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家园合作视域下探究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路径研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朱丽颖

双阳区实验幼儿园 吉林 长春 130600

摘要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提升,一个家里通常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家长会给孩子提供优渥的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孩子难免会变得自私,不喜欢分享。显然这样不利于他们顺利的开启幼儿园生活。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去探讨怎样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为他们今后的团队合作打下基础。文章从家园合作的角度探讨怎样让幼儿喜欢分享。


关键词

幼儿发展,家园合作,幼儿的分享行为

正文


前言

人是社会当中的人,需要在社会当中生活,因此就需要和其他人合作沟通交流,这是非常重要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分享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分享才能够享受到更多。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给幼儿讲解怎样来分享,这是教育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幼儿认为物品是自己的,而不能让别人触碰,使用,显然这样幼儿这样会没有朋友,也得不到快乐。只有大家在一起共同分享,才能够有更多的快乐。幼儿愿意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和其他的人一起分享,可以感受到这其中独特的快乐。大家在一起分享玩乐的过程中会更加信任彼此,这也为幼儿以后的交流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大家在一起分享,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和各种能力的提升,让幼儿学会怎样正确的和别人相处。

现在家长总是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物质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容易让幼儿养成任性的习惯。他们是家里的小霸王,想要什么就能够得到什么。家长对幼儿过于偏爱,会让幼儿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不利于让他们在社会当中分享,和其他的人正常的交流玩耍。所以针对现在每一个家庭里面只有一个或者是两个孩子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这样他们在进入到幼儿园当中,便能够和其他的小朋友和谐相处,大家在一起玩玩具,分享自己的物品,通过合作来完成任务。

由于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非常大,很多家庭里是由老人来照顾孩子的。在老人的溺爱当中,孩子容易养成娇横的坏习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大发脾气,而没有学会利用分享的途径来交换。另外也有一些家长没有注重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只是顾及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玩自己喜欢的东西。显然这样的教育也是不正确的。在一些幼儿身上,我们看到他们的坏习惯,乱丢垃圾,吃完了零食把包装袋随意丢弃,而没有放到垃圾桶里面。这都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们要从小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进行生活行为习惯的教育,让他们学会分享。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一些幼儿在家里面表现的非常霸道,但是在幼儿园却非常的乖巧。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合作,利用家园共育,进行沟通,了解幼儿的真实情况,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幼儿可以顺利的进入到学校学习。

一、幼儿出现错误习惯的原因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家庭里面都是隔代抚养,在这种模式之下太容易对幼儿形成的溺爱。爷爷奶奶特别关注幼儿,处处对幼儿进行迁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幼儿非常容易变得任性,他们过分的会依赖家长。这样造成了幼儿的生活不能自理,缺乏独立性。祖辈对幼儿过分的宠爱不利于让他们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幼儿逐渐养成了一些坏习惯,这些坏习惯逐渐积累,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还有一些老人自己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知识面比较窄,教育孩子的观念比较落后。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让幼儿能够安全而已,做好监护活动。但是对于教育来说有些力不从心。另外家长平时上班非常劳累,在外面奔波,把很多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面,看护孩子的时间非常短。有时候家长回到家,孩子已经睡着了对,孩子的教育无从而谈。他们总是想要以物质上来弥补对幼儿关心和教育的缺失,显然这是不正确的。家长认为没有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幼儿在一起,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全盘接受。显然这样也会制造诱人的坏习惯,不利于让他们形成分享的好习惯。而且对于幼儿的坏习惯,家长也视而不见,没有刻意的去纠正,认为这样是幼儿的个性。幼儿比较喜欢玩具,家长就给幼儿买很多玩具,只要幼儿提出的要求,家长就会满足幼儿。他们总是认为幼儿年龄比较小,还不能独立做事,所以不管什么事情都帮助幼儿做。这样的方式是非常过分的,管的太多会限制幼儿的探索,而且幼儿也养成了依赖别人的坏习惯,这样不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学会独立生活。在幼儿园当中一些教师为了减轻工作的压力,幼儿想做什么就放手让幼儿做,而没有适当的去引导幼儿,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也存在着宠惯这样的现象。对幼儿的一些坏习惯,幼儿园教师会视而不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更助长了幼儿以自己为中心的坏习惯。一些幼儿教师过度的宠爱幼儿,没有严格的要求幼儿,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幼儿年龄比较小,他们本身还没有分享的观念,需要家长,教师给予幼儿适当的引导,这样才能够让幼儿学会分享,掌握技能,促进幼儿的成长。教师和家长一起协作,给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幼儿能够学会分享了。

二、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1.理解什么是分享

作为幼儿家长和教师,都要认真学习研究什么是分享。认识到让幼儿学会分享的重要意义,然后采取适当的行为来引导幼儿,让幼儿真正懂得分享,这是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的基础。幼儿阶段比较喜欢玩,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他们对外界的认知非常少。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引导幼儿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比如可以让幼儿看动画片,一边看动画片,一边给幼儿讲解,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可以更好的让幼儿去感受。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幼儿意识到大家在一起共同生活,在家里面是一个集体,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要分享,互相理解,学会感恩。在班级群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班级里面的东西是公共物品。玩具,书本,大家都要共同使用,不能独自享用。通过分享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大家在一起玩得到的快乐是无尽的,而自己一个人得到的快乐则是有限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幼儿,让幼儿能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性格倾向,试着走出去和其他的朋友一起分享,如果教师和家长只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显然并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让幼儿通过实际行动主动给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好吃的好玩的,然后其他小朋友也会分享东西,你一来我一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东西。

2.家长和教师勤沟通

对幼儿进行教育需要教师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幼儿的成长当中,父母的作用非常重要。父母要用自己的良好习惯品质去影响幼儿,这样幼儿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尊老爱幼,和他人友好相处,分享,也能够引导幼儿。教师要给家长灌输正确的教育理念,在家里让家长使用正确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样可以实现学校和家长教育的同步,避免孩子出现在家里和在学校表现不一样的情况。通过家校合作可以事半功倍,幼儿园可以邀请家长来幼儿园参观,对家长进行培训,开展座谈会,给家长灌输正确的育儿理念,让幼儿能够分享合作,养成良好的品质。在家长接送幼儿时,可以给幼儿家长灌输这样的理念。和家长打电话沟通,有个别情况要及时交流接触,这样可以促进家园合作的时效性。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不管是在学校或者是在家里,都要有良好的环境。利用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参加,可以了让幼儿感受到一起完成任务的快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向别人请教,自己完成了作品,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这样时间长了,幼儿便能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逐渐形成分享的行为。家长和教师都要及时强化幼儿分享的行为,幼儿作出分享的行为需要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利用这种强化的方式形成一种心理倾向,可以促进幼儿的自我激励。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家校合作让幼儿能够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真正的激发幼儿的分享行为。对于此阶段的孩子来说,分享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件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需要家长和教师正视这件事情,通过采取合理的方式去引导幼儿,让幼儿能够切实的体会到分享所带给他们的改变,让他们能够主动的去分享。

参考文献

[1]刘俊,祝智庭.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J].电化教育研究,2019(10)69-76.

[2]朱亚萍.新时期,利用家园合作促进幼儿的分享[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3]李冬杰.幼儿分享行为的现象剖析[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0(Z1)38-39.

[4]万慧颖.幼儿分享行为特点和意义[J].语文建设,2019(17) :79-8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