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式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的施工方法
摘要
关键词
连续式膨胀加强带;后浇带;施工方法
正文
引言
在建筑工程中,为了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常常需要设置后浇带。然而,传统的后浇带施工方法存在施工周期长、成本高、对结构性能提升有限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连续式膨胀加强带作为一种新型的施工方法逐渐得到关注和应用。本文旨在详细介绍连续式膨胀加强带的施工方法,并通过与传统后浇带施工方法的比较分析,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和优势。
1. 连续式膨胀加强带技术原理
1.1 膨胀加强带的基本概念与工作原理
膨胀加强带被称作由特种合金打造的带状构件,具备的特性包括如下在遭受外部力量作用时能够产生一定的膨胀变形,因此,对建筑组件实施加固作业。膨胀强化层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其内部的膨胀材料在受到外力时产生膨胀,这样扩大与建筑表面的接触面增强粘接力,从而增强承重能力和抵抗地震作用力。
1.2 连续式膨胀加强带的特点
连续式膨胀加强带与传统浇筑法对比,显著体现明显诸多优势:(1)施工简便快捷:连续式膨胀加强带具备能力完成在施工期间持续安装,不必等待着混凝土材料增至预定强度后续进行终期浇筑作业,能够显著缩短工程时长。(2)提高结构性能:基于膨胀加强带具备膨胀变形的能力,因此,能够实现更为高效地整合多种构件,增强结构的稳固性及抗灾能力。(3)降低成本:连续式膨胀加强带优化了后续混凝土浇筑步骤,减少了人力与材料的消耗费用。
2.连续式膨胀加强带施工方法及步骤
2.1施工前准备
2.1.1清理现场、搭建施工平台和安装安全防护措施
施工现场需要彻底清理,确保无任何残留物和阻碍,建设过程的安全性与工程质量。施工期间的临时结构需要遵守相应的安全规定搭建,如《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 80-2016)保证结实耐久,拥有充分的承载能力。并安装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防护栏杆、防护网以及安全标识等,防护措施需遵循《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2016)相关规定和标准,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
2.1.2结构表面处理
实施膨胀加强带的安装前期务必处置建筑表面,以保证膨胀加强带与结构的良好附着。处理方法包括打磨、清洁和涂抹界面剂,打磨表层应实现平滑度标准,一般粗糙度为60-80目砂纸,表面平整应务必避免残留油脂迹象、细微颗粒和碎屑,黏合剂需均匀涂抹,全面覆盖。
2.2膨胀加强带的安装
2.2.1根据结构情况切割或开槽
膨胀加强带的切割或开槽必须依据结构特性精心设计,确保膨胀加强带能充分发挥其加固作用。通常情况下应当切割或开槽尺寸应膨胀加强带厚度的1.5倍,横截面达膨胀加强带宽度的1.2倍。假如膨胀加强带的长度为1厘米,则切割或开槽的垂直深度应该定为15毫米,横向宽度应设定为12毫米,设定的准则确保膨胀加强带在膨胀时拥有性能良好填充缝隙处并行提升结构的稳定性。在具体操作中切割或开槽须使用专业设备,比如高速钻床或CNC加工,这些设备具备精密性与高效性,确保切割或开槽的尺寸满足技术规范。操作人员必须拥有专业能力,并严格遵循操作手册进行操作,以保证切割或开槽精确性和一致性,为了确保切割或开槽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精确性,所有操作应按照相关施工规范和规定执行[1]。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切割或开槽标准范围及工具
参数 | 标准值 | 工具及设备 |
膨胀加强带厚度 | 10毫米 | 电动切割机、槽铣机 |
切割或开槽深度 | 15毫米 | 电动切割机、槽铣机 |
切割或开槽宽度 | 12毫米 | 电动切割机、槽铣机 |
操作人员技能要求 | 高级技工资质 | N/A |
安全防护措施 | 按JGJ 80-2016规定 | N/A |
2.2.2切割或开槽的表面涂抹聚合物胶以增加附着力
在切割或开槽后的表面涂抹聚合物胶,可以显著提高膨胀加强带与结构表面的附着力,广泛用于粘接的化学物质,具备优良的粘接性能和持久稳定性。依照规范要求,黏合技术应包括粘接强度≥1.5 MPa,固化时间为一天,施涂时应平均,调节层数在1—2毫米范围,确保膨胀加强带可以稳定附着在建筑材质表层。使用特殊胶水的步骤包括清洁切割或开槽表面,确保无尘、无油渍及无松动颗粒,均匀涂抹专用胶水涂抹时要全面覆盖,不遗漏任何部分,确保每一部分都均匀涂抹,涂抹厚度应控制在1—2毫米之间,以获得恰当的粘合力与固化效果。详情如表2所示。
表2 表面涂抹聚合物胶标准范围
参数 | 标准值 | 工具及设备 |
黏结强度 | ≥1.5 MPa | 聚合物胶 |
固化时间 | 24小时 | N/A |
涂抹厚度 | 1—2毫米 | 涂胶工具 |
涂抹覆盖率 | 100% | 涂胶工具 |
表面清洁度 | 无灰尘、油污等 | 清洁工具 |
2.2.3放置膨胀加强带并使用压力机或其他工具压紧
在表面涂抹聚合物胶后,将膨胀加强带置于切割或开槽的位置,确保其与底层表面严密贴合。作业人员需将预处理好的膨胀加强带精确地安置妥善在切割或开槽的位置上,保证其严格吻合且无任何误差。测定是确保膨胀加强带遭遇外部压力情境下达到平衡状态均匀分散压力关键因素,固定膨胀加强带后使用压力工具等辅助工具逐渐施压,让其牢固贴合在构造件表面。精确调控应力是此环节的关键,恰当的应力水平才能保证膨胀加强带与构造表面生成稳固的黏合,如果应力过大可能会引起膨胀加强带变形或破损,施加压力需限制在0.2-0.4 MPa范围内,适度的张力共同地提升黏结力,防止过大的压力对复合材料负面作用。
将膨胀加强带放置切割或开槽的位置,校准其与基座对准,在这个环节需要员工具备精湛的技艺准确度,用来预防后续过程中产生误差。激活压合装置抑或机械开始逐步地加压,压力水平应从低到高平稳增加,防止避免急剧增加压力,逐渐增加推力促使膨胀加强联系与构造表面逐渐严密结合。压缩阶段,期望压力值均匀分布膨胀加强带表层。目标得以实现借助压力施加设备的平板或其他工具旨在,防止出现局部压力集中现象,连续稳定的压力分配促进膨胀加强带全方位地实现一致的黏合效果,增强总体强化效果,提供适当张力压力需要保持最低最短一时辰。需凝固时间确保膨胀加强带内聚合物胶彻底凝结,与结构表面建立稳固的黏合,维持时间是依据聚合物胶的固化特性和膨胀加强带的材料特性推算,在实际施工时达到最优粘接成效[2]。
2.3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2.3.1 保证膨胀加强带与结构表面充分接触,避免空隙
在安装膨胀加强带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细小差异或许会导致降低膨胀强化层的提升效果,其作用于整体结构的功能表现,以防间隙出现。使用专业检测工具或探测设备对安装状态实施检测,关联监控设备具备检测功能持续监控膨胀加强带与结构表面互动状态,保障持续性协同。施工人员实施安装膨胀加强带时,需要运用分阶段施压方法,确保各个部件和谐统一结构层面牢固粘接。建设阶段,必须高度关注对难以到达的区域进行精细操作,保障膨胀加强带在那里紧密粘合。
2.3.2 调整膨胀加强带的安装位置和压力以确保加固效果
为了确保膨胀加强带的加固效果,施工期间需要实际情况持续优化指定位置施加力度。定期评估和调整是保证膨胀加强带实现最高效能的核心要素,在进行建筑施工活动时,使用精密仪器例如激光对准仪器、力量测量工具等,对膨胀加强带的安装位置和施加的压力值实施连续监测。如发现安装方位出现偏差或压力散布不平衡务必马上做出调整,防止避免由安装位置不准确或压力不平衡引起加固效果下降。
更改放置位置时必须确保膨胀加强带与构造表面精准对接,在此期间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接触状态。针对定位偏误采用适宜设备执行精密校准,以保证其精确摆放预设位置。在调整状态过程中,需保持力的平衡,防止某些区域压力不均。过大的压力或许导致膨胀加强带变形或者造成破坏,而压力不够因此影响黏结效果,施工人员需要掌握高超的实践技能,拥有敏捷适应施工阶段意外的多样性难题。面临复杂的建设场景,施工团队需要制定适宜措施,保障膨胀加强带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实现既定目标[3]。
2.3.3 控制温度和湿度以保证正常固化和硬化
膨胀加强带安装完毕后硬化阶段和凝固步骤环节对温度标准和湿度规范有严苛的要求,常规情况下固态化热量最合适保持在10-35℃之间;湿润度最合适保持在50%-70%。一系列条件有助于确保膨胀加强带物理特性实现最优化效果,展示期望的强化效果。在温度异常的条件下,材料的凝固过程及其质量会受到温度波动的影响,若湿度超出正常范围可能造成材料内部水分不能充分挥发,进而对物质的固化阶段产生不利影响。假设施工环境不符合标准,须实施适当的管控手段,运用温度调控设备调整温度。利用湿度调控器管理湿度,对施工环境温度和湿度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保障膨胀加强带安装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3.连续式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的比较分析
3.1 施工效率对比
连续式膨胀加强带与传统的后施工缝处理方法对比,显示出明显的施工高效率优点。连续式膨胀加强带可在施工过程中逐渐放置,不必等待混凝土硬化至预定强度便可开始施工,显著减少建造周期。连续式膨胀加强带的施工时间可能比后期浇筑部分减少约30至40%,假如采用计划两个月完成,应用持续性膨胀增强可能仅需3—4个星期,明显缩减了工程周期,并且减少工程执行期间额外开支。机械使用费和工程管理费等各种花费,后续的混凝土浇筑任务必须保证混凝土结构满足预定强度要求之后才可开始施工。通常情况下必须等待2周才可进行下一阶段工程,增加整个建设周期的同时对工程进度产生了延误影响[4]。
3.2 结构性能对比
在结构性能方面膨胀加强带具有膨胀变形能力,更有效地融合结构的统一性和抗地震能力。应用膨胀加强带的构造预计增强大约20至30%,抗地震能力增强大约15至25%。膨胀加固条遭受外部压力影响时就会膨胀变形,扩大与构造界面的接触范围提升黏结力,提升承重能力和抗震水平。浇筑层材料尽管也具备实现一定程度的结合功能,然而材料本性与施工方法的限制,强化效果相较之下不够显著,综合性能提升十分有限。
3.3 经济成本对比
从经济角度分析,连续式膨胀加强带减少了后浇带的施工环节,降低了人工和材料成本。某整体建设费用为100万元工程,应用连续式膨胀加强带可节省20万~30万元.除此之外,得益于快速的施工效率,降低由工期延误导致的附加开支,比如赔偿金、管理费等。而这些在常规的后浇带施工技术下通常难以避免。末期混凝土灌注阶段需要较高的人力和物资消耗,且工程进度放慢,引起总体成本上升,连续式膨胀加强带在总体经济效果上显著超过后期浇筑带。
结论
本文通过对连续式膨胀加强带的技术原理、施工方法及步骤的详细介绍,以及与传统后浇带施工方法的比较分析,连续式膨胀加强带在提高施工效率、增强结构性能以及降低经济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连续式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的施工方法值得在建筑工程中推广应用。未来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优化,相信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参考文献
[1]丁亚飞.连续式膨胀加强带代替伸缩后浇带施工工艺[J].绿色科技,2019,(10):218-219+222
[2]林美惠.膨胀加强带在地下室结构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9(06):46-48.
[3]何珍龄.浅谈膨胀加强带替代后浇带施工[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2):102-103.
[4]丁亚飞.连续式膨胀加强带代替伸缩后浇带施工工艺[J].绿色科技,2019,(10):218-219+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