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巫红斌

国网咸宁市咸安区供电公司 437100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方法,以应对电力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稳定性问题。通过对电力系统的静态稳定性、动态稳定性和转移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了主动功率控制、被动功率控制、频率控制和电压控制等稳定性控制方法。采用数学建模方法、模拟仿真技术和实验验证方法,对电力系统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

电力系统;稳定性;控制

正文


前言: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其稳定运行对于保障电力供应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电力系统具有复杂的动态特性和多变的运行环境,其稳定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面对电力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研究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全面梳理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为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维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定义与重要性

电力系统稳定性是指在给定运行条件下,电力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够重新回复到运行平衡状态的能力,其涵盖了功角稳定、电压稳定和频率稳定等多个方面。当电力系统受到负荷波动、发电机运行失常、传输线故障等扰动时,保持安全、稳定地运行的能力对于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对于电力供应的可靠性、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任何工业生产、商业活动和公共服务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如果电力供应不稳定,将会对各行各业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工厂停产、商店关门和基础设施瘫痪,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其次,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停电事故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如医疗设施、交通系统等关键设施的电力供应中断,将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2、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

2.1静态稳定性分析

静态稳定性分析的核心在于研究系统的功率平衡和电压分布。当系统中的负荷或发电机出力发生变化时,系统会经历一系列的功率重新分配过程。通过计算系统在不同运行点下的功率传输能力,可以评估系统对于负荷变化的响应能力。

在静态稳定性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灵敏度分析和潮流计算等。灵敏度分析能够定量评估系统参数变化对稳定性的影响,有助于识别系统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潮流计算则用于确定系统在给定运行条件下的电压和功率分布,是静态稳定性分析的基础。通过静态稳定性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系统中的不稳定因素,为运行人员提供有效的调度和控制策略[1]

2.2动态稳定性分析

动态稳定性分析主要关注系统在暂态过程中的行为,特别是发电机之间的相对运动。当系统遭受如短路、断线或发电机失去同步等大扰动时,发电机的转子角速度、电磁功率等关键参数会发生急剧变化。动态稳定性分析就是要评估这些变化对系统同步运行的影响,并预测系统能否平稳过渡到新的稳态。

为了进行动态稳定性分析,通常需要采用时域仿真方法,通过构建系统的数学模型,模拟系统在扰动下的动态响应。这些方法能够精确地捕捉系统在暂态过程中的各种非线性特性和相互作用,为评估系统的动态稳定性提供有力支持。特征根分析和能量函数方法也是动态稳定性分析的重要工具,它通过研究系统的特征方程,确定系统的振荡模式和阻尼特性,从而评估系统的动态稳定性。能量函数方法则通过构建系统的能量函数,分析系统在扰动下的能量变化和转换,进而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2.3转移稳定性分析

电力系统转移稳定性分析主要关注系统在受到较大扰动后,从一个稳态过渡到另一个稳态的能力。在电力系统中,当发生诸如短路、断线、负荷突然变化等严重扰动时,系统的运行状态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转移稳定性分析旨在评估系统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平稳地从当前稳态过渡到新的稳态,同时保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进行转移稳定性分析时,通常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发电机的动态响应、输电线路的传输能力、负荷的变化特性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系统在扰动下的行为特性。通过仿真计算、数值分析和模型预测等手段,可以深入研究系统在扰动过程中的动态行为,包括电压、电流、功率等关键参数的变化趋势。同时还可以评估系统的阻尼特性、振荡模式等,以判断系统是否具备足够的转移稳定性[2]

3、电力系统稳定性控制方法

3.1主动功率控制

主动功率控制的核心在于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并根据需求灵活调整发电机的出力。当系统负荷发生变化或出现故障时,主动功率控制能够迅速响应,通过增加或减少发电机的输出功率,来平衡系统的功率供需关系,防止系统因功率不平衡而发生失稳。主动功率控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适应性,它可以根据电力系统的不同运行条件和需求,自动调整控制策略,实现最优的功率分配和调节。

在实际应用中,主动功率控制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实现。例如,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远程监控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通过引入智能算法和预测模型,可以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精确预测和优化调节。通过主动功率控制,电力系统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运行场景和扰动事件,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3]

3.2被动功率控制

被动功率控制主要依赖系统自身的特性与设备参数,通过预设的控制策略来应对可能发生的扰动,从而保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被动功率控制的核心在于对系统设备的合理配置和参数的优化调整,使其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当系统受到扰动时,这些设备和参数将自动发挥作用,限制扰动对系统的影响,防止系统发生失稳。被动功率控制的优势在于其简单性和可靠性。它不需要实时监测系统的运行状态,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和调整,只需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进行操作即可。

然而,被动功率控制是预设的,无法根据系统的实时状态进行灵活调整,因此在应对复杂多变的扰动时,可能无法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此外,被动功率控制通常只能应对一定范围内的扰动,对于超出其承受能力的严重扰动,可能无法有效防止系统失稳。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被动功率控制通常需要与其他控制方法相结合,形成综合控制策略。例如,可以与主动功率控制相结合,通过实时监测和灵活调整来弥补被动控制的不足;也可以与智能控制方法相结合,通过引入先进的算法和模型来提高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和鲁棒性。

3.3频率控制

在电力系统中,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与负荷需求之间的平衡直接影响着系统频率。当负荷需求发生变化时,如果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不能及时调整,就会导致系统频率的波动,不仅会影响用户的用电体验,还可能对设备造成损害,甚至威胁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频率控制主要通过调整发电机的有功出力来实现,当系统频率偏低时,通过增加发电机的有功出力,可以提高系统频率;反之,当系统频率偏高时,减少发电机的有功出力则有助于降低频率。

在实际应用中,频率控制通常与自动发电控制(AGC)系统相结合。AGC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系统的频率变化,并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自动调整发电机的出力。通过与其他控制方法的协同作用,如经济调度、负荷预测等,可以进一步提高频率控制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电力市场的逐步开放,频率控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新能源的出力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这增加了频率控制的难度[4]

3.4电压控制

电压控制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电力系统中的电压维持在合适的范围内,从而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电力供应的质量。在电力系统中,电压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负荷变化、设备故障以及新能源接入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电压波动或偏差,进而影响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

电压控制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改变变压器的抽头位置、利用调压器进行电压调节、调节发电机的输出电压等。这些方法可以手动操作,也可以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精确控制。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控制算法和策略被应用于电压控制中,如基于反馈控制的电压调节方法、利用无功补偿进行电压控制等。

结束语:本文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方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旨在为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随着智能电网、微电网等新型电力系统的不断涌现,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方法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运行环境和需求。未来,我们期待在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方法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为电力工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俊,孙惠文,吴柳,等.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评估综述[J].智慧电力,2019,47(12):44-53,122.

[2]杨飞生,汪璟,潘泉,等.网络攻击下信息物理融合电力系统的弹性事件触发控制[J].自动化学报,2019,45(1):110-119.

[3]李超锋.混合风电场并网电压稳定性研究[D].甘肃:兰州理工大学,2020.

[4]邵美阳.基于深度置信网络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评估[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