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5周年以来职普融通的政策演进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摘要
关键词
职普融通;现实困境;优化路径
正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 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 业教育类型定位[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2]。国家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因此有必要对职普融通政策进行回顾,依据现实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优化路径。
一、建国75周年以来职普融通的政策演进逻辑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国的教育体系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的深刻变革。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两者的融通发展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回顾建国75周年以来职普融通的政策演进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对于这一领域的重视和不懈努力。
(一)政策演变历程
1.普职总体分离期(1949—1977年)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阶段,即从1949年到1977年,我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总体上呈现为分离的状态。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基于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而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尚未形成明确的政策导向。
1949年9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为教育的恢复和探索指明了方向。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为了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国家将重点放在了周期短,实用性强的中等职业教育上。这一时期,国家主要以恢复经济为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处于两种教育轨道上,并没进行衔接。
2.普职融通雏形期(1978—2009年)
在1978年至2009年这一历史阶段,我国的教育体系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发展,其中普职融通的雏形逐渐显现并得到初步探索。1980年,《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中明确指明了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普职融通出现雏形。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1991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核心内容为明确职教体系框架,强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1999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这一阶段从强调普通教育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到职普沟通到逐步建立职普之间的立交桥,国家对职普融通进一步重视。
3.初步探索阶段(2000—2004年)
进入21世纪的最初几年,即2000年至2004年,这一时期,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关系认识的深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增加,职普融通的教育理念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和实践。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与创新,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003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课程教育试验,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这一时期,职普融通有了政策引导,强调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体系构建阶段(2005—2016年)
200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职普融通的实践探索。例如,四川省广安市率先提出“普职融通”的概念,并进行试点。天津市也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加快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多元立交培养机制。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再次强调了“立交桥”建设,职普融通在教育体系发展中地位不断提升。
5.持续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
2017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中正式将普职沟通改为普职融通。2019年《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将普职融通从中职和普高的层次延伸到了中小学,相融的范围加深。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全学段全层次的融通。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学分互认,得到了法律的保障与实施,职普融通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2022年12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把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摆在了关键地位。2024年6月。福建市教育局发通知,首批12个综合高中试点班,学生入学后原则上注册为普通学期,在高一下学期可申请转为中职学籍,学籍只转一次,原则上以高中课程为主,开发具有综合高中的课程,学分互认,避免重复学习。经过不断地探索,职普融通已经进入了持续发展时期。
(二)职普融通政策演变逻辑
1.从沟通到融通的转变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对教育体系的改革逐渐完善,相关政策也经历了从“普职沟通”到“职普融通”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开始对职普融通进行探索。《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相应政策,推动普职融通,2003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从强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建立立交桥,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结构体系中地位不断上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中正式将职普沟通转变为职普融通。在2019年“职教二十条”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普职融通。政策推动职普融通,法律进行保障,从沟通到融通,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要求。
2.从课程分离到课程互选
建国初期,实施半工半读制度,主要是文化课和职业教育课程分开上。进入到职普雏形期,职业学校主要进行职业教育,同时开设有关普通文化课,即职业学校课程向普通学校课程融通。21世纪初期,当时以国家政策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建立交桥,职业学校开设文化课程和职业课程,而在普通高中,学生主要以学习文化课程为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体系方面融通还处于探索期。
到了中期,主要是职业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在课程方面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注重学生掌握文化基础课程,普通教育课程主要以文化课为主,在各阶段将劳动教育课程融进课堂之中,但是所占课时较少。近年来,国家虽出台相应政策,探索发展综合高中,并提出全学段全层次的融通,国家对职普融通在课程体系方面的政策不断调整,但是在课程体系方面还是处于探索期,并未体现出职普融通的特色,这也是今后职普融通政策需要不断优化的一点所在。
3. 从高中阶段到全阶段的融通
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高中阶段实行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普通学校,继续进行学历教育,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技能。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所有适龄儿童都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没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3]。在高等教育阶段,有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1991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强调职普沟通,所指向的是在高中阶段,2003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课程教育试验,以及建立职普“立交桥”均指向的是高中阶段。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全学段全层次的融通。至此,职普融通从学段的融通转到了全学段的融通。
从职普融通政策演变来看,高中阶段一直是职普融通政策关注和实践探索的的关键节点,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阶段融通渠道一直是职普融通政策的主要关注点,从探索综合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到学籍互转,职普融通政策不断进行自我革新。
二、职普融通现实困境
职普融通,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教育模式,旨在打破传统教育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然而,尽管职普融通的教育理念被由来已久,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一些现实困境。
1.横向上职普融通现状分析
在职普融通的推进过程中,尽管从横向层面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已经建立了某种程度的连通性,即“通”,但深入观察会发现,两者之间的融合程度并不高,即存在“通而不融”的现象。
一从课程衔接方面看,尽管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促进职普融通,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职普融通处于“通”的层次。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在政策上提倡加入劳动教育的内容,但是在实践中,学校主要以升学为主,职业教育方面的内容处于表面上学习,并没有受到普通教育的重视。在高中阶段,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单方面的通,由于职业教育的特色,学生所开设的文化课以公选课为主,学生掌握的理论内容还是不完整。在高等教育阶段,专科课程与普通本科课程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专科学校课程与本科学校课程衔接程度低。二从职普融通渠道上看,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开展学籍互转,学分互认,建立学分银行,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难以实现[4]。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转入普通学校,往往会在分数上面临阻碍,而普通学校转进职业院校,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需要在教育局完成注册,现有已有地区开展综合高中。在课程方面,即1年高中课程加2年职业课程,并没有贯通。在学分互认方面,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在课程设置,学分点设置存在差异,尤其一些地区还没有建立学分制,并且当前学分银行只限于本省,跨区域学分互认还不完善,职业学生想要继续发展的空间有限。
2.纵向上职普融通现状分析
在国家政策驱动下,各地开展了丰富的职普融通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实践包括职普学籍互转、开设综合高中、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等,部分满足了社会多元化的教育需求。然而,总体来说,职普融通的成效仍然较为浅显,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即存在惯而不畅的现状。在学段衔接方面,《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全学段的融通,但在具体实施上,首先是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机制尚不健全。政策的制定往往侧重于宏观指导,而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和细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有效落地。其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课程体系各自为政,缺乏相互衔接和补充的内容。这种断裂不仅体现在学科知识上,更体现在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最后在社会观念方面,普通学校不愿意接受这些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这使得职业院校学生进入普通院校的难度进一步加深。
三、职普融通发展的优化建议
随着建国75周年的到来,回顾并审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发展之路,不难发现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通过优化职普融通,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加强政策设计和系统规划
国家出台相应政策,优化国家资历框架制度。国家资历框架涉及到多个部门与主体,首先,国家出台政策完善资历框架实施方案,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通过“1+X”证书制度,“学分银行”建设,学分互认等立足中国国情,推进学习成果认证积累转换,不断优化国家资历框架制度 。其次,资历框架需要与教育体系相协调,涵盖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成果,便于学生开展下阶段的学习或者是进入不同的教育体系,国家资历框架的建立,要与各个省份协调,建立统一的标准,满足学生跨省份学习的要求。最后,制度的建立也要监督体系的完善,国家建立专门监督机构,同时在各个省设立管理部门,监督各个地区的政策落实情况。
2.完善课程衔接与优化课程结构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课程相互融合,并建立起有效的衔接机制,是现代教育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课程设置上,普通教育应当注重引入与职业相关的课程元素。例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通过设置与职业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课外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职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可以涵盖职业技能的基础理论、实践操作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对职业世界的初步认识。尤其是在高中阶段,要统筹规划课程体系,将职业教育的一些课程融入到普通教育之中,为学生的升学或者就业奠定基础。同时,职业教育也应加强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在职业教育阶段,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此外,职业教育还应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所学能够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社会认可度
教师是推进职普融通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这样的教师也更能理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特点,从而更好地实现两者的融合。其次,教师的职业技能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职普融通的推进,教师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这包括了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学生需求的准确把握。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教学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一是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计划。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提升教学能力[5]。二是要培育双师型队伍,职业学校教师与普通学校教师要加强沟通,建立激励机制,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师资共享。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报.产教融合需要统筹推进[EB/OL].(2023-05- 10) [2024 -03 -13].
[2]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 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22-12-21) [2024 -03 -13].
[3]孙静,崔志钰.21世纪以来我国职普融通教育政策的演变逻辑、问题解析与优化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1):5-11+35.
[4]曾天山,苏敏,李杰豪,等.我国推进职普融通的实践探索、现实困难与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4,(05):42-47.
[5]范菊雨,刘红,吴雯,等.职普融通:政策演进、发展现状与实施路径[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3,36(06):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