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培养人文精神 有效策略
正文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本质特点。中职语文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在进行语言积累与运用、语感训练和听说读写这些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审美能力、文化修养的培养。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堂出现了偏差,基本停留在字词句段篇的理解与运用上,对人文性的培养重视不够。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综合型的技术工人,我们必须在研究实际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长期以来,大家对语文本质特点的理解只停留在工具性上,对人文性的认识不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这种认知更明显。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侧重的是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覆盖面窄,教学方式单一。
在中职学校,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处于次要地位。语文课程教学时数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注重的仍然是阅读教学与听说读写训练,侧重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对人文精神只限于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总结与概括上,缺乏有目的的引导和有意识的培养。教师的这种忽视,导致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到位。
2.学生没有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
中职学生一般都是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文化课学习基础较差,普遍对文化课学习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他们到中职学校是为了学技术,是冲着专业课来的。对文化课的学习,他们从思想上是抵触的。大部分学生认为文化课对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没有直接影响。他们不喜欢上文化课,也不愿意在文化课上多投入时间和精力。中职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不高,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有限,普遍不能将语文课中学到的这些“理论”与自身联系起来,也没有认识到人文精神与自身修养、自身发展、企业文化、社会需求等的关系。
3.学校对人文教育不重视
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专业课所占比重大,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许多中职学校把文化基础课教学时数一再缩减,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文化课,学校把提高教育质量片面地定位成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上。为此,无论从课程配置、教师配备上,还是教学设备等方面都倾向于专业课,对文化课普遍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只限于课堂教学中,其他形式的人文教育很少。
中职学校对文化基础课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采取的是普通高中的评价方式,只不过考察难度降低了,考察的次数减少了。这种评价方式导致教师教学出现只重基础知识,不重学生文化修养的偏差,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的误解。这些都不利于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
中职生年龄较小,全面、良好的教育会为他们将来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中职阶段的教育好不好,决定了学生将来的路走得远不远。所以,在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非常重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中职教育必须在开展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教育。语文作为中职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
中职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中职语文教学是具有职业性和文化性的,在当前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直接影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才可以确保学生符合社会要求。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1.教师要转变理念,在教学中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中职语文新课标指出,中职语文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语文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热爱传承、包容借鉴文化。
在语文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独立探索课文中的人文精神。例如,教学《雨巷》时,先让学生说说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学生一般会说是一首爱情诗。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丁香姑娘”实指人或恋人之外,还可以把她解读成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从而正确理解诗歌把“丁香一样的姑娘”作为理想的象征,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及对未来的憧憬。教学时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情景,让学生充分想象,想象自己彷徨在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引导学生体会“雨巷”的象征意义。这样不仅让学生体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理想教育。
2.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正面引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中职语文教材编排时大多以模块进行,每一模块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阅读赏析、开展实践活动。阅读选文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正面引导学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体悟其中的人文精神。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学生理想的尊重与包容,不轻议他人的美好品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以礼治国的美政理想;《劝学》中荀子所倡导的择师标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忧国忧民的无私情怀;《致橡树》中舒婷对女性价值观、爱情观的思考;《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对青年的告诫;《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和博大胸怀;《人生的境界》中冯友兰对人的贡献和价值的哲理性划分;《像山那样思考》中奥尔多·利奥波德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倡导;《大国工匠彭祥华》中彭祥华对职业的坚守,对事业的传承,立足岗位,奉献社会,敬业、乐业、创新,精益求精、严谨求实的职业精神……教师如能深入挖掘,每篇课文中都蕴含着人文精神。
3.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人文精神
有些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进行判断,分清是非,辨别美丑。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培养人文精神。如教学《项链》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了一挂假项链,玛蒂尔德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努力,值不值?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虚荣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明白虚荣心的代价和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物质享受对自己的危害。再如,教学《祝福》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在学生得出封建礼教吃人这一答案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鲁镇的人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引导学生看到人情冷漠对祥林嫂精神的摧残,教导学生友善待人,乐于助人,与人和谐相处。
4.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中职语文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雷雨》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感情?辩论时,学生会从课文中认真地找证据,有些学生甚至可以找到一些细节。在热烈的气氛中,在学生自己探究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看清周朴园的本质,感受到封建家庭的罪恶和肮脏。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辅助教学。如教学《边城》时,教师可以播放电影《边城》,让学生在欣赏边城优美的风景的同时感受边城人淳朴善良的人性美。再如教学《将进酒》时,教师还可以在微信群或QQ群推送优秀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李白的狂放洒脱。
教师还可以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让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灿烂辉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可以进行一些现代企业文化讲座,让学生将社会现实与自身实际联系起来,清楚自己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把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当作一种内在需要。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会、好书推介会、“我心目中的英雄”演讲会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受人文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5.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据调查,中职生课余阅读面非常狭窄,一般以阅读“快餐”文化和“碎片”知识为主,缺乏精神营养。对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汲取其中的人文精神。
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具有人文精神的名著,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这是一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好方法。指导学生合理的制定阅读计划,让学生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心得,也可以讲解、赏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结语: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语文教学的理念,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优化自己的课堂,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将人文精神与教学相融合,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魏林娜. 浅析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养[J]. 消费导刊, 2018, 000(038):61.
[2]陈娟. 浅析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10):63-64.
[3]刘燕. 浅析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养[J]. 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 2018, 000(00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