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正文
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查漏补缺,为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多元化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能为初中生学习语文带来诸多便利。
一、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的原则
(一)基础性和发展性并重
课后作业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课后作业的设置对师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消化、吸收所学的内容。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以便准确了解学生的学情。在“双减” 背景下,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注意减量增效。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作业,做到基础性作业和发展性作业并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二)重视趣味性与生活化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以往的课后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为主,忽视了作业的形式,作业设计缺少趣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重视课后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多样且有趣味性的课后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时能体会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应用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
二、语文多元化作业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设计的作业比较枯燥,导致一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多样化作业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资源,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从而为学生设计出多样化且具有趣味性的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作业完成的质量。
(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后作业更多地是通过练习巩固理论知识,往往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接收新知识的愿望和需求,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教师立足于学生的长远需要,进行作业设计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针对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优化,进而稳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在作业设计环节做出相应的改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为社会输送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还可以优化教学,推动教育进步,推动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三、优化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的路径探究
(一)设计基础型课后作业,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初中语文教师应研读“双减”政策,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挖掘与学生兴趣特点相符合的教学素材,设计多元化的课后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基础型的课后作业,提高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帮助他们增加语文知识储备,掌握语文课程的重难点知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与技能,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臧克家《说和做》一文,教学目的包括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的人格特点,引导学生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优秀品质。教师可以为这篇课文设计基础类的课后作业,即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自主阅读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鉴赏文章内容,让学生学习作者在写作时所运用的技巧,进而了解抒情和议论的写作手法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
(二)设计探究性的作业,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设计相应的探究性作业,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性作业,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针对“黄发垂髫”一句,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古代年龄称谓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使其了解总角、弱冠、及笄、耄耋等词语指代的年龄;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中关于桃花的描写,了解其他与桃花有关的古诗词,体会桃花意象在营造优美意境时所起的作用。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与陶渊明有关的传记,引导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使他们通过这些内容解读文章的思想主旨,感受桃花源独特的象征意义。学生通过完成多种主题的探究性作业,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分层次设计作业,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分层作业。教师应该在注意学生整体水平的基础上,根据语文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不同难度和不同层次的课后作业。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为学生讲解知识,让学生从基础性字词的学习拓展到写作技巧的学习,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例如,教师可以拟定一个简单的题目,然后提供相应的范文和素材。对于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根据提供的素材进行写作,但写作内容不能与范文相似;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脱离范文、不用教师提供的素材,由学生根据自身经历进行自由创作。教师设计上述分层作业,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设计阅读式作业,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设计语文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掌握阅读解题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综合应用为目标,以学习理解为主要方向,创新作业设计的方式,设计阅读式作业。教师可以选择一本适合多数学生阅读的书籍,提前设计可供学生选择的阅读作业,如中心思想概括、人物内心活动分析、典故简析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享读后感,围绕所读书籍、文章自拟题目进行写作,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设计实践性作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语文学科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包含着各种故事和情景,学生的观察、想象、思考、表达、交流等能力都在生活中得到不断体现。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语文与生活的结合,认真设计课后的实践性作业,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不能只让学生完成抄写或背诵的内容,而应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将语文作业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例如,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实践性作业。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询问家长、上网搜集资料等方式,了解有关爱国的故事,在课上与同学一起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故事;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电影,让学生选择电影中的某一角色进行剖析,完成总结该角色个性特点的短篇作文;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革命先辈的故居或具有华中工委纪念馆,让学生在课上分享自己的参观感受。学生通过完成上述实践性作业,学生将语文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拓展学习空间。
(六)统筹时间,发挥效能
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当合理规划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并注意以下要求。首先,教师不能只考虑当天的作业量,还应该统筹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作业量,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其次,教师不能只考虑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完成效率和作业需求,而要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作业,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水平;最后,教师不能只考虑自己科目的作业量,还应与各科教师加强沟通,以确保课后作业量更加合理。只有多方协作,统筹安排,综合考量,才能既让学生快乐地接受课后作业,不违背“双减”政策的初衷,同时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后续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课后作业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优化课后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因此,在“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师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长期目标,不断优化课后作业的设计,激发学生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落实“双减”的宗旨下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