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助力赣州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实现路径探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钟鸣 余晶晶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

通通过对赣州市资源特点和优劣势分析,结合城市的产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精准推进与大湾区的高层次融合,建立全市各产业合理布局,全面承接大亚湾产业转移,根据省政府对赣州“三区一园”的定位,打造赣南红色土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原生态实践案例,全面探究实现路径。


关键词

赣州;粤港澳大湾区;

正文


一、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趋势

国际层面:与世界级三大湾区纽约、旧金山、东京湾区相比,在统计学意义上比较GDP和人口数量占比,粤港澳大湾区与之相比毫不逊色,是将来一颗璀璨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国内层面:2019 年 2 月 18 日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项目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而产业转移是其核心内容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大湾区已形成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双轮驱动体系,拥有较强的集聚和扩散能力。当前多省市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竞相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二)赣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

江西是广东大湾区邻省,赣江是港珠澳与广东省供水的源头,而赣州是江西的南大门,是大湾区相互链接的生态脐带。赣州市在 2020 年6 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把赣州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梯度转移承接示范地、改革创新经验复制的先行区,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和市场体系。赣州作为大湾区的直接腹地、内陆前沿,在融入大湾区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和重大机遇。

(三)赣州融入大湾区优劣势分析

优势:一是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全面。铁路方面,赣深高铁2021年底正式通车,进入大湾区“2小时高铁经济圈”,成功开行“深赣欧”班列,对外贸易货物可以快速实现通关。公路方面,正在建设5条入粤快速大通道。航线方面,与大湾区主要城市实现航线通班,并在在瑞金修建机场;水运方面,赣州国际陆港与深圳盐田港共建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二是在经济发展资源上互补。赣州矿产丰富,可供用地面积充足,具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的美称,能够满足大湾区企业的供地需求和原料需求。同时,赣南十八个县市,总人口近千万,有足够大的消费群体可为大湾区提供巨大的消费空间。

 

劣势:一是大亚湾相近相邻省市也想融入。比如湖南、广西、广东等省都积极融入大亚湾,赣州在竞争态势激烈的城市中需要主动抢占先机,打通赣深高铁。需要在升级和中央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的重点倾斜。二是产业集聚不足,营商环境基础偏弱。比如还未形成“高精尖”业集群,人才、技术、资本集聚不足;营商环境、政策等外部条件与大城市比较,竞争力不足

 

二、研究意义

(一)在赣州市融入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会伴随大量的先进理念和城市发展经验沉淀、内化,对推动全市向更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有现实、深远的意义;

(二)根据“三区一园”战略定位,在城市资源承接互联互通、破除思想束缚、调动资源产业协作、科技创新先行先试等方面为周边城市融入重要经济特区提供了原生态实践案例;

(三)通过对政府对接大湾区的研究,为城市的产业精准承接平台提炼出具备操作性的经验做法,探索新常态下地方城市融入重要经济特区的改革路径。

 

三、研究思路与重点

研究思路:根据省政府通知中“三区一园”的定位,完善融入大湾区科技、产业、金融等资源要素,对标大湾区溢出资源,通过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建设产业合作区、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康养休闲旅游胜地、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等,打造赣南红色土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原生态实践案例。

 

 

 

1-1 全文研究思路

 

 

突破重点:

1.根据通知规划,结合自身城市的产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建立全市各产业合理布局,打造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示范城市,成为跨区域合作发展的典范。

 

2.赣州将按照‘三区一园’定位,在具体融入实施的过程中,总结出科技、产业、金融等资源要素溢出时,全面探究自身与大亚湾区错位、协作、互补的实现路径。

 

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具体举措

根据赣州“十四五发展规划”,依托省自身优势和资源特色等,实现错位、协作、互补发展:

(一)破除束缚,思想走进大湾区

赣州市要发展自身优势,要首先破除“老区”束缚,坚持创新强市理念,加强“融湾”的意识。充分利用赣州市是赣州南大门的邻省优势,破封闭定式,树“湾区思维”。利用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在承接大亚湾产业,与大亚湾联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江西南部迅速开拓发展,打造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并且要敢于“试错”,找准位置,博采众长,形成开放理念和国际视野,变“老区思维”为“湾区思维”。

(二)抓准大湾区产业外溢机遇,构建赣州产业承接平台

立足赣州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积极构建营商环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根据大湾区高度聚集的科创要素,对接大湾区内顶级的大学、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专利,打造赣南创新型城市;根据大湾区完备的产业体系,对接现代装备业、农业、现代服务业,打造赣州稀有金属产业,先进制造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产业带等;通过链接大湾区香港、广州、深圳三大金融中心的金融资源,壮大赣州金融业务,加快赣州企业上市,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结合香港、澳门国际自由港,深圳、中海2个经济特区中“一带一路”对外贸易资源,引进国际创新创业团队,把赣州打造成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享受“一带一路”政策红利。

(三)与大湾区形成互补,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

1.政策方面:国家层面已经出台大湾区基础设施、科技创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同时出台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相关政策。赣州市市委已在2021 年 1 月 20 日中共赣州市委五届十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赣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规划内容要求对大湾区“两区九市”的产业政策、招商政策等进行仔细分析、深入研究,解放思想,着眼长远,舍得让利,出台最优惠、最匹配的产业配套政策,精准对接大湾区政策。

2.交通方面:加快高铁互通。要牢牢抓住赣深铁路“2小时高铁经济圈”,推动两省政府积极对接,打通赣州直达珠海、香港、澳门等发达城市的高铁客运;支持赣州新建瑞金机场,增加多条黄金机场至大湾区航线;开辟水运通道,推动赣州港与粤港澳国际港口开展区域合作,共建港口产业园区,建设区域性港口联盟。不断拓展与大湾区多式联运物流业务合作空间,力争开通赣州至珠海、中山等大湾区港口城市的同港同价”铁海公多式联运班列,开拓成熟的“赣欧铁路”班列,力争形成新型综合国际物流枢纽,带动信息流、资金流的辐射效应。

3.科技方面:提升创新平台,加强顶层设计。调动赣州企业和学校的科研能力,利用“稀土”和“钨都”的资源效应,与粤港澳相关产的大学和企业合作,建立材料应用产业研发。围绕我市产业短板,支持赣州创建人才库,并在对接粤港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咨询、课题攻关、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吸引一批专、精、高的创新科技高端人才,配套优惠政策吸引他们来赣创业就业。

4.金融方面:构建赣州融资体系,建立大金融格局。赣州承接“大湾区”的发展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尝试探索赣州投融资体制创新,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绿色金融。综合运用大数据筛选优质龙头企业,积极引入股权投资基金。运用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提升金融科技运用水平,推动大湾区各类 PE/VC机构投资赣州“两城两谷一带”,建设金融小镇,引入资金导入资源。

 

参考文献:

1]赵义,王云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下赣州节点城市的构建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J]. 中国商论,2019(05):173-175.

2]孙方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粤北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18):32-36.

3]彭继增,王幼娟,李爽 . 赣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可行性研究——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视角[J]. 金融与经济,2020(05):89-96.

4]刘成晨.社会资本视野下广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优势与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8,(11):44-47.

5]钟滋庆,郑明贵,钟晓亮 . 赣州市 2020-2030 年金融规模情景分析——基于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资源[J].商业经济,2020(03):16-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