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模式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探讨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杜旭红

甘肃省天水市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龙门林场 741039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加剧,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生态模式作为一种以生态平衡为基础、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栽培管理技术,在林业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积极引入和实践生态模式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旨在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模式;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应用

正文


 

1.林业栽培管理的重要意义

林业栽培管理不仅是林业生产的基础,更是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全球化、工业化的今天,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地退化、水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而林业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林业栽培管理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可以使林木生长更加健壮,提高木材的产量和质量,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同时,林业栽培管理还可以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如种植药材、养殖蜜蜂等,增加林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其次,林业栽培管理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林木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林木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地。此外,林业栽培管理还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最后,林业栽培管理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入和实践生态模式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可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林业的竞争力。同时,生态模式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实现林业的良性循环和长期发展。

 

2.生态模式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内涵

生态模式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是一种注重生态平衡、以自然规律为基础的林业管理技术。它强调在林业栽培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种植结构等手段,实现林业生产的生态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具体来说,生态模式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生态系统保护

在林业栽培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同时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2.2种植结构优化

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和种植方式,优化种植结构。通过混交林、复层林等种植方式,提高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效益,同时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2.3科学管理

在林业栽培过程中,要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通过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手段,保障树木的健康生长,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生态模式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

3.1复合型林牧林业栽培管理

复合型林牧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是生态模式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林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的、生态友好的农业经营模式。这种栽培管理技术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收入来源,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复合型林牧林业栽培管理中,首先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和牧草品种。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实现林草混种,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不仅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如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还能够为野生动物提供丰富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在复合型林牧林业栽培管理中,科学管理同样至关重要。通过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手段,保障树木和牧草的健康生长。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生态系统中的问题,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复合型林牧林业栽培管理还需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强市场营销等手段,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管理水平,推动复合型林牧林业栽培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3.2复合型果蔬林业栽培管理

复合型果蔬林业栽培管理是生态模式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又一重要实践形式。在当前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将林业与果蔬栽培相结合,不仅能够实现土地的多元化利用,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还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在复合型果蔬林业栽培管理中,首先要考虑的是生态适宜性。即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果树和蔬菜品种。通过合理搭配和种植,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例如,在林地中种植一些耐阴性强的果树,如猕猴桃、蓝莓等,同时在林下种植一些喜阴的蔬菜,如蘑菇、木耳等,既能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又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复合型果蔬林业栽培管理中,科学管理同样不可或缺。通过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手段,确保果树和蔬菜的健康生长。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如加强水土保持、防止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等,为果树和蔬菜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此外,复合型果蔬林业栽培管理还需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强市场营销等手段,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管理水平,推动复合型果蔬林业栽培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3.3复合型核桃与苦参套种栽培管理

复合型核桃与苦参套种栽培管理技术是生态模式林业栽培管理技术中一种独特且富有成效的实践。核桃作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其果实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市场需求大;而苦参则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用价值的植物,其根部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等多种功效。将核桃与苦参进行套种栽培,可以实现林地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同时也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在复合型核桃与苦参套种栽培管理中,关键在于合理的种植布局和科学的种植技术。首先,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核桃和苦参品种,并进行合理的种植布局。一般来说,核桃树高大挺拔,需要充足的阳光和养分,因此应种植在土地较为肥沃、光照充足的区域;而苦参则较为耐阴,可以种植在核桃树的林下或间隙地带,充分利用核桃树提供的遮阴条件。

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核桃树需要充足的养分支持其生长和结果,因此应定期施肥,并根据土壤和树体状况合理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同时,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合理灌溉,确保核桃树和苦参的正常生长。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在复合型核桃与苦参套种栽培管理中,还要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通过加强水土保持、防止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等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同时,要加强对林地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生态系统中的问题,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4复合型林禽林业栽培管理

复合型林禽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是生态模式林业栽培管理技术中的又一亮点,它巧妙地将林业与禽类养殖业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高效的、生态友好的农业经营模式。这种栽培管理技术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还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在复合型林禽林业栽培管理中,首要考虑的是树种和禽类的选择。需要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选择生长势强、抗病虫害能力好的树种,同时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经济价值高的禽类品种。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将禽类养殖与林业栽培相结合,形成林禽共生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树木为禽类提供了遮阴、避风的良好栖息环境,同时禽类的粪便也为树木提供了有机肥料,促进了树木的生长。而禽类的活动也有助于疏松土壤、防治病虫害,进一步改善了林业的生长环境。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使得复合型林禽林业栽培管理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复合型林禽林业栽培管理中,科学管理同样至关重要。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计划和管理措施,确保禽类的健康生长和林业的正常发展。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生态系统中的问题,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提高生态模式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建议

4.1强化采种基地的建设

科学规划采种基地的布局。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林业资源分布,合理规划采种基地的位置和规模,确保采种基地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提高采种效率和质量。

加强采种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完善的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为采种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同时,要引进先进的采种设备和技术,提高采种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采种成本,提高采种效率。

注重采种基地的种质资源管理。通过建立种质资源库,收集和保存优良的种质资源,为林业生产提供优质的种子和苗木。同时,要加强种质资源的研发和利用,培育出更多适应当地环境、具有优良性状的林木品种,为林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采种基地的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采种基地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确保采种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要加强对采种基地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采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采种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4.2加强多方参与,实现苗木的产业化生产

加强多方参与,实现苗木的产业化生产,是推动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苗木作为林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林木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林产品的产量与品质。因此,通过加强多方参与,实现苗木的产业化生产,对于提高林业生产效益、推动林业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苗木的产业化生产,首先需要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苗木产业化发展;企业应积极参与,投资建设苗木生产基地,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苗木生产效率和质量;科研机构应加大科研力度,培育出更多适应当地环境、具有优良性状的林木品种,为苗木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农民作为林业生产的主体,应积极参与苗木产业化生产,学习和掌握先进的育苗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苗木产业化生产过程中,应注重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苗木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苗木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扩大苗木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苗木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苗木产业的健康发展。

4.3完善林业生态系统保护法律法规

为了确保林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林业生态系统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不仅能为林业资源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还能规范林业生产活动,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

对现有林业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的完善工作提供方向。同时,还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林业法律法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林业生态系统保护法律法规。

针对林业生态系统保护中的突出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条款,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确保法律法规的落实和执行。同时,还应注重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为林业生产者和执法者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南和执法依据,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广大林业生产者和公众宣传林业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还应加强对林业生态系统保护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林业生产者和执法者的法律素质和执法能力,确保林业生态系统保护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结语:

通过实施上述技术建议,有望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然而,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重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不断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林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开天.毛乌素沙地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林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1(3):155-156.

[2]李金亮.现代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技术——以徽县为例[J].乡村科技,2020,11(30):67-68.

[3]吴久杰草.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策略研究[J].种子科技,2020,38(20):92-93.

[4]董志福.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探讨[J].花卉,2020(04):211-2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