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中的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采矿工程; 矿山环境治理; 矿山环境修复; 污染防治; 可持续发展;
正文
引言
我国矿山开采有助于经济发展,但也对环境造成了影响。上面说的文章就是关于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改善这个问题。矿山开采会改变地表形态,产生很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这些会污染到我们的环境和地下水。如果我们不去处理这些问题,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伤害。现在,国家已经有研究和技术在防止矿山污染,处理废弃物,保护地下水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不够。还有山体滑坡、水污染、土地流失等问题需要解决。所以,我们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找出更好的方法来治理和修复矿山环境,以实现矿山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经济和环境的平衡。
1、矿山环境治理技术
1.1 矿山污染防治技术
1.1.1 空气污染防治
矿山生产活动导致的空气污染主要为粉尘和有害气体排放,削减措施包括安装除尘设备、采取湿法作业和优化风路系统[1]。利用先进的除尘技术和措施,如布袋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和湿法降尘系统,有效减少粉尘排放。还可通过封闭式运输和贮存系统,防止有害气体扩散。
1.1.2 水污染防治
矿山活动引发的水污染主要源于矿井水、选矿废水及生活污水。治理措施包括建设污水处理系统、设置沉淀池和采取生化处理方法。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矿井水进行处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ındustrial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 can effectively remove heavy metals and organic contaminants.
1.2 矿山废弃物处理技术
矿山废弃物处理包括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尾矿库管理。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注重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采用物理、化学及生物处理方法,有效控制和处置废弃物,提升资源利用率。尾矿库管理至关重要,通过科学设计、严格监控和合理维护,确保尾矿库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防止污染物泄漏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1.2.1 固体废弃物处理
固体废弃物处理是矿山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处理技术包括废石堆存、尾矿填埋及资源化利用等。废石堆存通过合理选址、工程防护措施减少环境影响;尾矿填埋采用防渗层和覆盖层防止污染物渗透;资源化利用则通过技术手段将废弃物转化为建筑材料或工业原料,减少废弃物堆存量。这些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能降低矿山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还能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2.2 尾矿库管理
尾矿库管理是矿山废弃物处理中的关键环节,涉及尾矿库选址、设计、施工、运营和闭库[2]。选址时需考虑远离居住区和水源保护区,设计上重视防渗、防滑、防洪等措施,以防止尾矿泄漏和环境污染。施工阶段要求遵循工程规范,确保结构稳固。运行过程中,要定期监测尾矿库的稳定性、渗漏情况及环境影响,并及时处理异常。闭库环节至关重要,需对尾矿库进行封闭覆盖,防止二次污染,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是恢复环境的重要手段,致力于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1.3 矿山地下水保护技术
矿山地下水保护技术关注防止污染物质渗透至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包括设置防渗屏障和监测井,以监控和控制污染扩散[3]。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则着力于合理配置和使用地下水,减少开采量,推广循环利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3.1 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
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包括设置防渗层、建立地下水监测网、优化废水处理工艺、控制污染源等方法,有效防止污染物渗入地下水系统。
1.3.2 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
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是矿山环境治理中的关键,旨在优化采矿活动过程中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质灾害,并通过科学规划和监测手段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2、矿山环境修复技术
2.1 物理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技术在矿山环境修复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主要方法包括土壤固化/稳定化和地下水抽提与处理。土壤固化/稳定化通过加入固化剂或稳定剂,增加土壤颗粒的粘结力,减少有害物质的迁移和扩散。地下水抽提与处理则是通过抽取污染地下水,经过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从而降低污染源对水体的影响。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移动,提高环境修复效率。
2.1.1 土壤固化/稳定化
土壤固化/稳定化技术通过添加固化剂或稳定剂,将重金属等污染物固定在土壤颗粒内部,减少其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常用的固化剂包括水泥、石灰和硅酸盐类材料。固化/稳定化后的土壤具备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耐久性,有效降低土壤污染风险。
2.1.2 地下水抽提与处理
地下水抽提与处理是物理修复技术的关键步骤,通过井泵系统实现地下水的采集和处理。
2.2 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技术通过药剂注入法和化学氧化还原法等手段,能有效降解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有机及无机污染物。药剂注入法通过合理选择药剂,实现对土壤中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化学氧化还原法则利用氧化剂或还原剂改变土壤环境,降低有害物质浓度。这些技术在矿山环境修复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效益,可有效改善受污染的矿区生态环境,为后续生物修复提供有力支持。
2.2.1 药剂注入法
药剂注入法是化学修复技术中常用的一种方法[4]。通过向污染区域注入特定的化学药剂,诱导或加速污染物的降解或转化,从而达到修复目标。药剂的选择依赖于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通常包括氧化剂、还原剂和中和剂等。这些药剂通过物理和化学反应改变污染物的化学结构,使其毒性降低或转化为无害物质。例如,氧化剂如过氧化氢可以分解有机污染物,而还原剂如硫酸铁可以还原重金属离子。药剂注入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如药剂的扩散范围和均匀性、地下水流动对药剂的稀释和分布影响等[5]。为提高药剂注入法的效果,需进行详细的场地调查和数值模拟,以精确确定药剂的种类、剂量和注入点。研究表明,药剂注入法在处理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和酸性矿山排水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不仅能迅速降低污染物浓度,还能长期改善环境质量。
2.2.2 化学氧化还原法
化学氧化还原法在矿山环境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化学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毒性和浓度,提高环境质量。该方法主要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形式,使其呈现出更易于处理或无毒的状态。例如,通过注入氧化剂如过氧化氢、臭氧等,将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氧化铁和硫酸亚铁等还原剂也被广泛用于处理重金属污染,可将六价铬等剧毒金属离子还原为三价铬,降低环境危害。
化学氧化还原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优势。该技术能够快速处理大面积污染,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污染物,尤其在处理难降解的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方面表现出色。操作简便,现场可实施,且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风险较低。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大量化学试剂,可能带来费用高昂的挑战,尤其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化学反应的不完全性可能导致次生污染物的形成,需要结合其他技术进行综合治理。
综合来看,化学氧化还原法在矿山环境修复中具备显著的应用潜力。通过优化化学剂量和选择合适的处理中间体,能够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实现对污染物的全面治理,推动矿山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3 生物修复技术
2.3.1 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通过种植特定植物吸收、固定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适用于重金属污染治理。这些植物包括超积累植物,对特定污染物具有高吸收能力。通过植物修复,可逐步降低土壤和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实现生态恢复。
2.3.2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降解、转化污染物。微生物在矿山环境中通过生物反应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降低环境风险。通过选育和优化,提升微生物修复效果,有助于实现长效环保目标。
3、技术评估与应用展望
3.1 治理与修复技术的优点与不足
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的优点与不足需全面评估,物理修复技术操作简便、环保性强,但适用性受地质条件限制。化学修复技术处理效率高,风险管理亦须严谨考量。生物修复技术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前景广阔,但时间成本高、效果难以预期。治理技术需因地制宜,结合经济效益及长远生态保护考量,方能实现全面矿山环境可持续发展。
3.1.1 物理修复的优势与局限
物理修复技术在矿山环境治理中具有显著优势,包括快速见效和技术成熟度高,适用于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控制。其实施过程不依赖化学试剂,减少二次污染的风险。物理修复技术也存在局限,修复范围和深度有限,难以处理深层和大面积污染。部分技术成本较高,对设备和操作要求较高,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物理干扰,影响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恢复进程。综合考虑,其应用需权衡技术优势与环境代价。
3.1.2 化学修复的效能与风险
化学修复技术在矿山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显著,具体方法包括药剂注入法和化学氧化还原法。这些方法通过引入特定的化学物质反应来降低污染物的毒性和移动性,从而达到环境修复的目的。其中,药剂注入法能有效地将药剂直接送达污染区域,实现快速治理。而化学氧化还原法则通过改变污染物的氧化态,使其转变为无害或低毒性物质,这在处理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方面表现出色。
尽管化学修复技术广泛应用,但其风险和局限性亦不容忽视。药剂注入法需要精准控制药剂的浓度和分布,否则可能导致药剂二次污染。化学反应过程中可能产生副产物,这些副产物的毒性和环境影响需进一步评估。且在某些复杂地质条件下,化学反应机理不易掌控,难以确保修复效果的长期稳定性。化学修复技术的高成本和专业操作要求也限制了其在部分地区的推广应用。
尽管化学修复技术能有效治理矿山污染,其潜在的环境风险和经济成本需要权衡,以在具体应用中达到最佳的效果和经济性。
3.2 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的实施效果
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在实践中展现出显著效果。通过空气和水污染防治,矿山周边环境显著改善;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尾矿库管理,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扩散;地下水保护措施,确保水资源不被污染。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了对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案例分析显示,这些技术的实施提高了生态平衡,改善了环境质量,促进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2.1 成功案例分析
在某矿区,通过微生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水质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恢复。
3.2.2 环境改善效果评估
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的实施在不同环境下产生了显著的改善效果。采用物理、化学及生物修复技术后,受污染区的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对于空气污染治理,空气中有害气体与颗粒物浓度显著下降,空气质量指数明显改善。水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废水排放,提升了水体质量,水体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浓度显著降低,水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平衡。矿山废弃物处理技术在减少固体废物堆积量的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环境卫生水平。地下水保护措施有效减少了地下水污染源,水源地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地下水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采用的修复方法,特别是微生物与植物修复技术,显著降低了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重金属污染浓度,恢复了土壤的生态功能,促进了植被恢复与生态平衡。综合评估显示,治理与修复技术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促进了生态系统恢复,还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3 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应立足于现有技术优势,并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与应用广度,以实现矿山生态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矿山污染防治技术方面,需更加注重绿色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如空气污染防治技术可以在现有湿式除尘、水幕除尘等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引进与改良绿色净化设备,以提升除尘效率和降低二次污染问题。水污染防治技术则应强化低成本、高效的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如通过膜过滤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以及强化处理过程中对废水中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去除效果,从而更高效地控制矿山水污染。
矿山废弃物处理技术向着资源化与无害化方向发展应成为重点。固体废弃物与尾矿库管理技术的发展需要依托新材料与新工艺,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资源化利用,如开发废石、尾矿砂再利用生产建材等,达到了资源再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果。同样,尾矿库管理技术可以借助智能化监测技术,提升尾矿库的安全性和防范灾害能力,实现矿山废弃物资源的高效管理。
地下水保护技术的发展也亟需进一步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应在现有预防和治理体系基础上,开发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防控技术,并结合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构建起更为全面和系统的地下水保护体系。精准监测与预测地下水污染技术的完善,有助于实现矿山地下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矿山环境修复技术方面,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则需着重于多技术联合应用和创新。物理修复技术除常规的固化、稳定化方法外,可发展更多能提升治理效果和空间适用性的先进修复工艺;化学修复技术的药剂选择与注入方法的创新将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并有效降低化学处理过程中的次生污染风险;生物修复技术尤其是微生物修复的前景广泛,通过引入基因改造与环境适应性更强的生物体,能在低成本和环保方面取得显著突破。
智慧集成与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将为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应用,能够极大提升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的效率和科学性。
未来,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绿色、智慧矿山建设,实现矿业的生态化转型。这不仅有助于解决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面临的现实问题,更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结束语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矿山环境的治理与修复技术,特别是在污染防止、废物处理、地下水保护等方面的治理技术,以及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修复技术,旨在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框架。在这些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治理与修复措施都有效地改善了矿山环境,降低了生态压力,还恢复了部分生态平衡。旨在打造一种更好的矿山环境,尽最大可能减小矿山活动对环境的破坏。然而,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先期成果,但在治理与修复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比如一些修复技术的效果尚不确定,某些治理技术的实施难度较大,化学修复可能造成新的环境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深入探讨与解决。总的来说,本研究希望为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推动矿山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我们也呼吁更多的研究者、相关企业和政策制定者,能够齐心协力,共同解决矿山环境问题,实现矿山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世珍.矿山采矿工程中的安全管理[J].数字化用户,2020,(44):0109-0111.
[2]杨勇.金属矿山采矿工程中采矿技术的应用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3,(07):0184-0187.
[3]李春轻.采矿工程中矿山灾害预防与应对技术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3,(06):0189-0192.
[4]张三政.安全管理在矿山采矿工程中的应用[J].采矿技术,2022,22(05):74-77.
[5]张搴.浅谈矿山采矿工程技术与安全管理[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202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