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多维重构高职院校幼儿歌曲演唱与排练课程——以融入民族儿歌实践与排练为例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林苑湄

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湛江 524003

摘要

在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贯彻“立德树人、为国育才”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演唱与排练”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为研究对象,对本课程当前教学呈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策略,力图为该课程的建设与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幼儿歌曲演唱与排练;民族儿歌;教育教学

正文

 

近年来,思政教育走进校园已经了国内教育关注的重点。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能力[1]

2024年,为了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

幼儿歌曲演唱与排练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对接新时代的幼师岗位要求,不仅需要拓展学生的艺术文化视野,还需要全面提高学生演唱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音乐综合素养能力。因此,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智慧型的幼儿教师,是本课程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鉴于此,民族经典儿歌在高职幼儿歌曲演唱与排练中的教学应用,能潜移默化地传递民族儿歌中蕴含的时代正能量,寓教于乐、以乐育人、以美化人,借助儿歌中丰富的思想内涵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民族儿歌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意义

(一)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以艺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2]明确了艺术核心课应当育人、以化人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性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育人过程中站稳脚跟

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给国家输送“五会”“四有”的全方位幼教人才。在幼儿歌曲演唱与排练课程中注入民族音乐元素,让学生意识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史,了解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学生传递与创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增加民族文化自豪感。

    (二)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民族经典儿歌,对提升学生音乐综合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1.多元艺术的融合

幼儿歌曲演唱与排练是结合了声乐演唱及舞蹈表演一体的歌舞创排课程,在融合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创新,形成新的体系。由于学科之间存在文化内涵不同、表达技法不同,因此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能让学生的综合技能素养得到提升与新的发展。以“寓教于乐,传递民族之美”为教学理念,始终贯穿价值引领作用;以“传民音,扬国萃”为思政育人目标,在课程中以民族经典儿歌为主线教学内容,意在让学生领会“发现美”和“创造美”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还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的艺术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民乐技能的传承和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融合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植入于心。

    2.综合能力的提升

根据幼教行业的新趋势和新时代数字化改造的新要求,开展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依托粤西学前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的美育项目,打造数字化教学环境,锻炼学生善表演、能创编的综合能力。通过“四策五步”的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将民族儿歌所涉及的思政元素,细化到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综合表演能力的同时,挖掘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传承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高素质幼教人才。

    二、幼儿歌曲演唱与排练原教学中呈现的问题

(一)思政内容摄入不足

  民族儿歌在高职幼儿歌曲演唱与排练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

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时仍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和教学手段。原课程主要通过传统的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手段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在演唱、创排上只能达成初步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由于对幼儿歌曲内在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缺乏理解,导致幼儿歌曲在创编排练上缺乏广度和深度。想要改变幼儿歌曲创编原有的只流于形,未发于心的现象,需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贯穿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传统文化,引领民族核心价值观,把幼儿歌曲创编排练技能进行民族文化传递。使学生寓教于乐,从而达到“激发民族自信,传递民族之美”的育人目标。

    (二)培养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能力不等

幼儿歌曲演唱与排练原课程主要以实训室为教学场地,通过单一作品的分析、讲解展开教学创编、展示的教学,虽然学生能完成幼儿歌曲的创编和展示,但对真实的幼师岗位工作缺乏实践经验,职业素养能力无法得到平衡的发展。因此,需要打破课程中对职业对接的重视度,实现双课堂+双思政的教学策略,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对接,解决课堂技能与职业素养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三)学生拓展不足与评价系统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均纷纷开展各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的建设与研究,但落实成效并具备完善评价系统的确是寥寥可数。幼儿歌曲演唱与排练原课程的评价系统单一,主要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缺乏有效的、更深层次的思政教学建设;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而并未建立完善的教学情况汇报和成果评比制度,教学评价对部分学生缺乏改进和激励的作用,使学生能力与个性发展无法得到平衡的驱动。

(四)课程教学模式缺乏深入性和全面性

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任务。[4]《方案》指出 :要“落实

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3]。由此可见,改革后的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专业技能的教授。因此,幼儿歌曲演唱与排练课程还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儿歌作品的思政元素立德树人、以德育人,这往往需要教师进行深切地思考并改进教学方法。目前,各职业院校的幼儿歌曲演唱与排练课程多数为线下授课,并且原课程教改情况及教学方式上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学模式单一、与教材相关的系统、蕴含思政元素的课程同步网络资源建设不完善。此外,原课程模式也仅局限于幼儿歌曲学唱及肢体律动表演,缺乏深入地分析儿歌中的思政元素及育人思想,导致学生专业技能突出但综合素质能力较弱。

三、民族儿歌融入幼儿歌曲演唱与排练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

传统民族文化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在高职幼儿歌曲演唱与排练教学中注入民族儿歌内容,能够多元推动和体现课程思政的价值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尚品质和优良传统美德,是对高职院校高素质幼教人才的培养具有鲜明而正确的思想指导意义[5]

就当前高职院校音乐课程来看,在教学内容上依旧没有打破“重西轻中”的思维,这也影响着高校教学体系的构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秉承着以幼为本的教学理念,重构教学内容和体系是迫在眉睫的。“艺术源于生活”,由于民族音乐体裁与内容融合了生活美,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一定个性化,因此实践中应当更为注重层次美,充分激发和促进民族儿歌与教学的活态化融合,在践行“以艺树人”的格局下,培养学生传递与创新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具备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一)对标教学内容,构建民族儿歌排练与实践课程体系

依托区域学前教育“教研”共同体系,立足专职教师协同培养的双师模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以“幼儿为本、立德树人”为教育主线,确定“民音、扬国、育国才、强国魂”的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学生“明民族素养、精儿歌演唱创编排练、懂音乐活动实施”的职业能力和“讲道德、重修养”的职业素质,深入提炼。

重构课程内容体系紧密与校企合作衔接,课程内容符合实训教学条件建设合岗位实习等相关标准。针对幼儿的低龄化特点,将“民族儿歌排练与实践”模块内容要素归纳为“声势韵律、合唱创排和舞蹈表演”三种形式,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趋势依次设计与实施演唱排练活动,融“寓教于乐,传民族之美”思政主线于项目全过程,并院园合作开发活页式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根据实际学情,构建民族儿歌排练与实践教学目标

我校幼儿歌曲演唱与排练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高职学前教育二年级学生,通过前置课程的学习 ,学生具有“声乐基础”、“幼儿舞蹈创编”、“幼儿歌曲弹唱”等知识和技能基础,学生对幼儿歌曲演唱等原理比较熟悉。学生已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和识谱能力,以及基础的钢琴演奏能力和幼儿歌曲伴奏能力,但儿歌弹唱的能力和儿歌的艺术实践还有待提高。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确定“三教” :爱教、会教、能教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五会” :会跳、会演、会编、会排、会教的职业能力和“四有”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职业素养。其中,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确定根据幼儿特点合理设计音乐活动是教学重点;依据学生学情分析,有针对性突破教学难点并深入提炼。

按照以幼为本的活教育理念 ,重构了三段五步的教学模式:探(民族风情)→析(民族要点)→创(民族色彩)→排(民族作品)→评(民族展作)→升(民族情怀 )多元化的民族儿歌创排任务 ,把无形的创编思维通过有形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创编探究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运用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校内学习与走园实践、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 多元化教学形式,形成双课堂、双思政的教学策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师德修养。

(三)采用塑造育人+评价育人模式进行多元融合

课堂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把课堂与岗位实践相融合,引导学生根据民族儿歌的主题文化等进行创编,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奉献力量。在自身在深层次的感受并认识中国民族文化的同时,更进一步的认可中国民族儿歌的底蕴,接纳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同时激发和促进家国情怀。

在课程思政下突破原有课堂的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从学习品格、思想素养、知识技能等方面制定评定要素,建立“一生一档”方便学生课后学习,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维度的主体纳入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增值评价等相结合来综合评价学生。同时还需结合中国民族儿歌的特征来构建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多维度评价。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元的教学评价,进一步地优化并开民族儿歌融入幼儿歌曲演唱与排练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四)实施成效

本重构课程内容采用“ADDIE”教学模型有效衔接校内外双课堂,提升了学生知识内化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1.音乐素养及技能的提升

课程重构将从课前导学、课堂实施、课后作业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安排,以确保学生最大可能的掌握音乐知识。经教学平台数据统计,学生基本掌握以下内容:民族儿歌的特点、民族儿歌的气息的运用、民族儿歌的表现要素与音乐形象、民族儿歌的咬字及共鸣和民族儿歌创编的基本方法等,通过课程教学,学生民族儿歌演唱能力明显提升;但有小部分的学生在音准和节奏方面还有待提高,也缺乏音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2.创编能力的提升

重构课程通过探究、分析等教学实践环节来测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经过大量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以及歌唱的表达能力、通过声势韵律创编,舞蹈编排和合唱编排等达成知识目标;从民族儿歌“探-析-创-排-评”五个环节学生创编与实施能力逐步提升,达成能力目标;学生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在价值引领中凝聚知识底蕴,厚植学生的教育情怀,达成素养目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将民族儿歌与幼儿歌曲演唱与排练课程融合,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托学生主体;青年群体中比较大的还是高校学生,在这一远大的奋斗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的精神下,越来越多的将焦点聚集在培养培养有着崇高爱国主义的当代高校大学生群体当中,这种家国情怀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在思政教育下突出高校民族儿歌实践与排练的重点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中国民族文化所拥有的文化价值,并针对性的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更好地对优秀的中国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5-2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EB/OL].http://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50473.htm

[3] 传承红色经典,培养“德艺双馨”人才——红色经典歌曲在高职声乐课程中的教学应用.戏剧之家[J].2024, (11): 110-112.

[4]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

content_5365341.htm,2019-02-13. 

[5] 舒勇康.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评鉴,2021,26(24).

[6] 伍建容,刘峪.简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高职儿歌弹唱教学中的文化价值及传承[J].传播力研究,2021,5(19).

[7] 万珊珊.岭南风格声乐作品在高职声乐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为例[J].戏剧之家,2022(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