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叶永峰

​甘肃岷县水务局 甘肃岷县 748400

摘要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传统河道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需求。生态水利理念作为新兴的水利工程思想,正逐步成为河道治理的核心指导思想。本文深入剖析了生态水利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实践应用,通过对该理念核心内容的详尽阐述及具体案例的剖析,展现了其在提升河道生态环境品质、优化水资源分配以及增强河道防洪减灾效能等方面的显著作用。针对当前河道治理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旨在为我国河道治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推动河道治理向更加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生态水利;河道治理;优化设计

正文


引言

河道作为水域与陆地的天然桥梁,承载着丰富的生态功能与价值。然而传统的治理模式往往忽视河道的生态特性,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损害。基于此,将生态水利理念融入河道治理中,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已成为水利领域的重要议题。生态水利理念强调在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与运行中,全面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可持续性,以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本文详细探讨了生态水利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具体应用,深入分析了其在改善河道生态、优化水资源配置及增强防洪减灾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旨在为河道治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河道治理现状及问题剖析

(一)传统河道治理模式的局限性与不足

在过往的河道管理策略中,人们通常偏重于单一的防洪排涝目标,却忽略了河流作为生态系统关键部分的多元功能。此类管理模式主要采取硬化河岸和清淤措施,虽能在短期内有效应对洪水和涝灾,但长远来看,却对河流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结构带来了极大的损害。硬质化河岸的修筑切断了河道与周边环境的互动,阻碍了水体与泥土间的物质交流,进而影响生态平衡,河道的疏浚虽然提升了水流通过能力,却破坏了河床原始形态,削弱了河流的自我净化机制。传统模式缺乏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全面考量,经常导致河流生态职能的衰退。

(二)河道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及其影响

目前,我国河流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愈发严峻。诸多河流因过度开发利用和污染物排放,面临水质下降、生物种类锐减、河堤植被受损等困境。这些状况削弱了河流的生态作用,对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及健康带来隐患。水质下降成为河流生态破坏的显著征兆,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得水体遭受重污染,不仅损害了河流的景观价值,更对水生生物的存活构成威胁1。除此之外,河堤植被的损毁也使得河流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植被丧失导致土壤侵蚀严重,河岸稳定性降低,对河流的生态、安全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生态水利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引入与必要性

鉴于河道生态环境遭受的严重破坏,将生态水利观念融入治理工作显得格外关键。这一观念主张在河流管理中优先考虑生态平衡与持续发展,力求通过重现河道之自然特性和恢复其生态作用,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引入生态水利观念到河道整治中有助于水质及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增强河道的多功能性。借助生态岸坡建设、生态恢复等先进技术能够重塑河道的天然状态和生态效能,增强其自净能力和物种多样性。除此之外,生态水利观念同样强调河道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河道布局的优化和生态保护的加强,推动河道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与长久发展2。将这一理念融入河道整治不仅是必要的,更是迫切的,唯有转变旧有治理观念,采纳更科学和生态友好的方法,方能使河道生态环境得到实质性改善,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基于生态水利理念的河道治理规划设计策略

(一)河道规划设计整体思路

在生态水利工程河道规划设计的环节中,为了显著提升整体设计品质必须不断优化和完善河道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在河道防洪设计之前,设计人员必须充分重视前期的实地勘察与深入分析工作,精准掌握河道在汛期的行洪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人员需要系统收集并整理相关的洪水数据信息,深入剖析当前河道行洪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确保河道的过流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除此之外,河道规划设计还需充分考虑河道周边环境的独特特点,科学合理地划定河道的蓝线和绿线,旨在提升河道景观的整体性和设计的合理性3。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不仅能够提升河道防洪排涝的能力,还能够有效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严格落实规划设计原则

在河道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恪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并将其深度融入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之中。河道治理与开发的每一步都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石,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分析河道的综合承载能力,致力于提升居民生活环境的品质。设计人员还需坚守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汲取过往工作经验的精华,精准把握河道规划设计的核心要点与潜在难点。同时积极借鉴先进的治理理念与实践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河道规划设计工作,不断完善和优化河道生态系统的功能。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打造既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又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河道规划设计,为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美好的生活环境。

(三)开展河道合理规划设计

在河道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深入地进行全面细致的勘查与调研工作。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数据信息为规划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在规划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准确把握河道河床和河道线形的规划要点,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设计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独特性和特点,以提升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河道河床断面设计环节,设计人员可灵活选择梯形断面和复式断面等多种形式,以此来满足不同河道的功能需求和景观效果。河道规划设计还需注重与周边建筑物的协调融合,确保河道设计成果与当地景观风貌相得益彰4。河道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强、技术要求高的工作。设计人员需在全面勘查与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周边环境特点和建筑物特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河道功能的最大化发挥和景观效果的优化提升。

三、生态水利理念在河道规划治理中的实际应用

(一)河道规划目标及要点

1. 规划目标

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河流规划与建设是一项多维度、跨领域的复杂任务,深度融合了防洪安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保以及景观美化等多个方面。首要任务是科学规划与设计河流,确保其防洪能力与水资源保护功能的双重实现。这涵盖了构建稳固的防洪堤坝体系、建立高效的洪水调度机制以及深入开展水资源调查与保护工作。应注重提升河流的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通过设计的建筑和景观布局,使河流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并为生态系统提供有力的支撑。在河道规划与设计中应秉持绿色生态理念,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走廊。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要合理布局,优化利用,以最小的土地占用实现最大的生态效益。这需要我们精心选择植被种类,科学进行水质治理,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5。区域休闲旅游河流功能区的景观规划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需要明确规划目标,细化任务分工,制定科学的空间规划标准,以确保景观规划的有序推进。在景观规划中,应注重景观与河流功能的有机结合,采用巧妙的布局和设计,将景观元素与河流融为一体,提升整体景观效果。

2. 规划要点

在河道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中主要采纳了直立墙护岸方案,这一方案旨在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缓解用地紧张问题,将直立墙与周边建筑物或道路巧妙连接优化了土地布局。强化人工调控干预,对河道防洪排涝体系进行严密监测,确保河道的安全稳定。在提升河道环保性能方面,注重景观设计,强化生态化建设,力求打造一个美丽宜居的河道环境。为了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构建了绿色生态廊道,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有力保障。针对河道工程周边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组建自然战略系统的解决方案。这一系统旨在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人们创造更加优质的居住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河道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中,特别注重景观功能区域和休闲旅游区域的规划6。致力于提升这些功能区域的多元化程度,同时确保各区域之间的相互区分,以便更好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

(二)生态水利河道设计

1. 平面设计

在生态水利河道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深刻领会平面设计的重要性并将绿色生态健康发展的理念贯穿于设计始终。在设计之初,设计人员需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特质进行深入分析,确保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推动生态健康发展模式的应用。在尊重原有河道构造的基础上,适度拓宽河道,以增强其行洪能力。除此之外,加强河道周边环境保护,扩大绿化面积,是提升河道环境整体美观度的关键。从河道实际出发,将艺术设计元素巧妙融入规划设计中,展现河道的曲线之美,使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河道生态系统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始终遵循“过水行洪”的基本原则,根据自然景观的发展趋势,实时监测河道的行洪能力,确保河道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打造出一个既符合自然规律又具有艺术美感的生态水利河道,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美好的水环境。

2. 横断面设计

在河道断面设计的过程中,传统的设计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实践经验,但其难以确保河道的完整性不被破坏。随着设计理念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日益完善,梯形断面设计、矩形断面设计以及复式断面设计等现代设计方法逐渐成为主流选择。在采用这些现代设计方法时,设计人员还需充分考虑安全度汛和生态需水两大核心要素。安全度汛是河道断面设计的首要任务,必须确保在汛期能够有效应对洪水冲击,保障周边地区的安全。生态需水同样不容忽视,要充分考虑河道的生态功能,确保河道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设计人员还需深入分析河道水位变化的趋势,根据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合理确定河道断面的设计参数。这有助于提高河道的适应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变化。

3. 河岸河床设计

河岸与河床的综合规划与设计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构建保护河岸的景观设计中应审慎评估不同护岸方案的长处与短板,追求经济效益、智慧性和环境友好性的最佳结合。在河床治理方面,强调精细化的改造策略,避免过度干预,防止将自然的河床硬化成大坝、排水坝或橡胶坝等人工结构。相反,致力于构建生态河流,既能满足生态建设的需要,又能保护水资源,从而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得以维持。通过优化匝道网络,改善植物和匝道根部的生长环境,对于调节河流环境、提升生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环境设计过程中,应立足实际,精挑细材料,巧选建筑形式,确保每一项决策都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既科学又合理。

4. 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湿地处理与生物蓄水技术作为提升水体自净能力的有效策略,在现代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湿地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有助于维护水体的健康状态,具备出色的水质净化能力。通过构建人工湿地或恢复受损的自然湿地能够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生态环境,使湿地中的植物和微生物能够充分发挥其吸附与分解水中污染物的功能,从而显著提升水质。湿地不仅是一个天然的净化器,能够高效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同时还是一个有效的水流调节器。它能够通过滞留和调节水流,有效预防洪水灾害的发生并减缓水体的流速,促进污染物的自然沉淀和去除。这种自然过滤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为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生物技术的运用也为水体净化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利用特定的微生物、植物或酶的活性能够有针对性地转化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例如,利用微生物强大的代谢能力可以将水中的有机物质分解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显著降低有机污染物的浓度。

结语:

在规划与设计河道过程中,应恪守两大核心原则:一是对环境保护的深切关注,二是以人的需求为中心。这就要求在规划时既要致力于维护和复兴河道生态,同时确保其设计能够贴切人类的实际用途,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融洽共存。需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河道进行深入而系统的长远规划,以支持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与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颖政. 生态水利技术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应用的探讨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3, 13 (11): 296-298.

[2]江泽宇,暴占军,辛旭东.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理念在河道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3, 51 (09): 125-127. DOI:10.14122/j.cnki.hskj.2023.09.037.

[3]高新颖.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J]. 水上安全, 2023, (06): 49-51.

[4]曲洪伟. 生态水利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2, 50 (12): 140-142+207. DOI:10.14122/j.cnki.hskj.2022.12.028.

[5]蓝震钜.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运用分析 [J]. 珠江水运, 2022, (23): 48-50. DOI:10.14125/j.cnki.zjsy.2022.23.032.

[6]徐聪杰. 基于生态水利理念的河道整治模式研究[C]// 上海筱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 Proceedings of 2022 Shanghai Forum 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New Materials(ETM2022)(VOL.1). 宁夏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2022: 2. DOI:10.26914/c.cnkihy.2022.03740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