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策略研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纪海茹

吉林省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 邮编:136200

摘要

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则是该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能够让学生将课内所学阅读方法与技巧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因此,文章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中重要性,并根据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现状,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策略

正文


   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既要将学科知识传授到位,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的运用,调动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之中,对语文课程的独特之美进行了感受,这样学生在形成了正确的课程认知之后,其综合学科能力和素养也会随之提高。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对课内外阅读衔接重要性、现状的分析,能够探寻更多有效的课内外阅读衔接之策,促进最终衔接质量的提高。

一、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必然需要得到阅读时间和阅读量的支持,显然传统的课内阅读教学无法达到这样的需求。而随着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的运用,学生在有效进行课内阅读之外,还能够立足于课内阅读进行高效的课外阅读,促进了阅读教学效果的提高,当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阅读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和品质[1]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甚至成为了核心的语文教学目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应用,学生有了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同时也有了感知阅读文中文化、鉴赏阅读文中人物、情感美等的机会,这在无形中实现了培育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目的,并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的自主发展[2]

(三)有助于推动学科教学的创新发展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的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变化,教师只有及时做好教学改革与创新,才能够确保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而课内外衔接策略的引入,实现了课上下资源的有效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阅读活动开展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了学科教学的创新发展[3]

所以,无论是从小学生语文学科的成长与发展角度分析,还是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和课程教学的发展角度分析,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虽然得到了衔接,但是衔接效果并没有如预期那段,使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教学作用未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为此,教师只有准确了解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实际情况,才可以为有效衔接策略的提出提供有效依据。

(一)缺乏对学生和教材的深度研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需要教师设计具体的衔接活动,而教材和学生的研究是衔接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但是,以当前我国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实情来看,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水平、阅读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导致学生缺乏参与课内外阅读衔接活动的兴趣,同时,缺乏对教材的深耕,导致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衔接程度不足,导致课内外阅读衔接的价值不高。所以,一旦小学语文教师出现了缺乏对学生和教材深度研究问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将无法得到深度衔接,所发挥的衔接作用也十分甚微[4]

(二)缺乏多样化的阅读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过程中,教师能否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直接会对最终的衔接效果产生影响。而以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分析来看,大部分教师都缺乏对阅读方法的研究,导致课内阅读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传授学生的阅读方法也比较有限,这就导致学生课内外阅读活动的参与十分被动,无法沉浸于阅读活动中,致使课内外阅读教学效果都不够理想,最终影响了学生对课内外衔接阅读的认知与兴趣,阻碍了课外阅读衔接的整体进程[5]

三、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过程中,教师需要正确对待课内外阅读衔接工作,立足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具体要求结合教与学因素,对课内外衔接的方案进行科学设计与实施,提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质量。下面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对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之策进行说明。

(一)关注学生阅读感受,选择课内外阅读兴趣点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活动开展中,教师只有始终关注学生的真实阅读感受,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被调动,阅读的积极性才会显著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对学生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感受进行真切了解,即对于纯文字内容的阅读兴趣比较缺乏,接受程度不高。因此,在日后课内外阅读衔接活动开展中,教师应把握学生对图文阅读内容感兴趣这一点,对阅读内容和方式进行及时调整[6]。其中绘本阅读模式的引入,能够较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内外阅读衔接之前,应先做好课内阅读教学工作,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有课外衔接阅读的基础与能力。

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应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先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曹冲称象的图片和视频等,将文本内容更直观的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在图文结合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感知效果比较理想,阅读兴趣也得到了发展。在课外阅读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内进行的图文阅读方式,引入绘本阅读方式,以此来提升课外阅读活动开展的趣味性,保证最终的开展效果。具体来说,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他们推荐《我有友情要出租》《不可思议的 旅程》等阅读绘本,在图文结合中读懂文本,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把握。

以学生阅读感受选择课内外阅读的兴趣点,使学生在课内外一致的衔接阅读中,提升了阅读兴趣,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效果也随之提升。

(二)传授阅读方法,创设课内外阅读衔接点

课内外阅读衔接过程中,教师做好阅读方法传授工作,不仅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而且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也得以顺利创设。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所掌握的阅读方法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将速读法、精读法、略读法等融入教学中,并要利用不同课文对阅读方法的应用进行讲解与引导[7]。如速读方法适用于次要内容的阅读,促使其阅读速度的提升。精读方法适用于关键内容的阅读,促进其深入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对其情感内涵进行把握。学生在课内掌握多种阅读方法之后,课后阅读时能够灵活运用 阅读方法,这对于课外阅读质量的提高十分有帮助。此外,在课内传授阅读方法之后,教师还要以测试方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以便于在针对性指导中,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对这些阅读方法的灵活选用[8]

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这一篇民间神话故事时,故事内容元素极为丰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刻意引导不同阅读方式,如速读法、精读法、略读法等,让学生更好提取故事的关键要素。这篇课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所写故事,而这一目标要建立合理运用不同阅读方法提取故事主要内容之上。因此,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读写活动的结合,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生课堂中掌握多种阅读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借助课后阅读活动的开展契机,将一些具体的阅读材料和题目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进入对文本的深读与题目的解答之中。

由此可见,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数量越来越多,将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功效展现了出来。

(三)立足于语文教材内容,探索课内外阅读关联点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是为了更好服务于语文教学工作。所以,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推进,只有立足于语文教材内容探索其衔接点,才能够将课外阅读活动补充与拓展教材内容的作用发挥出来。但要想达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研究与把握,确保自身课内外阅读内容衔接点探索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这一篇课文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其看作是单独的阅读材料,向学生提出一些阅读任务,如“蝙蝠夜间出行的原因是什么?”“雷达和蝙蝠的相同点是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自然整节课的阅读效果也比较理想。在课后阅读活动中,教师立足于课内阅读文本探寻相似阅读材料,如《仿生学趣谈》《神奇的仿生学》等。学生在课外对这些材料阅读时,能够将自己课堂中所运用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提升了课外阅读的效果,同时课内外衔接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四)根据阅读重点难点,把握课内外阅读提升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突破阅读的重难点,才能够真正把握文本的精髓与情感。所以,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阅读重难点,引导学生有效理解文本关键内容。课后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提出问题和学生问题问题的方式,对学生实施课内外阅读的专项训练,不仅保证了课内外阅读衔接质量,而且学生语文于阅读素养和语文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篇课文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创作的中心情感,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对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进行体会,并在这一基础上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在学生阅读课文之时,教师为学生预留找寻与剖析课文中情感丰富语句的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这段历史的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真正进入少年周恩来所处的年代,提升学生找寻和分析情感句子的精准性。在课外阅读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围绕爱国主题为学生推荐书籍,并预留阅读任务。如教师要求学生阅读《雷锋日记》之时,可以向学生设计如下问题:雷锋在休息时间为战友做了哪些好事?为什么在做好事中收获了快乐?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把握十分到位,这样随着课内外阅读活动的有效衔接,其衔接的进程也不断加快。

(五)借助群文阅读活动,深化课内外阅读交融点

   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趁机引入群文阅读活动这一思路,将能够深化课内外阅读的交融点,促进阅读教与学质量的深入提高。教师在对群文阅读内容选择过程中,应始终将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作为出发点,确保群文阅读材料始终与教和学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除了要在群文阅读材料方面下功夫外,还要根据学生阅读水平有限的特点,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此来确保学生群文阅读质量的提高,并由此实现课内外阅读的合理、有效衔接。

例如,在教学《守株待兔》这一篇课文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对寓言故事的相关动画视频进行播放,确保学生对课文的有效感知。之后,围绕寓言故事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如引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寓言故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文章进行对比探讨,对寓言故事有更多了解与深入理解,达成课内阅读教学目标。课外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自行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寓言故事,依然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群文阅读文章,并合作完成拓展性群文阅读任务。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群文阅读在课内外衔接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促进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意义重大,教师应准确分析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意义和不足,从关注学生阅读感受、传授阅读方法、立足教材内容、结合阅读教学重难点以及群文阅读活动等方面,做好选择课内外阅读衔接点、创设课内外阅读衔接点、探索课内外阅读关联点、把握课内外阅读提升点以及深化课内外阅读交融点等工作,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质量和效率,助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高建琴.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机衔接的行动探究[J].考试周刊,2020A2):27-28

[2] 陆延兵.浅议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016):60-61

[3] 张小平.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2):148.

[4]  . 立足课内 , 拓展课外——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浅析 [J]. 基础教育论坛 ,2019,297(07): 13—15.

[5] 陈剑楠 . 书香飘远润校园——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J]. 小学生作文辅导 (读写双赢 ),2017(4).

[6] 董璐 , 杨波 .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开展的有效性研究 [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34(10):78—80.

[7] 张德琴 .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教学衔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164-165.

[8] 白玉婧.依托教材,搭建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平台的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17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