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护及经济效益分析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郑如君

​福建省国土资源评估中心 福建省福州 350000

摘要

我国是世界矿业大国和矿产资源大国,矿山开采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引起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耕地损毁和地质灾害,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矿山土地复垦的主要措施,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及基础设施重建,评估其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研究发现,科学合理的复垦措施不仅能显著改善环境质量,恢复生态系统功能,还能提高土地利用价值,促进农业、林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政府税收,从而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发现为未来的复垦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护措施,效益评估

正文


1.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措施

1.1 土地平整与土壤改良

土地平整与土壤改良是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步骤。矿山开采会导致地表破坏,形成坑洼不平的地形,影响土地的再利用和生态恢复。土地平整通过工程手段消除凹凸不平的地形,填补坑洞,压实土壤,重塑地形,提升土地的稳定性和利用价值。

土壤改良则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改善受损土壤的结构和肥力。物理方法包括增施有机肥料和覆盖植被,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化学方法调节土壤的酸碱度,补充必要的养分;生物方法种植绿肥作物和引入有益微生物,增强土壤生物活性和肥力。这些措施共同作用,恢复土壤生态功能,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提供基础保障[1]

1.2 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 

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是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环节。矿山开采破坏了原有的植被覆盖,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丧失。植被恢复通过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种植覆盖面广、抗逆性强的植物,恢复和重建矿区的植被覆盖,以促进土壤保持、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

1.3 水资源管理和污染治理

矿山开采活动常常导致水资源的污染和损害,因此水资源管理和污染治理尤为重要。有效的管理包括建立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水质和水量变化,及时发现和响应污染事件。治理措施包括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处理废水,如沉淀、过滤和生物降解,配备建立开采选矿废水的循环系统,同时配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经处理后确保排放水质达标排放。此外,还需实施水资源节约措施,如循环利用和雨水收集系统,减少对地下水和表水资源的影响和破坏。综合运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保护矿区周边水体的生态健康,提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为生态环境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2]

1.4 基础设施重建与景观美化

矿山开采常导致基础设施破坏和景观丧失,基础设施重建与景观美化成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建包括规定区域进行治理、复垦,如排土场、采场、矿区专用道路、矿山工业场地、矿山污染场地等修复道路、桥梁和管道系统,以恢复土地基本功能,因地制宜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功能得到保护和恢复恢复治理后的各类场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景观美化注重通过绿化和景观设计改善矿区环境质量,提升其视觉吸引力和生态价值。采用适宜的植被配置和景观布局,如植物选择、水体塑造和自然景观营造,使复垦后的矿区更具生态友好性和可持续性。

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护的经济效益分析

2.1 直接经济效益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护带来了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首先,要遵循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继承需求,结合矿山自身的资源特征,因地制宜矿山土地恢复后的利用问题,进行整体谋划、系统实施,实现矿山的生态修复与开发利用,找到生态平衡协调建设方法。通过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对于处于平原、污染较轻的矿山,可采用土地平整措施将其改造成农业用地,并耕种当地优势农作物,以恢复土地的生产能力;对于生态景观良好或矿业开发历史悠久、矿业文化底蕴深厚的矿业园区,可将其打造成生态公园、矿山公园、地质公园等,推动矿业和旅游业经济持续发展。复垦后的土地可以重新用于农业、林业和牧业生产,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和生产力。其次,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还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2.2 间接经济效益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护还带来了诸多间接经济效益。首先,带动产业经济发展,成就生态良性循环。如联合产业,在处理矿山固体废弃物时,根据不同的特性,利用先进技术对其加以处理制造,既可以节约制造成本,又可以提高废弃物治理效率;还可联合旅游业,将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规划与设计,用以建设矿山公园、地质公园等,提高固体废弃物治理的同时,有效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和共赢。其次,生态环境的恢复增强了区域的吸引力,促进了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复垦后的区域还能够吸引更多投资,推动绿色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新动能。此外,矿山复垦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增强了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水土保持、碳汇能力和生物多样性,这些都间接支持了经济发展。

2.3 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货币化分析

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货币化分析是评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护项目的重要环节。通过将非市场效益转化为货币价值,可以全面评估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首先,改善环境质量可以减少污染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从而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部分效益可以通过减少的医疗支出来进行估算。其次,生态系统服务的恢复,如水土保持和碳汇能力的增强,可以通过估算这些服务的市场价值来进行货币化。例如,水土保持效益可以通过减少的水土流失量和相应的土地生产力提高来计算,碳汇能力则可通过碳交易市场的价格来估算[3]

3. 生态保护修复的经济效益评估方法

3.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生态保护修复的经济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是确保评估结果科学、全面、准确的关键步骤。该体系应涵盖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综合反映生态修复项目的综合价值。

直接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土地复垦后增加的农业、林业和牧业产值,新增就业机会及其带来的收入,基础设施重建和景观美化带动的旅游业和相关服务业收入等。

间接经济效益指标涵盖因环境改善而提升的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减少的医疗支出,提高的劳动生产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恢复,如水土保持、碳汇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等。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减少的污染相关疾病发病率、改善的空气和水质指标等数据来量化。

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数据收集与处理是生态保护修复经济效益评估的重要环节。首先,需明确数据来源,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全面性。数据来源包括现场监测、卫星遥感GNSS、历史记录、政府统计、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现场监测提供生态环境指标的数据,卫星遥感GNSS可用于大范围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政府统计和历史记录为经济效益指标提供基础数据[4]

其次,数据处理需采用科学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和标准化处理,消除冗余和偏差。统计分析方法,如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可用于挖掘数据间的关系和趋势。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用于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直观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变化图示。

3.3 经济效益评估模型及其应用

经济效益评估模型是评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经济效益的核心工具。常用的模型包括成本效益分析(CBA)、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和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成本效益分析通过比较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收益,评估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量化不同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如碳汇、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为综合效益评估提供数据支持。多准则决策分析则结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适用于复杂项目的决策支持。

4. 环境保护措施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4.1 难题及其解决方案

在环境保护措施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资金短缺是主要难题之一。许多环保项目需要大量资金,而资金不足会限制项目的推进。解决方案包括争取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和国际援助,以及推广绿色金融和环保产业基金等多元化融资渠道。

其次,技术不足和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常见问题。环保项目涉及复杂的技术,缺乏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会影响项目效果。为此,可以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专家,并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本地技术水平。

此外,管理不善也常导致项目进度延误和成本超支。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制度,采用现代管理工具和方法,加强项目监控和评估,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都是有效的解决措施。

公众参与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难题。环保意识不高,公众参与度低,影响项目的实施效果。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可以增强项目的透明度和公众支持度。

4.2 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在没有任何外部激励政策的前提下,大部分企业很难主动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去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活动,因此,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是确保环境保护措施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首先,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为项目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指导,如制定环保标准、加强执法监督、推行环保税收优惠和激励政策等,促进企业提升致力于绿色转型企业的绩效水评。其次,多层次的环保管理机构和监督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确保环保项目的有效协调和执行。引入绩效评估机制,对环保项目进行定期评估,确保项目质量和进度。此外,还需推动公众参与和透明度建设,建立公众监督和参与机制,增强社会各界对环保项目的支持与信任。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措施,可以为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提供坚实基础,确保其可持续性和长效性,实现预期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4.3构建矿山治理保护公众参与机制

构建矿山治理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是确保项目成功的重要措施。首先,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公众了解矿山治理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增强公众对项目的认知和支持。其次,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信息透明公开,让公众了解项目进展、治理效果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设立公众意见箱、热线电话和网络平台,广泛收集公众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和解决公众关心的问题。此外,还应建立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让公众代表参与项目规划、实施和评估,增加项目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调动公众参与矿山治理保护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提高项目的实施效果和社会认可度[5]

4.4积极探索生态修复与其他产业的发展结合

积极探索生态修复与其他产业的发展结合,是提升矿山治理效益的重要途径。首先,可以将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相结合,通过恢复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其次,结合绿色农业和林业发展,在修复后的土地上进行有机农业、特色林业种植,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此外,还可以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结合,如在复垦土地上建设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施,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多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能提升生态修复的经济效益,还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矿山土地复垦措施及其经济效益的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科学合理的复垦措施不仅能够有效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还能显著提升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体而言,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等措施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业、林业及旅游业的收益。同时,复垦项目还带动了就业,提升了公众生活质量。为了实现矿山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环保法规和政策体系;推动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的复垦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公众参与度,增强社会各界对复垦项目的支持和监督。通过多方协同努力,确保矿山复垦项目的长期成功和可持续效益。

参考文献

[1]冯梦丹. 葫芦岛八家铅锌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实例 [J]. 有色矿冶, 2024, 40 (03): 55-57.

[2]贺转利,何峰,戴江浪,. 锡盟西乌旗跃进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探究 [J]. 中国矿业, 2024, 33 (05): 96-100.

[3]葛永强,徐娟,陈国颜,. 矿山土地复垦措施及经济效益分析 [J]. 甘肃科技, 2023, 39 (11): 43-47.

[4]周际,王敬,殷亚秋. 新时代土地复垦制度的认知与思考 [J]. 中国土地, 2023, (11): 14-17.

[5]段策升. 矿山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分析 [J]. 冶金与材料, 2023, 43 (06): 70-72.

作者简介

姓名:郑如君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19920815  籍贯:福建福州    职称:经济师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矿山经济、矿山生态治理恢复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