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熊林

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437100

摘要

实践育人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要素,不仅有助于推动大思政教育的全面进步,更能显著提升思政教育的实际成效和效率,确保思政教育紧密贴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高校及其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响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深入挖掘思政教育的潜在价值,旨在真正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文章从大思政视角出发,论述了大思政视角下大学思政教育的基本内涵、特点,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建构,以求对大学思政教育有所借鉴与启发。


关键词

大思政;政治觉悟;思想;道德

正文


前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学校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学校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培养全面的人才,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开辟新的篇章。”这一重要论述既指明了我们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方向,又对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大学思政工作要从对传统思政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克服实践性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积极建构德育实践性教学模式。只有将德育工作根植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现实行为之中,并转变为其内在的思想素质,思政工作的功能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大思政教育的核心内涵与显著特点

1.1教育主体的多元化趋势

在大思政的广阔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不仅依赖于思政教师的专业指导,更需要学生管理者、学院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它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使得教育在各个层面都能相互衔接,避免了教育内容的割裂与孤立。通过实践活动的整合,思政教育的内容得以广泛联系,从而要求各方教育主体都能积极投身于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共同构建出一个共生共荣的“教育网络”,它确保了思政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对提升教育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1.2教育体系的开放性

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社会栋梁的重要一环,其教育体系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态度,紧密贴合社会发展的脉搏。这就要求教师在构建思政教育体系时,需具备前瞻性的思维,善于将社会变迁的脉搏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相结合,吸纳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开放包容的教育资源。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教育媒介,使思政教育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此外,通过构建学校、社会、企业、家庭等多方协同育人的机制,加强各育人主体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在构建思政育人体系时,应具备发展的眼光和战略规划的能力,关注教育过程的连贯性,以及环境对实践育人的深远影响,适时调整教育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提升思政教育的适应性和实效性。

1.3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广泛而深入,既涵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又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针对大学生在思想领域遇到的种种困惑和难题,给予及时、准确的解答与引导。同时,通过与其他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如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不仅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还能拓展其外延,增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2、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

2.1更新思政教师的教学观念

大思政理念倡导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活动,其核心在于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高校各专业的教学之中,实现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贯通与渗透。在此理念下,思政教师需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刻理解大思政的内涵与价值,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正确认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促进其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师应站在大思政育人观念的高度,对传统实践育人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确保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其实践育人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转变学生思想观念,引导他们认识到思政教育的学习与实践对于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还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发挥主舞台、主阵地的作用,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2.2革新思政实践育人模式

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需紧跟时代步伐,构建新型思政实践育人模式,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完善与创新,确保大思政教育目标的落实。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针对学生在实践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教师应进行深入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此外,教师在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时,不仅要依托校内建设的思政实践育人模式,还需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文化和思想的侵蚀,确保学生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高校应定期组织思政教师研读会,鼓励教师自主阅读和实践,深刻领悟思政教育的思想底蕴和魅力,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作用和价值[2]

2.3优化配置思政育人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思想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高校在推进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时,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思政教育实践内容和资源。
    在拓展和改进思政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进行检验,从而加深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高校思政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时,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结合校内教学实际,获取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素材,并将其与校内思政教育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通过新型思政教学模式,有效地传授和讲解这些教育资源,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3]
    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还应积极引导思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网络中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积极作用。教师作为教育的引领者,不仅要注重课堂思政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相关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以增强学生对大思政的认同感,提升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4强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师资力量是保障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在推进思政教育活动时,必须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新模式,并以大思政理念为指导,构建专业化、高水平的思政教育教师团队。同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不断加强高校思政育人力量,以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4]
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这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政教师的神圣职责。因此,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提升师资力量。无论是思政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中来。施教者应将实践育人理念有机融入思政教育活动中,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政治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5深化实践育人活动的实施

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在推进思政教育活动时,不仅要注重理论育人,更要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实践育人不仅限于课堂内,更应延伸到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价值和作用。在实施思政教育过程中,高校可以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交流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观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教育机会和表达空间。学生的全程参与不仅能激发其自主学习热情,还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质量和效率,助力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5]

此外,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除了加强校内理论课堂的开展,还应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校外思政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养老院陪护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思政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这类活动,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知识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和感染,成长为具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

结束语:构建“学校-社会-学生”三位一体的德育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指导学生回归生活实践,实现价值理性,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在此基础上,大学思政老师应不断创新教学观念、注重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赖艳艳. 大思政背景下农林水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与使命研究 [J]. 吉林教育, 2021, (Z2): 114-115.

[2]覃秋桃.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 (10): 4-5.

[3]董娇. 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思路探究 [J]. 作家天地, 2020, (19): 165+167.

[4]陈希,白涛涛.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将党建元素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方法探析 [J]. 山西青年, 2020, (09): 62+6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