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课程实施方案的自我完善研究——以“五个一”活动行动研究为例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蒋兆伢

高邮市界首镇幼儿园 江苏 扬州 225611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作为幼儿园课程一线实践者,深感幼儿园课程并没有既定的模式,也没有最完美的课程方案。它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反复实践,着力优化调整课程实施的方法和路径,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研究和实践活动。当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过程中,作为课程的管理者和实施者,也就是园长和教师会收获一系列具有操作价值的课程建设经验,能够创造性地构建立足园所实际又符合当今主流的学前教育理念,从而形成有效促进儿童发展具有原生态的幼儿园课程模式。

历经近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园的礼仪课程逐步成为本园的特色课程。当然,追随着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中国声音,我们需要加大总结和梳理的力度,极力对特色课程的实践和探索,达到动态的优化,实现“经历、经验、经典”的理念创新。

一、在行动中发现问题

说到问题,还需追溯到我园礼仪课程形成的背景。一所幼儿园有着本土的课程,就像拥有一张独有的名片一样。所以,基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两大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背景,以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出发,我园审议初步形成礼仪课程实施方案。在课程内容的整合中,我们将礼仪课程主要分为基本礼仪、家庭礼仪、幼儿园礼仪、公共场合礼仪四个方面【见附图】

附图:

 

 

 

 

 

 

 

然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作为课程领导者,在班级沉浸式观摩中,发现了礼仪课程现有方案实施的突出问题——课程实施方式较单一、礼仪课程未生活化,主要表现为:集体活动实施较多,未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有机、有效渗透。基于以上得到现象,完全没有实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这一观点。于是我便在大中小各级部均抽取一个班级,和主班教师进行现场交流,细致、深入了解礼仪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情况。经了解,发现班级主题墙以及走廊环境中,均能看到礼仪课程实施的版块,但明显看得出是集体活动的实施成果。从而形成了环境就是环境的窘态,幼儿与礼仪环境的互动不够,可操作性明显不强,礼仪教育对幼儿发展未见明显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在查看班级月计划、周计划以及教师的一日活动设计方案中还发现,礼仪课程在每周会有1—3节的集体活动中得以体现,而在幼儿入园、早操、区域、户外活动、生活活动中均体现较少。


二、在审议中分析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为弥补班级礼仪课程实施中的不足,我立即召集课程审议小组进行集中审议,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集中交流反馈。经审议,最终一致认为礼仪课程方案中的内容过于结构化,还需细化、优化、内化。那只有将礼仪课程的落脚点还要放低、范围还需缩小。就这样,我和一群有想法的教师,又从完整的课程体系着眼,决定将礼仪课程生活化、适宜化,在师幼一日生活中增加“五个一”行动,从而实现对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进行持续的补充、修改、完善。

“五个一”从何而来,我们又立即进行了全园集中研讨审议。在审议过程中,教师们很有想法,而且想法很独特,但是最终的研讨结果便是产生了很多的“一”。我们便向全园教师发放“师幼‘五个一’”征集表,再将所征集的“五个一”进行统计、整理,筛查出幼儿二十二个“一”,教师十六个“一”。接下来,又在全园开展“五个一”投票大行动,最终现行的师幼“五个一”脱颖而出。遴选出的结果都是来源于课程领导者和一线实施者对于本身的实际需要以及在深入了解幼儿实际情况和迫切需要之上。这一行为,彰显出一副“以人为本”

的课程实践模式,洋溢着浓浓的“人味”。教育的本身就是关注教师和幼儿的发展,所以必须倾听他们的声音。从辨别他们的需要着手,因为,这些需要是合理的,这些需要是要发展的。

让师幼在一日生活中自觉养成“五个一”的良好习惯,让每一个礼仪的种子在师幼的内心深处绽放,再辐射到幼儿园、家庭、社会中,逐步增强全民的综合素质,这便是我园礼仪课程实施的愿景。

 附:师幼“五个一”

 

 

 

 

 

 

 

三、在实践中自我完善

在幼儿“五个一”行动中,大三班将“一次你好”首先尝试运用于晨间签到实践中,其实这是一个偶然,但最终也是必然。一直以来,接待教师每天都会在幼儿入园高峰时间段,站在班级门口迎接幼儿,入园幼儿就很轻松本能的完成“一次你好”。有一天,入园环节中,“小慧,祝你生日快乐”,陈老师的一句生日祝福让清晨刚入园的小慧带去了满满的惊喜,小慧很自然的进行回应,她向陈老师鞠躬致谢并问候。而在第二天的入园中,小慧的好朋友王睿欣、王程程同样的鞠躬方式与陈老师问候。教育契机往往就在那一瞬间,在分享环节中,陈老师请了几个小朋友分享了自己的入园环节,这下班级一下子沸腾了起来。孩子们认为除了“早上好”问候外,还可以用很多的方式与老师、同伴问候。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表达欲望,陈老师建议孩子们用便签进行表征,记录下了自己想要采用的问候方式,一面“我想这样做”问候墙欣然


问世。以后的每一天,孩子们都会开心选择自己或者同伴表征的方式进行晨检问候。还在签到表中特别表征出今天的问候方式,幼儿的入园环节就在“一次你好”中活了、火了起来,孩子们已经在心里非常期盼每天的此刻此景。相信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会自然渗透到家庭和社会交往中。

在教师“五个一”行动中,坚持每天“一次阅读”无疑是当今教师们的头等难题。网络忙碌的时代,教师们往往难以静下心来去阅读、坚持阅读了。为了培养教师们的阅读习惯,园长也是没少费心。统一购书、自主购书、书籍漂流、教工之家营造读书氛围等等,似乎效果都不是很明显。真实问题摆在面前,怎么办?于是,我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建立网络阅读平台,由每位教师担任主播,带领大家进行阅读。每晚9:00,主持人领读一篇文章推送到“带你阅读”平台,这样,教师们就可以在夜听中进行知识储备。每晚的“带你阅读”我们坚持了半年,渐渐发现新鲜度慢慢减落。是什么原因导致?夜听的文章都是教师自己所选,故每天的内容无法衔接,对教师的影响力不是太强。于是,我又把这个问题抛给全体教师,根据教师们的合理建议和实际需求,决定一学期领读一本幼教专著,这样,夜听的内容就更系统了,特别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具有很好地帮助和指导。到目前,我园已经共读了《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儿童行为观察》《儿童视野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三本幼教专著。

虽然领读平台的进度似乎不快,但是我们领读的初衷是养成教师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让书籍中的教育理念唤醒教师,从而去改变教

师的理念和教育行为。

每天的“五个一”行动,在长期的实践下,已经悄悄的将任务变成了习惯,也将每天的“五个一”华丽转身为快乐“五个一”。因为,在“五个一”行动中,我们欣然发现教师和幼儿在一步步的得以蜕变。

四、在反思中提升经验

在以前,课程建设、课程实施方案对于我们一个农村幼儿园的业务园长来说,无疑是一个新鲜词,是那种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而在近十年轰轰烈烈的学前教育改革中,我们开始慢慢的从寻找、到建立、再到实践、再到调整优化的路上,我们真实领略到适宜、本土的课程对于一个幼儿园来说有多至关重要。平时,在查阅关于幼儿园课程方案与实施的相关论著中,我们也深深懂得,好的课程当然不是简单的提炼、总结出一个个理念或者具体的做法和经验,而是形成一个包含理念、方法论乃至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框架和体系。

课程是幼儿发展的载体。我园的礼仪课程“五个一”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方案到实践、从经历到经验,让我们深感幼儿园对特色课程的使用从来都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下产生,经历长期改革和发展、动态加工和完善的过程,在实践中让我们去发现“如何做”、明白“为何做”。接地气、原生态的的课程才能更好的支架幼儿的学习,让孩子在幼儿园的每一天快乐而有价值。

在礼仪课程实施方案的自我完善过程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弥补课程结构的缺失,不是一味的做加法,而是要将需要增加的、调整


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并自然融入到原有的课程结构中。而作为幼儿园课程管理者和领导者,则更要“先教师之思而思,先教师之行而行”。对于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先行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课程领导力,去推动教师们的课程执行力。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