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背景;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正文
引言: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教师设计课后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的作业形式内容相比,双减政策要求教师改变机械性的作业内容与作业方式,教师需设计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课后作业,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固有的作业思维中挣脱出来,从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出发,结合教学的具体要求,为学生设计新型课后作业,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的学习水平进一步提高。
1、设计实践型课后作业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为学生设计课后作业时,应秉持减负增效的原则,对原有的作业形式与内容进行创新与优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注重练习生活实际,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样才能更好的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型的课后作业,让学生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效率。教师在设计实践型课后作业时,应确保作业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不能追求形式上的作业设计,而应保障实践型课后作业具备现实意义,即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型课后作业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从而更好的保障课后作业的质量。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学生将要学习时间单位“时、分、秒”,而这部分知识及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在学习了教材内容过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实践型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中的钟表或爸爸妈妈的手表,认读表盘上的时间,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准确播报当前的时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制作一份一日活动的作息表,结合钟表或手表上的时间为自己一日活动中的每项活动标注清楚时间安排,比如几点起床、几点洗漱、几点吃饭等等,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一课的知识内容,使之能够逐渐活学活用,加快学生内化知识的速度,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2、设计探究型课后作业
在设计小学数学课后作业时,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学习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探究型课后作业,运用发散性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思考的空间,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在传统作业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仅发挥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效果微乎其微。并且大部分教师非常重视作业量,认为作业量越多,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好,这不仅进一步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为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作业负担。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以减负增效为目标,认清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与水平,对课后作业进行合理的创新与优化,利用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学习能力与数学素养得到有效的锻炼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将要学习锐角、直角、钝角等数学概念,学习如何比较角的大小,以及如何辨别一些图形的角。为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究型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后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将两个直角合在一起会形成什么角、将两个锐角合在一起会形成什么角等等,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探究这一问题,将能够想到的情况罗列出来,通过思考探究给出自己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等都能得到锻炼,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探究型课后作业,引导学生不断发散自己的思维,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与价值,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圆》过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一个探究问题:在生活中,各种车辆都使用圆形的轮胎,如果换成四边形或多边形的轮胎会发生什么?为什么要用圆形的轮胎?又如在学习三角形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为什么说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积极性。学生在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生活知识又数学知识,自身的思维也能得到启发,各项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有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发展。
3、凸显作业人文性
数学是一门极具人文性的学科,数学中涵盖诸多人文知识,因此教师在对课后作业进行创新设计时,可以进一步凸显数学学科的人文性,以此来帮助学生感知数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推动学生更全面的发展。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拓展、补充一些数学人文知识,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得到更多提升。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教材中提到了“算盘”与“数字的表示方法”,教师可以针对这两点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人文性,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帮助学生了解积累更多知识。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一项课后作业:利用网络、书籍等工具了解算盘的发明过程、特点以及应用方法,探究算盘是如何表达数字的,并尝试用算盘来表达921、653、893、1031这些万以内的数字。学生在自主收集资料时可以了解更多关于算盘的知识,同时掌握算盘的使用方法,明白算盘表示数字的原理,这样既体现了数学学科的人文性,同时也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后作业评价中凸显数学学科的人文性。在批改、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时,教师不应用简单的分数或直观的对错来评判学生的作业情况,而是应该更加耐心的对待学生的课后作业,运用写评语的形式为学生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与优秀之处,让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更多学习信心,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例如,对于一些优质的作业,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作业上画一些笑脸、小花等图案,为他们写上一些鼓励的话语,比如“继续加油!”、“表现不错!等等,使之能够保持学习的劲头,在数学学习中更加积极;而面对错题比较多的作业,教师则可以画一些哭脸表情,避免直接为学生打分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用委婉的方式分析学生作业中的问题,使之能够更好的接受。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将减负增效视作课后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改变传统作业设计的形式与内容,要设计更加多样、更具质量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后完成有效学习,推动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发展,从而更好的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与目标,让数学教学焕发出更多光彩。
参考文献
[1]张卫星.“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新思路[J].教育科学论坛,2022(10):20-23.
[2]刘莉.“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2(02):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