(g/L)

PT(s)

APTT(s)

研究组

干预前

50

3.41±0.77

11.52±2.25

30.74±4.43

干预后

2.54±0.79

15.13±1.18

38.72±2.85

对照组

干预前

50

3.36±0.68

11.52±2.21

30.79±4.20

干预后

3.01±0.78

13.14±1.88

32.26±3.13

2.4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研究期间发生的并发症情况,主要涉及导管感染、出血、左心衰竭、精神错乱等。研究组的并发症例数为2例,分别为导管感染、出血,发生率为4.00%;对照组的并发症例数为14例,上述四种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分别为5例、5例、3例、1例,发生率为28.00%。经组间对比可知,研究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血液透析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替代疗法,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净化血液、平衡水电解质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其他相关疾病。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血液需要从一个或多个动脉/静脉流出,并在透析器设备的作用下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也存在一些风险和副作用。短期或长期的血液透析治疗都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一定的负担。另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管路凝血等问题。为了降低血透过程中发生管路凝血的概率,有学者提出了全方位护理干预方案,并且经过实践分析发现,这种护理方案对于缓解管路凝血、降低透析不良反应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全方位护理干预中,护士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透析过程中的异常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治疗风险;对透析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定期检查管路和透析器的功能等。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护士可以尽最大努力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性、有效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的配合度。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两组在护理满意度、管路凝血率、凝血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的表现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且护理后的各项数据对比结果均显示研究组的表现更出色(P<0.05)。对上述对比结果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示全方位护理干预是一种前瞻性的、全面性的护理模式,它要求护士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不仅要关注疾病的当前状态,更要运用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对患者的照护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科学合理的预测。在进行透析治疗的过程中,全方位护理贯穿了透析前、中、后三个阶段,该护理方案的主要目标在于最大程度地减少透析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有效降低管路凝血的风险。为确保全方位护理干预工作的实施有效性,在开始护理前应该对相关护理人员开展系统的培训,使他们能严格按照血液透析的操作流程熟练掌握各项技术。在透析前阶段,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根据个体差异性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同时还会做好充分的物资准备和设备检查工作;在透析中阶段,护理人员会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保证透析操作满足规范性要求;而在透析后阶段,护理人员主要侧重于从不良反应预防、生活指导等方面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在为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方案不但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管路凝血的发生率,同时还可以有效预防其他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英,黄秀娟.早期护理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2023(5):0112-0115.

[2]陈金兰.个体化封管液封管在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2023(3):0152-0154.

[3]全顺玲.血液透析联合灌流在终末期肾病中的护理研究进展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3(5):0159-0162.

[4]吴亚慧,郭琪,李兴艳,韩佩佩.不同运动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躯体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3(8):1389-139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