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探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张慧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学校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

小学数学课程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具备明显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立足于实际生活,设计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互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技巧与效率,同时也激发学生对数学科目的兴趣。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开展数学生活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恰当的数学知识观,逐渐学会对自身合适的学习策略,并不断增进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学习效果。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正文


引言:新课标强调教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的视角与语言理解、剖析以及描述实际生活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内容与方法需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能够依据学生的思考习惯以及兴趣偏好来整合课程内容,利用丰富的日常生活材料设计适宜的教学互动,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并帮助学生掌握多元的学习技巧,从而有效地优化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意义

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可有效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本核心知识,唤醒对学习的热情,并培养其自主探索知识的习惯。数学领域的生活化策略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元素整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之中,立足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真实需要,辅助学生识别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联,并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做法,能够深刻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通过融入生活元素的小学数学课程,不仅激励了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还有助于学生吸收数学概念。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教学依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逻辑分析和理解力,使学生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领会并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效能。借助于生活的实际体验,学生可以探索到更深层的数学概念,并且能迅速地从不同角度识别出问题所在。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而且在积累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增长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创新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课程互动过程中对创新的认知,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和进步。此外,教师将生活理念融入教学同样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体验明晰学习目标,并更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生活化教学思维的启发下,使得教师可以立足于数学学科的功能性视角,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数学认知,并帮助学生累积实践经验,逐渐塑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在掌握与应用的进程中逐步领悟数学的内在规则,建立起全面的数学知识架构,并打下坚实的数学学习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现状

(一)生活化教学意识不足

小学数学课程指导缺乏将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结合的认识。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于强调让学生有大量时间去掌握教材的知识点、数学公式及理论,以便顺利应对考试并取得好成绩,忽视了将日常实际情景引入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的重要性。课后作业设计往往也是紧紧围绕教材中的难点与重点,使得学生的学习范围仅限于教材内的内容,未能激发在日常生活中探索数学难题和主动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生活化教学资源匮乏

缺少足够的生活化教学资源是小学数学将学科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融合起来的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障碍。在传统的教育活动里,教师仅用语言描述来引发学生对于某些常见现象的思考,其基本目标便是减轻学生课堂上的压力感。教师缺乏将日常故事、物品和游戏等元素有效融入教学的方法,使得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上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从而导致生活化的数学教学难以深入有效地进行。

(三)生活化教学方式单一

大部分教师在探究生活教学法上未能深入,未能将日常生活要素与数学教育内容有效结合。在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耗费大量时间去讲解与日常相关的现象,引领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然而与教学主题的衔接并不紧密,扰乱学生思维,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还有教师关注于如何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元素来开展教学,而忽略了依据学生兴趣和需要扩展教学元素,进行贴近生活的教学实践,使得学生未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现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创设生活情境是使小学数学教学回归实践的主要方法之一,可鼓励学生积极将个人的日常经历运用于学习中。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应“引领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并提出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并在教学中融入生活中的数值问题、空间关系等元素,强化数学观念与日常生活的内在联系,初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洞察力。

比如:在进行“平移和旋转”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演示音乐盒、旋转木马等视频,激发学生探究视频中做圆周运动和水平移动的详细流程,使学生能够自行阐述和解释“圆周运动”和“水平移动”现象的性质。通过视频材料,小学生可以在具体实例的基础上抽象出理论并建立论证,以物体进行水平移动或者圆周运动的具体情境与运动形态为依据,提出普遍性的观点,进而利用观察和思考得来的经验,归纳出对于“圆周运动”和“水平移动”定义的概括。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生动再现了现实生活中多样物品进行平移及旋转运动的真实情境,既拓宽了学生的直观认知,又激发学生阐释“平移”与“旋转”两个数学概念的现实内涵,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数学认识能力的提升。另外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生活情境在教学领域中展现的适应性,可以克服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受。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融合信息技术资源来模拟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原理,缩短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间的距离,为学生搭建起积极探索数学知识的平台。

(二)设计生活问题,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现实生活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出、分析和解答问题是常态,但是缺乏精心设计的问题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数学操作体验,难以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的能力。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尚浅显,太过复杂的数学难题会影响学生推测、验证和动手操作,难以提升对数学的认知层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设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以数学视角审视日常生活的思维模式,为优化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进行“圆”教学时,基于实际案例教师使用生活问题启发学生:小花收到她父亲赠送的两只小猫咪,但不慎遗失了圆形笼子的顶盖,为防止小猫逃逸,小花的父亲计划同小花共同制作一个崭新的笼盖。小花对此不知从何下手,你们能否帮助她?教师在学生对此情境有所认识后,便引进圆的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理解。教师随后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制造圆形盖子应该从何处开始?”学生依据学习的定义与公式,动手用尺测定盖具的圆周,继而推算面积。在此计算与制作的流程中,教师可提出具有辩证性的提问: "假如所制作的圆盖与笼相匹配,是否会导致圆盖直接落入笼中??”在不断的问题激发下,学生可以运用关于“圆”的知识去应对问题,探讨更新颖的解决方案,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技能可以同步增长。

(三)整合生活资源,促使学生自主掌握数学知识内涵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将建立在逻辑之上、本质抽象的数学思想具体化、生动化,并确保学生能够深刻把握其深层涵义,是设计生活化课堂活动的重要宗旨之一。为达成此目标,教师需要依据生活环境中丰富多彩的元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数学观念的本质与应用。新课程标准指出“创建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充满真实性和信服力的课程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境挖掘和运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元素融入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或现象来掌握数学概念,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洞察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学表达技巧,从而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比如:在进行“观察物体(二)”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细察讲桌、粉笔盒、代数教材等日用品,借由日常素材让学生体验从多个角度审视物件时外形所显现的不同效果,了解从其他角度观看长方体物体时会产生多样的视觉感受。在充满想像力的几何视觉活动中,学生能独立领悟长方体的三视图属性,并据此归纳出长方体的三视图特征。在数学研究过程中,学生可借助日常物品自发地进行数学探求,建立健全的立体感及几何洞察力,同时能够自发地从多个视角识别物品的轮廓属性,并能自行绘制图形、构造几何模型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显著增强学生在该学科的关键技能,也能逐渐提升学生的思维素质。

(四)促进生活实践,支持学生以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推动学生把数学概念应用于生活是实施生活化课堂改革的关键目标之一,同时也构成了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利用生活情境下的问题作为平台,鼓励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和项目操作,借此主动融合跨学科的知识以应对实际挑战,从而综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题技巧,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依据学生实际所需定制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方案设计与整合跨学科只是。其次,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实际的问题环境中积极进行实际操作和研究,应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去应对现实问题,并运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进行记载与阐述。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实际生活经验成果及感悟互动交流的集会,提升学生的效率;激励学生进行相互以及自我评价,独立验证实践成效与利益,协助学生累积解决问题的实用经验。

比如:在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小数加减的基本规律,在数学课中积极练习计算问题,并通过了解方法而掌握本节课知识。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字敏感性,教师可以设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活动,包括计算家庭在一个月内购买书籍、日常用品支出以及水电等日常费用的总额。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整理家庭生活缴费单据,仔细统计每项费用的单价,并将缴纳的费用做好记录,运用已学的小数加减法知识计算费用。在该环节,学生除了需逐一细化各项开支的条目外,也应深入洞察合并算式的模式,并简化其计算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和追求计算便捷性的意识,激励学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主动应用小数的加减运算进行探讨和剖析,进而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在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自发地运用关于小数加减的知识进行探索与逻辑推理,从而丰富学生进行数学计算的实践经验,并理解小数加减法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深远含义,自行解析计算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改善学生的数学观念,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借助实际状况构思与布置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剖析、探讨及辩证,真正扩充学生解题的实际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针对实践活动的思想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多方卖弄设置,如:从合理消费、俭用物资等方面,增强学生对珍惜与节俭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爱护人民货币的情感,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

结论: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是当前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中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理解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此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创设生活情境,设计生活问题,整合生活资源,促进生活实践,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宋艳,周立慧.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4,(06):90.

[2] 张树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4,(22):108-111.

[3] 王璠.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分析[J].读写算,2024,(18):86-88.

[4] 赵军.生活化教学法应用于小学中段数学教学的策略分析[N].科学导报,2024-05-21(B0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