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幼儿 课生活力”——幼儿园生成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幼儿园;生成课程;教学实践
正文
引言
在幼儿园教学中推进生成课程,不仅顺应幼儿的发展特征,还能为课程教学带来更多的活力,让幼儿在生成课程的学习中收获更多,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探索幼儿园生成课程的教学策略,对于优化幼儿课程教学体系、增进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幼儿教学提质增效的必经之路。
一、幼儿园生成课程教学原则概述
(一)课程结构张弛有度
幼儿生成类课程与幼儿的发展需求关系密切,也要吻合幼儿的兴趣点,进而形成科学的课程建构。在幼儿生成类课程方案中,环境、材料的配置都要服务于幼儿学习中的互动过程,还要适应幼儿的内在状态。尽管幼儿生成类课程相对灵活,施展空间较大,但是始终不能脱离幼儿发展的要求。教师在建构生成类课程方案时,要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始终秉承“幼儿本位”的原则。教师要构建“张弛有度”的课堂氛围,结合幼儿发展指南、教育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全面审视生成类课程。教师要剖析现有园本课程体系的内涵,将生成课程作为园本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生成课程的逻辑更合理,更加贴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立足于幼儿的感性经验,让课程结构和节奏更合理,让幼儿始终保持高昂的热情,并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1]。
(二)课程关系要合理
编制幼儿生成类课程时,要注意幼儿之间的差异。幼儿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兴趣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对生成课程的接受度也有所不同。在生成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幼儿的差异,构建衔接性的课程体系,让幼儿在生成性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能力提升。教师是生成类课程的发起者,自身的能力对课程教学成果有显著影响。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要有一双发现教育机会的眼睛,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体系,进而推动课程内容的有序衔接。
二、幼儿园生成课程教学实践策略分析
(一)适应幼儿的兴趣
生成类课程与幼儿的天性密切相关,在编制生成性课程方案时,需要结合幼儿的兴趣,尽可能多的发掘幼儿兴趣与课程主题的结合点,优化生成型的课堂氛围,让幼儿在生成性的课堂中获得更多兴趣,课程学习沉浸感更强,进而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2]。
在科学类的生成性课堂中,教师设计“有趣的瓶子”内容。在课程初始阶段提供课程情景,将班级内的科学角作为课程阵地,让幼儿自主收集不同类型的废旧瓶子,形成“瓶子博览会”,让幼儿在科学角内自由参观各种瓶子,尝试描述个人最感兴趣的瓶子特征,初步建立对瓶子的认识。由于“博览会”中的瓶子类型多样,充分吸引幼儿的眼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也吻合幼儿的兴趣。教师利用“瓶子博览会”情境,开展瓶子分类活动,让幼儿自由组建小组,探讨瓶子分类的方式。每一种瓶子类型就相当于一个“家”,幼儿在“为瓶子找家”的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观察瓶子的形状、颜色,梳理分类的方式,让瓶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家。幼儿在讨论瓶子分类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密切交流,还能认识瓶子的用处,潜移默化中积累与瓶子相关的知识。伴随着幼儿的知识基础逐步扎实,教师开展导入性的活动,为幼儿提供水、鲜花等多种素材,让幼儿选择自己最中意、或者是最适合的瓶子。同时,让幼儿想象随地乱扔瓶子的情境,总结这种现象带来的危害。幼儿在趣味化的环境中,对垃圾分类的意义和相关知识认识更深刻。教师在生成类课程教学中,要注意课程的动态性特征,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材料支持,让幼儿在课程活动中不断生成新的成果,进而推动主题活动不断发展。幼儿进入课程状态后,想要研究更多类型的瓶子。教师借机拓展课堂范围,让幼儿尽可能多的寻找园内的瓶子,探索、总结这些瓶子的特征,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
(二)利用偶发类事件生成课程
生成课程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偶发事件,为课程带来更多素材。幼儿对偶发事件总是充满兴趣和好奇,偶发事件的应用,充分吻合幼儿的兴趣点,为课程内容带来更多动态化因素。教师从提升幼儿整体素质的角度出发,将偶发事件作为优质的引导素材,让幼儿在生活氛围中积累技能,尝试解决生活问题,相比于理论传授方式,偶发事件的应用,充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幼儿在自主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知识要素,教育效果更好。教师要有发现并应用偶发事件的意识,为幼儿提供更多实地教育契机,让幼儿借助自然现象进行深入探索,增进生成类课程的教育价值,推动教学顺利开展[3]。
天气情况瞬息万变,沙尘暴、强降雨等天气都具有偶发事件的特征,为生成类课程提供优质素材。幼儿能够直观感受异常天气,对此类天气的印象更加深刻。比如当天突发沙尘暴天气,天空立即变色。教师带领幼儿在教室内观察室外天气的变化状况,同时注意到路面上行走的人员和车辆,总结沙尘暴天气对行人、交通秩序的影响,对偶发天气与民众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更深刻。幼儿观察完毕后,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展示沙尘暴天气的全过程,以及对日常生活节奏的影响,进而讲授我国在治理沙尘暴过程中的成就,以及治理沙尘暴天气的关键点和具体方法,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培养幼儿的生活意识,鼓励幼儿自主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合幼儿的生活环境
幼儿自身生活阅历不足,积累的生活化要素数量有限。教师要准确定位幼儿的经验积累现状,充分利用幼儿已知的生活化因素,有效充实教学方案。幼儿在熟悉的生成性课程内容中,适应速度更快,获得更优质的学习感受。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加入自然类或者生活类的因素,增加幼儿的亲切度,让幼儿产生更真实的学习体验,潜移默化中积累学习经验,拓展幼儿的文化视野。
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围绕生活要素编制游戏类的课程,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氛围中积累生活要素,获得更优质的学习感受,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比如,教师设计“公交车来了”游戏,让幼儿回想自己与家长一起坐公交车的经历,进而展示坐公交车时应当遵守的文明行为与礼仪,养成幼儿的品质。教师基于公交车类的课程游戏,将公交车的发展史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准确传递给幼儿,在逐步生成课程知识的同时,增进幼儿对公交车的认识,完善幼儿的生活认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4]。
教师也可以利用自然类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主动探究,不断生成新的经验。以“花的味道”活动为例,教师将大自然作为课程现场,让幼儿自主观察多姿多彩的花朵,尝试描述花朵的形态、颜色与特征,让幼儿全面认知花朵的美丽之处和作用,积累幼儿的生活经验。随后,教师带领幼儿来到草坪,拿出事先准备的香袋、花茶等材料,让幼儿驻足观察,发现其中的奥秘。幼儿经过观察后,找出了香袋中放置的花瓣,对花瓣的味道印象深刻。教师随后讲解花茶,让幼儿初步认知花变成茶的过程,让幼儿自己砌泡一壶茶,观察茶水中的花的状态,品尝自己亲手泡制的茶,多角度增进对花茶的认识,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教师在数学类的生成课程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要素,让幼儿多角度积累数字经验,生成数字认知。比如教师利用午餐时间为幼儿发放的牛奶,让幼儿关注牛奶袋子上的生产日期,引导幼儿认知数字。教师随即展示超市中各类商品外包装袋上的日期,幼儿能够意识到生产日期需要数字标识。当幼儿在生活氛围中进入状态后,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更多的“生活情境中的数字”。有的幼儿立即联想到午休床上的序号,通过序号体现床的顺序。还有的幼儿想到了自己学习的教材,右下角的页数同样也是数字。幼儿此时意识到,生活中“隐藏”了形形色色的数字,只是自己没有注意,对“数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理解更深刻,也为培养幼儿的符号意识奠定基础。
(四)教师把握参与力度
生成类课程强调教师与幼儿的活动,对教师的参与有较高要求。教师自身素养过关,才能编制高质量的生成类课程方案,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进而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伴随着教学观念的优化,教师要更多关注幼儿的成长过程,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步培养幼儿的生活意识,让幼儿学会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教师设置课程方案时,需要结合幼儿的文化积累与认知基础,让幼儿积累成长经验,为后续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教师设置生成类课程时,注意能力导向要求,在培养幼儿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新知。教师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置课程内容,发挥各类教学资源的价值与作用,为幼儿全面发展铺平道路。教师通过自身的积极参与,与幼儿在游戏类的课程中形成互动效应,为幼儿生成新知识与经验提供优质的平台,凸显生成类课程的价值[5]。
教师的积极参与,首先要具备较强的教学素养。教师在生成类课程教学中,注意个人专业素养,为构建高质量的生成类课堂奠定基础,也为幼儿树立优质的榜样。教师在设计生成类课程方案的过程中,要重视个人的学习探索过程,相互之间要切磋教学经验,更好地定位幼儿的课程需求,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生成性课堂教学氛围。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成课程具有动态性特征,关注到幼儿知识经验的养成过程,是培养幼儿求知欲望与综合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探讨生成课程的教学实践策略,多角度优化生成课程方案,为幼儿带来更优质的学习感受,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芳君. 关于幼儿园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的比较与反思[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8):19-21.
[2]赵凯丽. 幼儿园生成课程及实施路径探微[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2):179-180.
[3]李春满. “心向幼儿 课生活力”——幼儿园生成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 亚太教育,2021,(23):36-38.
[4]景艳. 浅谈幼儿园生成课程的教学模式[J]. 新课程研究,2020,(03):102-103.
[5]李静. 幼儿园生成课程及实施策略研究[J]. 科普童话,2019,(04):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