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孙逸园

江苏省高邮市城北幼儿园 江苏 扬州 225600

摘要

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是幼儿必须经历的社会化过程。目前一些家庭仍然是一个孩子,缺少玩伴,使一部分幼儿产生了社交障碍,幼儿与同伴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冲突,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发生这一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影响,也有教师和同伴的影响。本文就此根据这些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减少幼儿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

幼儿游戏;同伴冲突;原因与对策

正文


一、幼儿同伴冲突的利与弊

所谓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幼儿之间的一种共同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所谓的冲突,就是指活动的参与者之间因意见不同,互相抵触、撞击、争斗,或一方阻止另一方企图的行为。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是常事,但这些冲突并没有敌意,是幼儿在实践、交往、学习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要学会保护自己,而且还要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这个过程就会使幼儿渐渐丢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有的幼儿不爱说话,很少与同伴交流,同样也会受到同伴的冷落。而有的幼儿比较随和,能友好地与其他幼儿相处,就较受同伴的欢迎。在发生冲突时,教师没有很好地解决或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伤害,幼儿的性格也会受到影响,这样就会不利于幼儿今后的健康发展。

(一)对幼儿社会认知的影响

当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会有新的信息输入,幼儿会发现这些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存在差异,从而产生接受新认识的愿望。在新的社会认知过程中,每一次获得新的经验,都可能为幼儿以后的认知活动提供支持。

(二)对幼儿社会技能的影响

入园前,家长是幼儿在家庭中主要的互动对象,幼儿不需要掌握社会技能就可以获得及时、良好的回应。同伴对幼儿的回应比家长更加及时和真实,幼儿主动、友善的行为会立刻引起同伴积极的回应,而不友善的行为也会立即得到同伴消极的回应。幼儿会渐渐认识到:怎样的行为既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又能让他人接受,怎样的行为会受到同伴的抗拒,怎样让同伴接受自己的观点……

(三)对幼儿社会情绪、情感的影响

幼儿判断他人的情绪往往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动作、言语和表情,在与同伴发生冲突的过程中,幼儿能逐渐觉察到自我和他人的情绪变化以及情绪所表达的含义。

二、影响幼儿发生冲突的原因

(一)家庭的影响

有的幼儿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再加上没有兄弟姐妹去交流,很多幼儿变得孤单、焦虑不安、不善于与人交往,他们形成了“凡事以我为中心”的观念。如:欣怡是独生女,她要什么家长就无条件的给她,别人有的东西她必须有。到了幼儿园,她就会和其他幼儿抢东西,不讲道理,看着别人的好东西就想要,以致经常出现抢东西的情况。很多家长对子女过分期望和干涉,使得他们的行为处处受限制,心理压抑过多,在家里不能宣泄中的不满,就会到了幼儿园经常欺负别的幼儿,与同伴不能友好的相处。就所以说温馨的家庭氛围和家长对幼儿实施民主的管理,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教师的影响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在发生冲突时,教师没有问清原因,就胡乱地批评幼儿,简单地解决了事。幼儿因此觉得很受委屈,心里难过,其他的幼儿也会因此排斥他。研究发现:小朋友对某个小朋友的态度和关系与教师对待该幼儿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那些经常得到教师否定与批评的幼儿,也会成为其他幼儿否定与批评的对象。

(三)同伴的影响

教师应鼓励特殊幼儿多与同伴交流,比如:轩轩比较胖,教师让幼儿手拉手去户外散步时,没有一个幼儿愿意,轩轩因此受到同伴的排挤,渐渐的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他们会受不良习惯的影响,针对这类现象教师应及时抓住教育契机,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

三、如何减少幼儿同伴的冲突

(一)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家园配合共

同时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教师在幼儿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幼儿的模仿性很强,因此,教师之间的关系应是真诚、友好、互助的,使幼儿在观察、模仿成人交往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需要重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其获得交往的技能,使他们尽快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成为适应社会、能够和别人愉快协作的人。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进入幼儿园后,幼儿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要教会幼儿在交往中友好协商,引导幼儿学会日常交往的礼貌用语。在培养幼儿的交往方面,需家长与教师的积极配合。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所有的冲突都由教师来解决,反而会增加幼儿的依赖性。教师应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感。

(二)注意交往中幼儿的差异性

教师树立正确的同伴冲突观念是合理解决冲突的基础和前提。首先,教师要摒弃以往的错误观念,要认识到同伴冲突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契机,并通过适宜的方式将冲突所能产生的价值充分地激发出来。其次,受自我为中心的认知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后多采用攻击、告状等解决策略,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和支持幼儿进行换位思考,让幼儿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能够运用积极正面的措施来解决冲突幼儿由于遗传因素、后天的差异和环境的不同,脾气和性格也会千差万别。例如:性格软弱的糖糖和外向、霸道的强强在阅读角里一起看书,过了一会,强强哭着跑过来向教师告状。教师感到很诧异,平时糖糖被人欺负了都不敢向老师告状,怎么今天会动手打人呢?后来教师对糖糖说:“老师不鼓励你打架,但对于不讲道理的人不能一味退让,要学会反抗。”我们应针对幼儿的个性差异,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细心引导,克服交往中的不良个性。在处理幼儿间的冲突时,老师要强调因人而异,这样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

(三)教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基本技巧

增加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冲突是幼儿内心心理活动的表现,是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大脑判断、选择、决策能力的反映。幼儿年龄还小,他们不会主动地关心别人,也不会想到为别人着想。所以幼儿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容易出现偏差,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教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中的技巧。在玩扮家家的游戏中,盈盈在给娃娃喂药,光光跟着学习。“你这样不对,要这样才对。”盈盈边说边示范好几次。光光有点恼火,并把玩具破坏了说:“你的也不对。”加加说:“你不可以这样。”加加是另一游戏同伴,上前指责光光,老师见状边说:“小朋友玩游戏的时候要遵守规定,不能随意更改,要尊重大家的意见,知道吗?”数秒后,李老师又接着说:“破坏玩具是不对的,要怎么办呢?”于是三个人重新整理玩具,继续游戏,恢复了快乐的气氛。

(四)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体验合作交往的乐趣

幼儿的交往能力只有在不断地交往中才能得到发展与提高。如: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会出现分离焦虑现象。作为教师的我们应针对这些情况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以消除幼儿的这些心理,尽快地适应在园的生活。教师可以请中大班的幼儿为小班的幼儿表演节目、讲故事,与小班幼儿一起做游戏。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可以促进幼儿间的交往。首先,教师应鼓励与支持幼儿进行积极的交往,如在晨间谈话时,引导幼儿自由交流家中的趣事,教会幼儿用“请”来提出请求,得到帮助时说“谢谢”等。还可采用值日的方式提升幼儿的集体责任感,如分发餐具、整理玩具、擦桌子、照顾植物等,让幼儿在劳动中获得交往的机会和经验,并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力的幼儿出现攻击行为的可能性更小。其次,在游戏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互动的机会。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有很多机会交往互动,能够充分发展其社会交往能力。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角色扮演游戏和结构游戏,多为幼儿创设交流情境,利用不同游戏的特点,使幼儿与同伴多交流,进而发展积极的同伴关系,增强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四、总结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必须从多方位的角度看待幼儿冲突这一问题,并且应具有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灵活地运用方法和途径来教育引导孩子。要与家长及时沟通与交流,及时地交换意见。同时也要让幼儿学会一些解决冲突的方法,这样在幼儿遇到冲突时,不完全依靠老师,也不会手足无措了。

参考文献

[1]刘晓静.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2]鞠亮,邹泓,李一茗.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84-88.

[3]孙华平,张文新.儿童之间的冲突行为及其心理价值〔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124-12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