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呼吸衰竭用阶段式早期肺康复锻炼联合无创呼吸治疗对患者肺功能影响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重症呼吸衰竭;阶段式早期肺康复锻炼;无创呼吸治疗;肺功能
正文
重症呼吸衰竭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高发病率和严重性不容忽视,该病症的核心在于肺通气或换气功能的受损导致体内气体交换受阻,进而引发缺氧与二氧化碳积聚而诱发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机能与代谢失衡。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皮肤发绀以及神经精神状态的异常等[1-2]。机械通气作为当前针对重症呼吸衰竭的常用治疗手段,虽能有效改善肺功能但长期依赖却可能带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新的健康风险。此外患者因长期卧床还易遭受肌肉萎缩、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困扰,进一步影响其康复进程。无创呼吸机作为现代医疗技术的重要成果,凭借其非侵入性的独特优势有效降低患者在接受通气治疗时罹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成为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辅助治疗中的核心利器,该方法不仅保障患者呼吸功能的稳定,还显著提升治疗过程的安全性与舒适度。阶段式早期肺康复锻炼则是一种前瞻性的康复策略,该方法精心设计分阶段的锻炼计划,旨在逐步强化患者的肺功能,激活肺部及全身的微循环系统。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锻炼,患者的呼吸肌力量得到增强,肺通气与换气效率得以提升,进而加速整体的康复进程[3-4]。因此,本文将针对阶段式早期肺康复锻炼与无创呼吸治疗相结合干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加以分析,具体如下。
1基础资料与干预方法
1.1 基础资料
2022-8~2023-7选取我院重症呼吸衰竭患者152例分为对照组76例(男40例、女36例,57-86岁,平均年龄71.12±2.37岁)和实验组76例(男39例、女37例,58-85岁,平均年龄71.11±2.36岁),各组基线数据较比,无差异性P>0.05。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影像学检验诊断为重症呼吸衰竭且临床资料完整;②所有患者均在知情的情况下参与本次研究;③遵医嘱可正常沟通者。排除标准:①已合并患有其他并发症者;②对本次研究所用器械存在禁忌症者;③患有重大疾病或严重传染病者。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实施无创呼吸治疗干预,指导并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并根据患者的具体面部特征、身体状况及病情需要挑选合适规格的口鼻面罩确保面罩与患者面部的紧密贴合,实施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将无创呼吸机模式调节并固定为S/T模式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呼吸机的参数进行个性化设置,同时特别关注患者的反应并结合血气分析结果每小时对吸气正压进行一次微调,使吸气正压在10~25cmH2O之间。将呼吸机的氧饱和度控制在90%以上以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每次治疗持续3小时,每日进行2次,连续治疗3天。随着患者病情的逐渐好转逐步减少无创呼吸治疗的时间,直至最终实现脱机使患者能够自主呼吸。
实验组:对患者开展阶段式早期肺康复锻炼联合无创呼吸治疗干预,无创呼吸治疗干预与对照组方式一致,早期肺康复锻炼的具体方法如下:①第一阶段训练:引入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每日为患者提供一次干预并进行专业的肌肉按摩,同时引导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每日进行三次每次30分钟。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情况,适时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吸痰操作。在无创呼吸治疗期间,护理人员会细心指导患者进行体位管理,初期推荐采用半卧位或仰卧位并根据患者的舒适度及病情改善情况,体位调节的频率为每6小时一次,后期随着患者病情的稳定和好转,可逐渐延长至每12小时调节一次。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会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一旦发现患者出现缺氧等异常状况立即停止相关操作并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②第二阶段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呼吸锻炼,具体分为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两种。这两种呼吸方式早晚各进行一次,每次持续10分钟,同时继续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排痰操作,确保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得到有效清除。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四肢抬高锻炼,每日进行三次每次锻炼时间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进行调整,但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不应少于30秒。每日定时对患者床头进行抬高操作,抬高的角度范围设定在70°至78°之间,每次抬高的持续时间需保持1小时;③第三阶段训练:将无创呼吸机的模式转换为压力支持模式实施间歇性脱机计划,初始阶段每天让患者脱离呼吸机2小时,随后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展逐步延长脱机时间。在呼吸机脱机期间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吹气球等练习,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20分钟,每日进行2次。随着患者体能的逐渐提升适当延长锻炼时间,增加锻炼强度。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带机下床锻炼,患者主要围绕床边进行站立、坐姿以及踱步等简单的活动,随着病情的好转和体能的增强逐渐扩大患者的活动范围和锻炼强度。
1.3 观察指标
(1)并发症: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00%。
(2)肺功能:使用肺活量计测量患者的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比。
(3)呼吸功能:使用呼吸检测仪测量患者的呼吸功能。
1.4统计学方法
SPSS 26.0统计对本文数据处理,P<0.05为数据比较有差异。
2结果
2.1 组间并发症比较
组间相比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具体见表1
表1组间并发症比较(n,%)
小组 | 例数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肌肉萎缩 | 下肢静脉血栓 | 压疮 | 谵妄 | 发生率 |
对照组 | 76 | 2(2.63) | 1(1.32) | 1(1.32) | 2(2.63) | 1(1.32) | 7(9.22) |
实验组 | 76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1(1.32) | 1(1.32) |
X2 | 4.750 | ||||||
P | 0.029 |
2.2组间肺功能比较
组间相比干预前的肺功能情况无差异性P>0.05。干预后,实验组肺功能指标更高,P<0.05。具体见表2
表2组间肺功能比较(±S)
小组 | 例数 | 最大肺活量(L) | 1秒用力呼气量(L) | 肺功能指数(%)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 | 76 | 2.78±0.30 | 3.05±0.36 | 1.32±0.17 | 1.49±0.52 | 47.02±6.11 | 50.95±7.36 |
实验组 | 76 | 2.80±0.31 | 3.54±0.45 | 1.33±0.18 | 1.90±0.60 | 47.05±6.12 | 58.48±7.99 |
t | 0.404 | 7.413 | 0.352 | 4.502 | 0.030 | 6.043 | |
P | 0.687 | 0.000 | 0.725 | 0.000 | 0.976 | 0.000 |
2.3组间呼吸功能比较
组间相比干预前的间呼吸功能无差异性P>0.05。干预后,实验组间呼吸功能指标更低,P<0.05。具体见表3
表3组间呼吸功能比较(±S)
小组 | 例数 | 潮气量(ml/kg) | 呼吸频率(次/min) | 吸气阻力(cmH2O/L.S)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 | 76 | 23.18±2.07 | 15.25±1.30 | 42.37±7.20 | 36.72±4.09 | 16.24±2.04 | 12.27±1.21 |
实验组 | 76 | 23.20±2.08 | 10.38±0.75 | 42.50±7.22 | 28.57±2.76 | 16.25±2.05 | 8.58±0.63 |
t | 0.059 | 28.288 | 0.111 | 14.400 | 0.030 | 23.581 | |
P | 0.953 | 0.000 | 0.912 | 0.000 | 0.976 | 0.000 |
3 讨论
重症呼吸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病症,其根源在于多种因素导致的肺部换气或通气功能显著降低,这种功能减退使得患者在静息状态下难以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过程,具体表现为体内二氧化碳滞留增加和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生理反应。呼吸衰竭不仅会导致患者的新陈代谢过程出现紊乱,还会对机体的整体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5-6]。
针对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现阶段临床上常采用无创呼吸机械通气作为主要的救治手段,该方法因其非侵入性的设计规避传统通气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而且能够稳定患者的呼吸功能,确保生命体征的平稳,更在提升治疗安全性与舒适度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无创呼吸机的应用,让患者在接受通气治疗的同时能够享受到更加温和、舒适的体验,从而加速康复进程,提高整体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提升机体活动能力,实施有效的康复干预活动显得尤为重要[7-8]。进阶式早期肺康复锻炼治疗正是一种针对此类患者设计的、具有显著优势的治疗方案,该方法融合连续性、针对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根据患者病情的实时变化,灵活调整活动锻炼、营养支持和气道管理等治疗策略,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模式可最大化的发挥肺康复治疗的效果,同时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性,为患者带来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康复体验[9-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组间相比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相比干预前的肺功能与呼吸功能无差异;干预后,实验组肺功能与呼吸功能指标更高(低);深究其原因,阶段式早期肺康复锻炼作为一种高效的治疗方式,能够根据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灵活调整康复运动方案,确保锻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初期的简单肢体活动逐步过渡到中期的耐力训练,再到后期的综合活动训练,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增加锻炼时间和运动量,从而有效提升患者的整体耐力和肺功能。阶段式早期肺康复锻炼联合无创呼吸治疗重症呼吸衰竭不仅能够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维持生理功能的稳定,还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全面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实施阶段式早期肺康复锻炼联合无创呼吸治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肺功能恢复,优化呼吸功能,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芳. 口腔护理联合体位指导在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的护理效果及对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2021,19(9):176-179.
[2] 姚福娣. ICU呼吸衰竭患者接受进阶式早期肺康复锻炼对氧合指数与运动耐力的改善效果[J]. 黑龙江医药,2021,34(3):659-661.
[3] 林永春,翁建斌. 阶段式早期肺康复锻炼联合无创呼吸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4,37(9):1602-1604.
[4] 霍佳,邹辉煌,胡玉娜,等. 呼吸衰竭应用体外膜肺氧合伴肺康复锻炼1例患者的护理报道[J]. 现代医药卫生,2021,37(13):2328-2331.
[5] 张凯,郑晓东,陆敬宪. 注射用多索茶碱配合呼吸功能锻炼治疗肺气肿引起呼吸衰竭临床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26):63-65.
[6] 曹莉莉. 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对肺气肿引起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5):86-87.
[7] 王平,刘渝鹏. 无创通气联合进阶式早期肺康复锻炼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肺功能的影响[J]. 大医生,2022,7(20):124-126.
[8] 王君妍. 进阶式早期肺康复锻炼治疗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研究[J]. 甘肃科技,2023,39(4):112-114.
[9] 周付,梁敏琼,李秋勉,等. 进阶式早期肺康复锻炼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20,17(8):60-64.
[10] 努尔比叶·阿不来提. 进阶式早期肺康复锻炼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2,22(4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