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和特色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初探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李姮

沈阳市浑南区第二小学 110180

摘要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对学生的成绩比较重视,都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孩子的优秀与否,但是在这样的趋势下就忽视了学生的文化体育和心理教育,随着这样的情况越演越烈,小学生的体制变得薄弱,经常生病,心理也变得脆弱,有一点打击就会出现极端的表现。本文通过阐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而提出小学劳动教育和特色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策略。


关键词

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整合初探

正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大多数小学生都受到了家庭全方位的呵护,小学生在家里都成了小皇帝和小公主,家长从来不要求他们从事家务劳动,也不带着孩子进行社会实践。这就导致很多小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没有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结合这种情况,学校应该组织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得到锻炼。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劳动教育主要指的是教师引导小学生参与到真正的劳动实践项目中,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劳动体验,这样就能够让小学生愿意参与到日常的劳动中去,并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劳动教育是学校组织面向全体小学生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活动,参与的学生通过劳动学习就会有丰富的劳动体验,让学生们感受到劳动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学生在劳动后也会感受到劳动付出后所带来的价值。

1.1有利于学生良性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劳动是每一个人立身于社会的必要条件,参加多样化的劳动可以在未来的生活中形成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能力,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自我能力的提升,增加了自信心,也确立了积极向上的态度,这对与小学生未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1.2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接受多元化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理念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身心素质,是我国教育改革中十分强调的教育理念。学生在劳动中会促进学生大脑与手脚之间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逐渐加强,尤其是小学生的身体还在发育阶段,通过劳动的感受,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还能让他们对劳动产生兴趣,而这些收获都是通过书本得不来的。

2小学劳动教育和特色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实践策略

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是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进行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项工作的开展单靠学校的组织是完成不了的,需要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在劳动教育的项目内容上需要慎重选择,既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有效的劳动氛围,还能让他们真正的动手实践,而不是枯燥的观看和讲解。

2.1确定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与特色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目标

教师确立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实现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做到有机整合的首要条件,而且目标还需要得到全面的落地执行,指导小学生根据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另外,教师在教学指导的过程中还应该给学生讲解劳动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让小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除了得到行为技能还能够学习到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这对小学生理解劳动背后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设定劳动项目的时候应该考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接轨,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劳动教育和活动的融合并不仅仅在校园中,生活的大课堂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历练。例如,在种植家庭植物这个活动项目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搜集资料,掌握种植植物的各个环节和注意事项,让小学生在课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参与此次活动,并利用相机记录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外,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种植植物的意义,让小学生形成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实现品德和技能的双向提升。

2.2保证实践活动多样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特色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需要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围巾编织方法的活动项目中教师可以先以喜欢围巾的色彩、类型等问题为出发点,引发学生的讨论,让他们有足够的兴趣参与到接下来的围巾编织的活动中,然后教师进行常规的编织教学,讲解编织技巧和步骤。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纠正的同时还可以组织大家进行比拼,让学生以竞争的感觉参与到劳动课程中,这种比赛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既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在编织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除了点评学生的编织技术外还应该给学生讲述编织背后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在编织中的应用,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编织技术,还丰富了思想,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示。

2.3实现劳动课程的系统开发,形成劳动教育的合理链条

对于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来说,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其中包括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情绪、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总体观念等方面。例如在低年级的劳动课程中应该着重在认知层面,让学生观察植物的变化和不同,尤其是让学生认识在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品类。中年级的学生就逐渐转化为技能和情感方面的培养,在课堂上学会农作物的基本种植尝试,体验劳动的乐趣,并从中能够体会劳作的不易,珍惜粮食。高年级的同学就需要在品格上着重培养,组织学生参与农村的采访和调查,了解本地的经济作物和特产,掌握基本的蔬菜育苗和种植的方式,并能够形成独立的小作品。不同的学习阶段,劳动课程的着力点也应该有所不同,这也体现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应该递进式培养的总体思路。

2.4家庭和学校合作是小学劳动教育的常见方式

小学阶段是培养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就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带来很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和学校都需要做出努力,学校方面需要借助班级的管理,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既定的劳动任务,如清扫校园,美化班级环境等,这些活动都需要学生自主自觉的完成,让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还能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和勇于承担的精神。家庭方面,家长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让小学生有劳动的意识,不能大包大揽的干所有的家务活,也就是说从家长的角度就应该转变思维,让他们身体力行,重试劳动。具体来说,家长可以对家庭成员进行劳动分工,让学生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做的劳动任务和自己的义务,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这样也会促进学生独立的自主意识。在劳动的过程中家长需要给与学生最大的支持和安慰,不能因为学生做的不到位就开始批评,小学阶段鼓励式教育应该最应该被提倡的。

2.5注重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整合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小学劳动教育,都需要坚持依据课标、强化渗透、突出个性、紧贴生活的原则。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在内容上形成补充,让劳动活动更加有操作性和实践性,另外,每一所学校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劳动任务设定方面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主题,有针对性的实施。在课程评价方面,学校和老师需要认识到劳动教育的课程评价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劳动意识,让其在劳动中获得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向其他课程一样评出分数的高低,学生在课程评价中只需要知道自己在什么方面有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即可,并不需要非得在成绩上有多么惊人的表现。在具体评价的内容上需要从对劳动活动的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来全面的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总的来说就是通过课程的评价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另外,教师应该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展在劳动教育中学生的需要,帮助那些自信心不强,操作能力不强的学生,尽量让所有的学生在同意水平线上发展,不能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失去了对劳动的兴趣。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的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增加劳动教育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让学生们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拓展学生的视野。小学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还需要更为长远的发展,需要所有小学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曹仁花.小学劳动教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的思考[J].试题与研究,2019(31).

[2]朱青.创书香乐园激情趣以"+"思维促整合——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的行动与思考[J].时代教育,2016(8):230-232.

[3]梁宁.农村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和特色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初探[J].青年时代,2014(24):141-14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