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以曲周盐碱地研学旅行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曲周盐碱地治理;地理实践力
正文
一、研学旅行设计背景
(一)研学背景
曲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被称为黄淮海平原的“盐碱滩”,用百姓的话讲,就是“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2019年5月30和31日央视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节目都播出了中农大扎根曲周,改土治碱,使盐碱地变良田的事迹。2021年6月1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播出《中国粮的奇迹》专题片,介绍70年代的曲周在中国农大老师的帮助下、改土治碱,把千年盐碱滩变成米粮川,十几年的治碱战役,被誉为中国农业的“两弹一星”,扭转了我国南粮北调的历史,为中国粮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2023年5月17日,农业农村部作出新部署,明确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地理研学活动是丰富校内外实践活动特色内容,是提升学生科技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为国内一流的农业科研基地,其关于盐碱地的治理经验是很好的研学资料。
(二)研学设计思路
本次研学活动围绕“曲周盐碱地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为主题可以让学生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感受课本知识,同时通过实地研学与研后对照实验,让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分析和归纳盐碱化的成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中感受科学的魅力。通过真实的情景、精准的讲解和验血后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研学目标
本次研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感受课本知识,同时通过实地研学与研后对照实验,让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分析和归纳盐碱化的成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中感受科学的魅力。通过真实的情景、精准的讲解和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因此,曲周盐碱地研学旅行活动是一项“农业科技”实践活动。
1、通过曲周盐碱地研学旅行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曲周农业由盐碱滩变米粮川的蜕变过程,学习科研工作者爱国奋斗、科学报国的精神。
2、在试验田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亲身感知书本的知识,研学返校后,通过对照试验,验证盐碱化的成因,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为充分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
3、从研学活动的启动到研学报告的完成,整个过程中都可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学问”的思想,养成从生活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的习惯。
三、方案涉及的对象、人数
本方案得到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为确保研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研学安全小组,制定研学安全方案,开展研学纪律、安全等专项研讨培训工作。安全处、政教处、教学处、总务处、设备处、全力协助,为研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各班成立盐碱地研学小组,选择具有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各班班主任及地理教师为所任班级负责人。
高一、高二所有的班级均参与到了本活动中,本活动涉及师生共计500余人。
四、方案的主体部分
1、主要活动内容、过程和步骤;
本活动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实践研究曲周盐碱地成因,听取专家讲解利用浅井深沟和台田模式以及以淡压咸的方式减轻盐碱化的原理,通过对照实验探究水盐运动规律。本项目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实验法、实地研学法、调研法等。
2022年4月—9月:研学前踩点,曲周一中全体地理老师到研学目的地进行考察,确定研学路线、内容、目的,与研学基地负责人沟通研学的相关事宜,确定研学时间、人数、名单,制定、修改、完善研学方案并上报审批。制定学习任务清单、研学地点的背景材料、研学学案。
2022年9月—11月:各班成立盐碱地研学小组,选择具有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各组在课后查阅、搜集和学习盐碱地的相关知识,归纳整理后进行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各小组互相补充,力求在实践中有科学完整的理论作为支撑;小组成员商议组员负责的内容,明确各自的任务。
2022年12月—2023年2月:成立研学安全小组,开展研学纪律、安全等专项研讨培训工作;培训带队老师,明确带队老师工作职责;带队老师对学生进行安全培训,对学生进行安全提醒。
2、难点、重点、创新点;
本活动涉及人员较多,管理难度较大,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外出研学经验,研学安全保障是本活动的难点。为此我们成立了研学安全小组,开展研学安全方面的培训,学校安保处、政教处、医务室为本次研学旅行活动保驾护航。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曲周农业由盐碱滩变米粮川的蜕变过程,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亲身感知书本的知识,同时学习科研工作者爱国奋斗、科学报国的精神。并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盐碱化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3、利用的各类科技教育资源(场所、资料、器材等);
本活动充分利用了各类教育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利用化学实验室做对照实验,组织学生到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研学,由实验站专家讲解盐碱化相关知识,利用学校多媒体开展专题讲座及研学报告会。
4、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本次研学旅行活动,人数多,可能存在安全问题及研而不学现象 ,对此采取以下措施:
本次研学旅行活动开展前,为了确保整个研学行程安全顺利的进行,我校成立研学活动安全小组,开展研学纪律、安全等专项研讨培训工作。培训带队老师,明确工作职责。带队老师对学生进行安全培训,并有医务人员、安保人员随行,确保每名学生的安全。
为了避免研而不学的现象,各班成立盐碱地研学小组,选择具有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前明确研学内容,小组成员商议组员负责的内容,明确各自的任务。研学结束后,带回样土进行对照实验,生成结论,撰写论文,开展研学报告会,全校开展研学成果评比,检验研学成果。
5、预期效果与评价;
在曲周盐碱地研学旅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精神,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经本次研学活动,老师和同学们被老一辈农业工作者的精神震撼,更加惊叹于曲周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业生产与发展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各小组在研学过程中,为更好地达到研学旅行的效果,在活动完成后要对本次研学课程做出评估,并根据实际开展情况完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研学活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取知识,确保研学目标的达成。 本次的研学旅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区域分析、综合思维的能力,树立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学校依据学生的参与度、日志和论文的质量评出相应奖项,择优参与研学报告大会,检验研学成果。
五、总结
本次研学旅行为充分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了条件,为学生提供深度认识乡土乡情,开阔眼界,感知身边自然和社会的机会。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和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组和建构知识体系,树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