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失灵是资源配置没实现帕累托效率吗?——关于市场失灵概念论述的商榷
摘要
关键词
市场失灵;帕累托效率;卡尔多-希克斯效率;配置效率;经济学教材
正文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帕累托效率与卡尔多-希克斯效率
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也称为帕累托最优,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首先提出,它是指不可能再有帕累托改进余地的资源分配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进。
例如:甲认为自己的某种商品值10元,而乙认为该商品值20元,在此情况下,如果两人以14元的价格(事实上可以是10元到20元之间任何价格)进行交易,就会增加10元的社会总收益(福利)。因为,在14元的价格上,甲认为他获得了4元的境况改善(可理解为生产者剩余),乙则认为他获得了6元的境况改善(可理解消费者剩余)。显然,这样的交易是帕累托改进,因为交易使双方的境况都变好,而没有一方的情况变坏。
在当前许多经济学教材中,往往只讲到帕累托效率,而没有提到卡尔多—希克斯效率。
卡尔多-希克斯效率(Kaldor-Hicks principle)是由约翰·希克斯于1939年提出的,指的是已经没有卡尔多-希克斯改进余地的状态。如果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的境况由于变革而变好,这个人(或这一部分人)能够补偿其他人因变革而产生的损失而且还有剩余,那么变革使得整体的效益改进了,那么这种变革就是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例如:甲和乙两个人,他们只能选择A和B两个投资项目中的一个,投资A项目,甲可获利100万元,乙可获利200万元,而投资B项目,甲可获利200,乙可获利150。显然,按照帕累托标准,无法确定哪个项目,因为选择A项目,乙同意,甲不同意;选择B项目,甲同意,乙不同意;因此,选择A和B两个项目其中一个都实现了帕累托效率,因为没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要使一方境况变好,另一方的境况必须变差。但如果按照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就会选择B项目,因为只要甲对乙进行适当补偿(甲对乙的补偿大于50万元,小于100万元),两人就能同意选择项目B,使整体总获利达到最大。
由此可见,帕累托标准要比卡尔多-希克斯标准更苛刻。按照帕累托标准,只要有任何一个人的利益受损,变革就无法进行;但是按照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如果能使整体的利益增大,变革可以进行,无非是如何确定补偿方案的问题。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实际上是整体福利最大化标准,它是福利经济学的一个著名的准则。
二、许多经济学教材以帕累托标准来判断市场失灵
当前的经济学教材许多都是以帕累托最优的标准来判断市场失灵,如高鸿业(2022)主编的《经济学原理》(第四版)(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中有这样表述:“西方学者认为,在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一般来说并不成立,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换句话说,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本章将分别论述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即不完全竞争、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1]
吴德庆(2022)等在《管理经济学》(第8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认为:“在不损害其他人经济福利的前提下,如果已不可能再找到资源使用的其他方法来增加任何一个人的经济福利,此时,资源配置的效率最高。经济学称之为帕累托最优。从理论上说,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市场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会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2]
喻国明(2019)等在《传媒经济学教程》(第2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认为:“如果市场本身是不完全竞争的,那么它的运行结果,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和实现经济效率。这种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而导致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用的情况,通常被称为市场失灵。”[3]
林云华(2017)在《西方经济学》中认为,“西方经济学在分析市场引导资源配置的问题时,假设市场是完美的,以至于在市场内在机制的作用下,整个经济会达到一般均衡,资源配置会自发地实现帕累托最优。但是,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这种完美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原理并不存在,相反的,在经济运行中常常会面临资源不能有效配置的局面,从而印证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实效。这种现象被称为“市场失灵”“外部性扭曲了价格机制,破坏了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条件”。[4]
刘爱爱(2017)等在《经济学原理》中讲到:“市场经济在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下,可以导致整个经济达到一般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但是,由于假定的条件在现实上并不完全具备,因此,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实现。本章将分别论述市场失灵的四种情况,即垄断的存在、非对称信息、外部性和公共产品。”[5]
王健(2015)在《现代经济学原理》(第二版)(教育部经济管理类主干课程教材)中指出:“市场失灵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或市场最优状态。”“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低效率或无效率地配置社会资源。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效应、不完全信息、不完善的市场、价值规律运行的负效应,失业、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收入分配不公和非优效品。”[6]
黎诣远(2008)等编写的《西方经济学》也写道:“在现实世界中,竞争市场并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即“市场失灵”。[7]
出现类似表述的教材不胜枚举,当前的经济学教科书居然出现这么多以帕累托最优标准来判断市场失灵的情况,为避免以讹传讹,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这一观点进行匡正。
三、垄断、外部效应等情况其实有可能实现帕累托效率
(一)垄断市场可以实现帕累托效率
在垄断市场中,整个行业只有一个厂商,整个行业(市场)的供给曲线S就是这个厂商的供给曲线,也可看成是该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LMC)(见图1),这个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D就是整个行业(市场)的需求曲线,该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MR)在其需求曲线D的左下方。该厂商长期均衡时,MR=LMC,均衡点在X,厂商获得最大利润,产量为Q2,该厂商以P2的价格销售其生产的产品,在这样的产量下,产品的价格大于生产的边际成本,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时资源并没有得到最优的配置,但该垄断厂商并不想增加产量,因为增加产量并出售需使产品价格下降,比如该厂商增加产量至Q1,价格将降至P1,虽然增加了三角形YEX面积的生产者剩余,但减少了长方形P2ZYP1面积的生产者剩余(让给消费者),总利润会减少;不过消费者能增加梯形P2ZEP1面积的消费者剩余,总的社会福利能增加三角形ZEX的面积。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在Q2的产量下,其实已经实现了帕累托效率,因为再增加产量,虽然能增加消费者福利,但会损害厂商利益,这并不是帕累托改进,但增加产量,消费者增加的利益大于厂商减少的利益,这是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整个社会福利是增加的,直到产量为Q1时,就实现了卡尔多—希克斯效率(这里假定是两部门经济,只考虑生产者和消费者)。另一种情况,当产量高于Q1时,这时减少产量会导致产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剩余减少,对消费者不利,但对整个社会有利,因为减少产量所带来的厂商生产成本的减少大于消费者所获得的收益,因此,这时减少产量不是帕累托改进,而是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当厂商的产量低于Q2时,这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增加产量使厂商利润增加,另外,也带来产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剩余增加,因此,增加产量对厂商和消费者双方都有利,这可以看成是帕累托改进,直到产量为Q2时,就实现了帕累托效率。
图1:垄断市场长期均衡时实现了帕累托效率
(二)外部性没有实现卡尔多-希克斯效率
外部性也称外部效应,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给他人带来收益或损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或支付赔偿的现象。外部性可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也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下面以生产的负外部性和生产的正外部性进行分析。
先来看生产的负外部性。以某造纸厂为例,假如一家造纸厂向江河排污,造成下游鱼类数量减少,下游渔民收入也相应减少,这里假定排污只产生外部成本而没有外部收益。如图2所示,D表示市场的需求曲线,它既代表消费者的边际私人收益MPB,也代表边际社会收益MSB。MPC表示造纸厂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的边际私人成本,也可以把它看作市场供给曲线S (假如有许多厂商,则该市场供给曲线是所有厂商边际私人成本曲线的垂直加总)。边际外部成本MEC表示造纸厂所生产的每一产量水平给渔民所造成的边际损失。MSC表示边际社会成本,它等于供给曲线S和MEC的垂直加总(MSC=MPC+MEC)。
从造纸厂的角度看,它会按照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原则(MPC= MPB)来决定其最优的产量水平Q1,相应的均衡点为E1。但是,从社会的角度看,生产成本不仅仅是造纸厂投入的费用,还要包括废水污染带来的负外部性,因此,社会最优化的产量是按照MSC=MSB来决定的,从图2上看,是由MSC曲线与D曲线的交点E2决定,对应产量为Q2,此时实现了社会最优。可见,私人生产决策所决定的最优私人产量Q1要大于社会最优产量Q2。在Q1产量处的MSC要大于MSB,即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收益,意味着在Q1产量水平上没有实现社会最优。
下面继续分析如果造纸厂由Q1减产到Q2所导致的社会福利的变化。一方面,产量从Q1减产到Q2,会导致产品价格上升,消费者的福利就会减少,在图2中表现为曲线D与Q1Q2之间围成的E2Q2Q1E1的面积,这是社会收益的减少;另一方面,从造纸厂的角度看,由于产量减少,其投入成本相应减少,减少数量可以用AQ2Q1E1的面积来表示。从社会的角度看,造纸厂减产意味着对河流的污染也减少,由曲线MEC的含义可知,由污染减少带来的外部成本减少是MEC在Q1Q2之间围成的BQ2Q1C的面积,这一块面积也等于E2AE1F的面积。由此可知,造纸厂减产给社会带来的成本减少总和为E2Q2Q1F的面积。这样,当造纸厂产量由Q1减少到Q2时,社会成本的减少为E2Q2Q1F的面积,社会收益的损失为E2Q2Q1E1的面积,减少的社会成本大于损失的社会收益,这说明造纸厂减产可以使得社会整体福利得到增加,增加的程度可以由E2E1F的面积来衡量。当然,减产会导致造纸厂利润减少,减少的利润为E2E1A的面积(E2Q2Q1E1的面积减去AQ2Q1E1的面积),因此,造纸厂产量由Q1减少到Q2时,不是帕累托改进,而是卡尔多—希克斯改进。这时,社会(渔民)福利增加,造纸厂和消费者福利减少。产量为Q2时,实现了卡尔多—希克斯效率。要注意的是,在Q2的产量下,如果产量再增加,渔民的利益会受损更大(因为是外部性,没有得到补偿),所以,这里不存在实现帕累托效率的唯一产量。
图2:有外部成本时,市场均衡时没实现卡尔多—希克斯效率
接下来分析生产的正外部性。
以养蜂人生产蜂蜜为例,一个养蜂人在一片果林旁边养蜜蜂,促进果树结果,但养蜂人并没有得到果农的报酬,这是假定养蜂只有外部收益而没有外部成本的情况。
如图3所示,养蜂人生产蜂蜜的边际私人成本(MPC)也即边际社会成本(MSC),养蜂人的边际私人收益(MPB)曲线即蜂蜜的需求曲线,生产蜂蜜带来的边际外部收益为MEB,因此,边际社会收益(MSB)曲线为边际私人收益曲线和边际外部收益曲线的垂直加总,即MSB=MPB+MEB。从社会的角度看,最优配置的产量是Q*,这里满足MSC= MSB。但养蜂人却会选择其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c,产量Qc满足私人最优化条件MPC= MPB。显然,私人最优产量是低于社会最优产量的。当产量小于Qc时,养蜂人增加产量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因为除了能增加自己的利润,也能增加果农的收益,还能增加消费者福利(获得更了更低的价格)。当产量为Qc时,实现了帕累托效率。当产量为Qc时,再增加产量(产量小于等于Q*时)是卡尔多—希克斯改进,这时能增加果农的收益和消费者福利,但养蜂人利润减少,不过总的社会福利还是会增加,因为,产量从Qc增加到Q*时,增加的社会收益为SE*Q*Qc围成的面积,增加的社会成本也即养蜂人的成本,为EpE*Q*Qc围成的面积,显然增加的社会收益大于增加的社会成本,两者之差即SEpE*围成的面积为净社会福利增加量。当产量大于Q*时,这时减少产量也是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因为能增加养蜂人利润,但果农的收益和消费者福利减少,总的社会福利还是会增加。当产量为Q*时,实现了卡尔多—希克斯效率。
图3:外部收益时,市场均衡时可以实现帕累托效率
(三)双边市场也没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以传媒业为例,假如传媒集团的收入完全依靠广告的收入,而广告的收入完全取决于受众的数量,每个受众能给传媒集团带来1元的广告收入,A和B两个电视节目的成本一样,节目A能吸引10万个受众,每个受众通过节目获得的价值为2元,而另一个节目B能吸引8万个受众,但每个受众通过节目获得的价值为5元,那么传媒集团和广告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会选择节目A,这时,传媒集团能带来10万元的收入,但受众获得的价值为20万元,总的社会收益为30万元。如果传媒集团选择节目B,这时,其获得8万元的广告收入(比节目A少了2万元收入),但受众获得40万元的价值,总的社会收益为48万元。选择节目A虽然实现了帕累托效率(因为选择节目B会减少传媒集团的收入),但如果传媒集团将节目A改为节目B,可以实现卡尔多-希克斯改进,节目B才是社会的最优配置。因此,双边市场往往没有实现卡尔多-希克斯效率。
除垄断、外部效应、双边市场外,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等情况都不能实现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四、结语
当前的经济学教材一般都认为垄断、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等会造成市场失灵,这应该是无异议的。但这种观点暗含的观点是,如果市场均衡结果没有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或社会福利最大化,那就属于市场失灵,而这个标准其实就是卡尔多-希克斯标准,而不是帕累托标准,实现了帕累托效率也有可能存在市场失灵。
鉴于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对市场失灵的认识存在这个误区,笔者有必要在这里进行澄清,我们判断市场失灵应该是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即市场均衡的状态是否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或社会福利最大化。笔者曾经讲授《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管理经济学》、《传媒经济学》等课程,在多年的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每次都会澄清教材中隐含的关于市场失灵论述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希望学界能重视这个问题,减少以后经济学教材出版和期刊论文发表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避免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参考文献
[1]高鸿业名誉主编.经济学原理(第四版)(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288
[2]吴德庆,王保林,马月才.管理经济学.第8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356
[3]喻国明,丁汉青,支庭荣,陈端编.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60
[4]林云华.西方经济学[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7:163,170
[5]刘爱爱.经济学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103
[6]王健.现代经济学原理.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52
[7]黎诣远,龙志和.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37
Does market failure mean that resource allocation has not achieved Pareto efficiency?
——Discussion on the concept of market failure
Qiu Ying-ming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Guangdong, 521000)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ket failure in many domestic economics textbooks is that the market mechanism can not achieve the Pareto optimality. If the Pareto optimality is achieved, it is not market failure. However, in these textbooks, it is considered that monopoly, external effects, public goods and incomplete information will cause market failure, which is contradictory. In fact, monopoly, external effects, public goods,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bilateral markets are likely to achieve Pareto efficiency, but not Kaldor-Hicks efficiency. Therefore,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ket failure should be that the market mechanism can not achieve Kaldor-Hicks Principle.
Key words: Market failure; Pareto efficiency; Kaldor-Hicks principle; Allocative efficiency; Economics text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