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防返贫机制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后扶贫时代;防返贫;贫困人口;机制研究;可持续发展
正文
一、引言
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使大量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已脱贫人口再次陷入贫困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在新形势下,防止返贫成为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课题。建立和完善防返贫机制,不仅能巩固扶贫成果,而且对于实现贫困人口的持续稳定脱贫,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防返贫机制的构建和政策建议,为巩固扶贫成果、提升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返贫的原因分析
2.1就业机会不稳定
返贫的原因之一是就业机会的不稳定。在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存在着就业机会匮乏、工作岗位不稳定的情况。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渠道有限,使得贫困人口难以获得稳定的工作机会。同时,一些临时性、季节性工作难以持续提供稳定收入,缺乏长期的职业发展路径。这种就业机会的不稳定性增加了贫困人口再次陷入贫困的风险。
2.2缺乏有效的收入增长途径
贫困人口返贫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收入增长途径。尽管一些贫困地区通过扶贫政策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收入支持,但缺乏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成为了阻碍他们摆脱贫困的障碍。缺乏技能、教育和资金等资源,使得贫困人口难以创造自身的收入增长途径。此外,一些贫困人口缺乏创业意识和机会,导致他们无法利用当地资源开展经济活动。因此,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提供创业支持、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等措施至关重要,以帮助贫困人口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有效防止其再次陷入贫困。
2.3基本生活保障不足
贫困人口再次陷入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基本生活保障不足[1]。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不完善,以及个人能力和资源匮乏等因素,导致贫困人口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例如,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方面的保障不足,使得贫困人口难以享受到基本的社会福利和服务,增加了其再次陷入贫困的风险。同时,一些贫困人口可能面临突发疾病、自然灾害等意外情况,缺乏相应的保障和救助措施,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贫困。
2.4教育医疗资源不平衡
教育和医疗资源不平衡是导致贫困人口再次陷入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存在着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和不平衡。教育方面,贫困地区的学校设施和教学质量普遍较低,教育投入不足,导致贫困人口缺乏获得良好教育的机会,影响其提升人力资本和脱贫能力。医疗方面,贫困地区医疗设施不完善,医疗资源有限,医疗服务质量较低,贫困人口因此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容易因病致贫或加剧贫困现状。
2.5突发因素导致贫困返潮
突发因素是导致贫困人口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贫困地区,突发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地震等)、疾病疫情(如传染病暴发)、意外事故(如家庭成员意外身亡或重病)、突发经济困难(如债务、失业)等。这些突发因素常常会使原本已经脱贫的家庭再次陷入困境,甚至导致贫困返潮。突发因素可能导致贫困人口收入减少或生活负担加重,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生活压力,从而影响其持续脱贫的能力。特别是在缺乏有效社会保障和应急救助措施的情况下,贫困人口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因素带来的挑战,容易再次陷入贫困状态。
三、防返贫机制的构建
3.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防止贫困人口再次陷入贫困的重要举措之一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的重要措施。通过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和降低个人负担,使贫困人口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和合理的医疗保障,减少因病致贫的风险。建立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是关键步骤。失业保险制度可以为失业贫困人口提供一定时间内的经济补偿和就业帮扶,缓解失业带来的生活压力,避免贫困再度加剧。同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则是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为贫困家庭提供生活补助,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提高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至关重要。包括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应该得到加强和改善,确保贫困人口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特别是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应该加大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和医疗资源配置,使贫困人口有更多的机会获取良好教育和医疗服务,从根本上提升其脱贫能力和生活质量[2]。
3.2发展可持续的产业和就业机会
发展可持续的产业和就业机会是防止贫困人口再次陷入贫困的关键措施之一。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是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技术创新、科技支持和政策引导,帮助农村产业实现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空间,增加农民收入。例如,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等,都可以为贫困地区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是培育地方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针对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支持发展符合当地优势和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如特色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乡村旅游等。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可以有效提高当地就业率,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稳定其经济基础。推动就业创业政策落实也是防止贫困返贫的重要举措。政府应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支持,促进其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3.3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
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是防止贫困人口再次陷入贫困的重要举措之一。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至关重要。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是导致贫困持续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确保贫困地区孩子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扩大其人力资本投入,提高脱贫能力。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人口就业竞争力也是关键举措。贫困人口往往缺乏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限制了其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通过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贫困人口掌握市场需求的实用技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帮助其找到稳定的就业岗位或开展自主创业。此外,要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培养适应市场就业的劳动力,推动贫困人口融入经济发展的主流[3]。
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举措,旨在提升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其实现持续稳定脱贫提供坚实支持。通过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可以帮助贫困人口改变生活方式,提高收入水平,减少贫困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政府应当加大教育投入,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更多具备就业能力的贫困人口,推动其走向稳定脱贫的道路。
3.4强化社会援助和精准扶贫措施
强化社会援助和精准扶贫措施是防止贫困人口再次陷入贫困的关键举措之一。需要完善扶贫政策体系,实现精准扶贫。通过建立科学的贫困识别和评估机制,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和贫困原因,针对性制定扶贫政策和措施,确保帮扶措施真正落实到需要帮助的人群身上,避免资源浪费和错配现象。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是重要举措之一。一些特殊困难群体,如残疾人、孤儿、高龄老人等,由于身体或生活状况特殊,面临更大的生活困难和风险。政府应当加大对这些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包括提供更多的医疗、生活、精神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稳定生活,融入社会。
加强社会援助和精准扶贫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轻贫困人口的生活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避免再次陷入贫困。同时,要注重政策落实和帮扶效果的监测评估,确保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科学合理的社会援助和精准扶贫措施,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脱贫和发展。
四、防返贫机制的政策建议
4.1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形成政府部门联动
建议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实现政府部门的联动合作。贫困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努力来解决。政府各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联动机制,共同制定和实施扶贫政策,确保政策的协调一致性和有效性。例如,扶贫部门、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就业部门等可以联合开展工作,共同推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扶贫工作,形成政策集成,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协同效应。同时,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共享相关数据和信息,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提高政府扶贫工作的整体效率和水平,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扶持和帮助,有效防止贫困再次发生。
4.2加强对贫困人口的长期跟踪和帮扶
加强对贫困人口的长期跟踪和帮扶是防止贫困人口再次陷入贫困的重要举措。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贫困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对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脱贫情况等进行长期跟踪和记录。同时,建立定期走访、调查的机制,深入了解贫困人口的实际生活状况和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帮扶方面,政府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扶贫计划,针对不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如提供生产资料、技术培训、就业机会等,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此外,建立社会志愿者和社区组织等帮扶网络,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工作中,形成多方共同努力的格局,共同为贫困人口提供更有力的帮扶和支持。通过加强对贫困人口的长期跟踪和帮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贫困人口的需求和困难,及时制定有效的帮扶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贫困人口再次陷入贫困的风险[4]。
4.3推动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防返贫工作
推动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防返贫工作是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要举措。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积极参与防返贫工作。首先,可以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给予积极参与防返贫工作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包括项目资金、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其次,政府可以加强对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指导和培训,提升其扶贫工作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使其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防返贫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机制,促进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防返贫工作的开展。通过推动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防返贫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服务和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加全面、多样化的帮扶和支持,有效提高贫困人口的脱贫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4建立返贫评估和警示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建立返贫评估和警示机制至关重要,以及时发现并解决贫困人口再次陷入贫困的问题。该机制可以通过定期评估脱贫人口的生活状况、收入来源和就业情况,识别潜在的返贫风险。一旦发现返贫迹象,警示机制即会启动,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措施。这些措施可能包括提供职业培训、创业支持、临时救助等,以帮助贫困人口摆脱再次陷入贫困的困境。通过建立返贫评估和警示机制,政府可以更加有效地监测脱贫成效,及时调整扶贫政策,确保贫困人口的持续脱贫。
五、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扶贫时代的防返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的防返贫机制和政策建议,旨在为贫困人口持续脱贫、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防返贫机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宁静.后扶贫时代农村家庭返贫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江苏: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22.
[2] 陈包.后扶贫时代贵州返贫治理逻辑与创新机制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8(02):12-18+23.
[3] 王悦.“后扶贫时代”返贫风险的防范机制研究[J].商讯,2021(28):157-159.
[4] 冉秋霞.后扶贫时代返贫的机制构建与路径选择[J].甘肃社会科学,2021(05):222-228.
作者简介:钟唯,女,白族,1995.06.12,,湖南张家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数字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