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优势分析;优化措施
正文
一、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概述
(一)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指的是教与学之间、教与评之间、学与评之间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着一致性,彼此的相互协作构建了完整的教学课堂结构。素质教育下的“教学”指的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即基于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的契合度;而“教”与“评”则是教师所实施的教学行为与最终的教学评价之间的契合度;评与学则是指的学生最终的学习情况与对学生的评价之间的契合度。这一模式强调的是教师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方向以及学习评价的融合。它是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精准化实施的重要手段。
(二)原则
1、课标指导
任何学科在教材的编撰、教学行为、教学评价以及考试命题等方面都需要一个一个特定的依据去引导、去规范,这个依据就是课程标准,它规定了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师需要运用的多种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教学评一体化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也是需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和依据的,如此才能确保教师在掌握教材内容、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评价目标,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组织以及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是遵循以课标指导为原则,除了明确课标分析方法之外,教师还要审视自己、沉淀内心,将学的行为纳入到教的行为中,实现研学与教学的统一。
2、以评促学
新课标中对教学评一体化的定位是将教学评价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让教学评价发挥激励、引导作用来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就反映出了“以评促学”这一原则。因此,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中必须要遵循“以评促学”原则。
3、学生本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始终将“学生的需求、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着陆点,要始终让学生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主性。这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活动予以设计和实施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并不意味着绝对“自由”和“放权”,而是教师要明确“将课堂交给学生的目的是什么”,要思考“怎样去引领学生利用好课堂活动,探寻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确保学生能够从中获得不同层次的学习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的优势分析
(一)学习目标的分析
课标是导向,学习目标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向,在确定时也需要遵循课标要求,以课标为依据和标准,确保学习目标与课标要求保持一致性。只要确保课堂教、学、评活动围绕制定的学习目标展开,那么才能更好的保障教学活动方向的正确性,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高效达成目标,落实好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站在学生角度去合理叙写学习目标。
(二)课堂教学的分析
课堂教学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系统,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多种元素,因此,在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要予以综合性考虑,并确保上述元素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合、相适应,如此学生才会在不断的学习中增强信心、提升学习效率。比如,对于说明文的教学活动,教师就可以侧重于“提问”,不仅可以让学生围绕所学提出疑问,也可以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锻炼思维。这就说明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适合学生的,是符合学生学习内容的。
(三)课堂评价的分析
教学评价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但通常情况下教学评价往往是以课后评价、终结性评价为主,使得教学评价缺乏客观性、全面性,同时也会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切实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将教学评价融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以评价来推动学习、调整教与学的方向,让教、学、评成为一个整体。如此才能最大限度达到预设目标。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的优化措施
(一)研读教学理念,夯实教学的基础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教师首要做的就是对新课标进行深入且全面的研读,领悟课标对“教学评一体化”提出的要求及系列指导策略: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进而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活动,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对学生予以鼓励和引导,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始终保持下去,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目标落地。教师在研读过程中可以从几下方面进行分析:
1、新教材内容的编排结构呈现“单元式”,这就意味着教学活动要立足整个单元,要从整体上予以设计,它体现出了“教”的系统性。
2、新课标中强调了“学业质量标准”,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就要将“学业质量”作为出发点,如此就能通过对不同学段学习的整体刻画来了解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从而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3、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阶段性评价,要搭建多学科融合评价体系,突出课堂教学的增值评价,从而实现对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情况及质量的全面掌握和科学判断”的要求,这就体现出了“评”的转型,突出了评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上述几点是新课标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提出的相关要求,教师在研读新课标时就要围绕这几点展开,以便更加精准的把握“教学评一体化”的精髓与内涵,从而更加科学的实施这一教学模式。
(二)明确教学目标,指引“教”的方向
教学目标的明确及制定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保障教学活动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而这也是“教”的着陆点和发展方向。因此教师首要做的就是通过对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来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设计对应的教学活动、精准把握和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而学生也能从中清楚了解到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和掌握的学习成果。不仅如此,师生都可以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判断教学与学习的成果,从而保障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精准性。而通过对小学语文课标及教材内容的分析,通常可以将目标分解成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期间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习能力、需求或其变化细分或调整教学目标,从而增强教学目标的实效性。
例如,在部编版三下《纸的发明》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和理解这一主题背后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并从课标中提炼出关键性的知识和技能点。通过对课标以及教学内容的分析,将其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对应的是认识、会写并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生字;过程方法目标,对应的是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找出关键词,了解纸的发明的过程,同时能够积极思考,对这一内容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或想法;情感价值目标,对应的则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赞叹这一发明的伟大、敬仰古人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意识到创新和努力的重要性。这一系列教学目标即囊括了短期目标,也包含了长期目标,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三)优化教学活动,推动“学”的深入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的全面谋划。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就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活动。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采用多样且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主动学习,并围绕课堂问题、学习任务等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并在互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所发展;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不论是评价标准的制定还是方式的实施,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从而帮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衡量自己与预期的差距,从而提高自身主动的学习动机、改进自我的学习方向。教师应基于所设计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合作性,确保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 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如此就推动了学生“学”的持续深入。
首先,教师要通过情境教学法,将知识点具体化、简单化,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五下《威尼斯的小艇》教学中,教师要先对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课文讲述的小艇的特点及其与水城威尼斯的关系,其中有很多细节都写到了坐船、划船等,部分学生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若是直接讲解,学生是无法深入理解的。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不同船只、小艇及其行驶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船、艇有初步的认知,然后再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以画面、声音刺激学生感官,从而深化对该文本内容的理解。这样的形式就将知识具化了,学生也不再难以理解。不仅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也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内化知识。
其次,教师要设计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实现以评促教。“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学”与“评” 的协调统一。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注重教学活动的策划,更应该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从整体性、目标性和可行性的角度出发,制定实际可行的教学计划,为“教 学评”一体化的落实做好铺垫,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创设良好环境。
例如,在学习六下第四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理想和信念”,教师就可以将其作为任务群的主题,并设计任务单:学生不仅要预习本单元的内容,了解其写作意图,找出对自己触动深刻的段落或语句,并批注出这些段落或语句折射出的人物的品质和精神,然后再让学生去阅读《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等已经学过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将自己的感悟、心得记录下来,在班级中互相分享、互相补充,潜移默化中不仅加深了对本单元主题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润物无声地涵养红色品格, 坚定理想信念。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在其交流时及时梳理总结,同时,在彼此分享过程中,师生都要认真去听,或提出疑问、或表达感悟、或予以补充,如此就在互相交流中深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完善教学评价,发挥“评”的作用
“评”本质上指的是评价工具的选择和设计,也就是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对应的评价工具、方式方法去判断和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取得的学习效果,具有调适和反馈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完善评价体系,从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首先,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师要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然后予以有效解决,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科学性。
例如,在学习五下《田忌赛马》时,教师就要将过程性评价及学生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评价体系,同时也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文本,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述田忌赛马获胜的整个过程。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绘制一张“战略图”,并对其进行解释说明。当学生提交了“战略图”之后,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整个过程的表现及“战略图绘制”这一成果予以肯定。还要制定一个“阅读评价表”,明确评价指标,像阅读时声音清晰、字词的读错率、是否带有情感阅读、对人物的理解、战略图是否全面等都可以是评价的指标,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个指标、针对阅读过程进行互评或自评,引导学生从中学会反思、积极改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体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对其有正确理解,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与之相应的教学活动,切实落实教学评一体化,使其更好的服务教学的发展、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詹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J].天津教育.2023(12):162-164.
【2】朱桢.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3(08:63-65.
【3】洪胜英.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教育科学.2023(09):11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