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造林技术及林业保护对策分析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1.孙成建2.王婷婷3.张守海4.法杨5.赵国平

日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摘要

林业是人类重要的生态资源,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气候调节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有效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需要采用科学的造林技术和综合的保护措施。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类型的林业造林技术,如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混交造林,以及针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策略,深入分析和讨论,旨在为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林业造林技术;林业保护;措施

正文


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类对生态系统价值的认识不断提升,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林业造林技术和保护对策作为促进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关键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造林技术的发展不仅关乎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持,还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改善。同时,有效的林业保护对策能够有效应对森林火灾、资源过度开发以及生态旅游的发展与推广,进而促进退耕还林和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林业造林技术

1.1人工造林

人工造林作为林业造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选址、造林设计、种苗培育、造林施工和养护等。在选址方面,需要根据土地条件、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保选择合适的地块进行造林。造林设计则涉及到对林地功能定位、树种配置和密度布局等方面的考虑,以实现多功能林业的目标。种苗培育是人工造林的关键环节,要通过选育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树种,并采取科学的育苗技术,确保种苗质量和数量的供应。在造林施工过程中,采用适当的造林方式和技术,如播种、移植或育苗直植等,确保树种的适时、适地、适方法地栽植。养护阶段则包括对造林地的管理和保护,如及时除草、灌溉、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以提高树木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促进林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1.2飞播造林

飞播造林是一种先进的林业造林技术,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航空器或机械设备将树种种子直接散播到预定的林地上,以实现大面积、高效率的造林。在飞播造林的实践中,首先需要进行细致的选址和规划工作包括对林地的土壤质量、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等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以确定最适合飞播造林的区域。其次,需要选用适宜的树种和种子。树种的选择应根据林地的特点和造林的目的进行,包括考虑到树种的生长习性、生态适应性和经济价值等因素。种子的质量和纯度也至关重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技术要求[1]

飞播造林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造林效率,降低造林成本,还可以实现大面积、密度均匀的造林效果与传统的人工造林相比,飞播造林具有施工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成本低等优势,尤其适用于地形复杂、地势险峻或人工操作困难的区域。此外,飞播造林还可以实现种子的广泛散布和自然选择,有利于树种的自然更新和生态恢复。然而,飞播造林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如气候条件的限制、播种装置的精度和稳定性等,在实施飞播造林技术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树种和播种方式,以确保造林效果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1.3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作为一种重要的林业造林技术,通过限制人为活动和干扰,让自然恢复力重新恢复林地植被,以达到生态修复和资源保护的目的。其核心理念是封闭一定范围的山地或森林区域,让植被自然恢复,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在封山育林的实践中,进行科学的选址和划定封山范围。选择的封山区域应考虑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因素,确保适合植被自然恢复和森林生态系统的重建,需要进行生态环境的评估和调查,了解封山区域的原始植被状况,为后续的生态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在封山育林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设立封山标志、修建封山墙、禁止放牧和开采等,严格限制人为活动的干扰,保护原始植被的自然恢复过程,还可以通过人工辅助措施,如植树造林和种子播种,加快封山区域植被的恢复速度,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封山育林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价值,为当地的生态旅游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基础和支持[2]

在封山区域恢复生态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植被恢复情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确保封山育林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加强对封山区域的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提高公众对封山育林工作的认知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修复和保护的良好局面。封山育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还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随着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技术手段的进步,封山育林技术有望在更广泛的区域得到推广,为全球生态保护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1.4混交造林

混交造林作为一种多样化的林业造林技术,通过在同一地区内种植多种不同树种,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在进行混交造林时,需要根据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选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树种组合选择具有不同生长速度和生态功能的树种,如快速生长的毛竹和慢生长的樟子松相结合,通过互补性生长特性提高林地的整体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

在种植布局上,应合理配置各种树种的比例和密度,充分利用地形起伏和光照差异,形成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提高林地的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管理方面,需定期进行林分调查和监测,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保证各种树种的生长状况和林分的健康状态,采用科技手段,如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空间分析和生态评估,为混交造林的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支持。混交造林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还能够增加林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样化的树种组合不仅可以提供多种林产品,如木材、竹材、果实等,还能提供更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

2.林业保护对策

2.1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建立健全防火监测

在当前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森林火灾已成为全球林业面临的重大挑战针对这一挑战,加强森林防火管理显得尤为迫切。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森林防火监测体系包括多种技术手段的整合,如传感器网络、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等传感器网络能够实时监测林区的环境参数,例如温度、湿度和风速等,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形成对火灾易发区域的实时监控。卫星遥感技术则可以实现对广大区域的远程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火灾风险点,并提供多角度的数据支持,有助于对火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评估。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历史数据,建立火灾预测模型,实现对林区火灾的智能预测和预警。结合无人机和智能巡护系统,实现对林区的高效覆盖巡查,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并进行干预,有效减少火灾损失。

2.2建立森林资源监测系统,进行常态化的森林资源监测

传感器技术是其中关键的一部分,可以通过部署在不同森林类型和地域的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森林的生长状况、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关键参数。这些传感器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为森林资源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监测信息。卫星遥感技术在监测大范围森林资源时具有独特优势,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识别森林覆盖变化、病虫害扩散等情况,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为资源保护和应急响应提供科学依据,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也日益成熟,能够实现对难以到达的区域进行精细化监测,捕捉森林健康状况的细微变化,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精准支持。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基于历史和实时数据,建立森林资源变化的模型和预测系统,预警林火风险、疫病虫害等森林灾害,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森林资源的多维度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森林管理部门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数据开放政策,促进各级部门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流与合作,实现对森林资源监测与管理的全方位、多层次支持[4]

2.3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推广可持续的生态旅游模式

推广可持续的生态旅游模式,不仅可以有效保护森林资源,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前提。这包括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善的接待中心和游客服务设施等在交通方面,应加强对森林景区周边道路的修建和维护,保障游客的出行安全和便利,建立完善的接待中心和游客服务设施,包括停车场、休息站、卫生间等,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增强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的原则,严格控制开发规模和游客流量,避免对森林生态环境造成过度破坏。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如建立游客配额制度、设置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基地等,实现生态旅游与森林资源保护的良性互动,鼓励开展生态旅游与农业、畜牧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建立健全的旅游基础设施、推广可持续的旅游模式,可以实现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双重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

2.4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恢复退化生态系统

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是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实现土地的生态恢复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建,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选址方面,应优先选择退耕区域中的高风险土地,如丘陵、河岸滩地等,这些区域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在规划上结合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退耕还林模式和种植结构,如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林和生态林等,以实现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退耕区域进行高精度的资源调查和评估,明确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为工程的实施和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如引种、改良和培育适应性强的植物品种,加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重建,结合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土壤改良等技术手段,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进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科学合理的选址和规划、科技手段的支持,可以有效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提升土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能力,为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5推广林下经济模式,促进林下种植和养殖业发展

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和植被类型,科学确定适宜开展林下经济的区域和种植/养殖项目,如果木、药材、竹类、中草药、家禽养殖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和资源评估,明确林下空间的利用潜力和生态影响,合理规划种植/养殖结构和布局,以最大化地发挥生态与经济效益。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提高林下经济项目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采用生物技术改良、优化种植结构,提升作物抗病虫能力和产量;引入生态养殖技术,如循环水养殖、有机养殖等,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其林下经济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结语:

通过本文对林业造林技术和保护对策的深入探讨,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这些技术和措施在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的重要性。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混交造林以及补植补造等多种造林技术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建立监测系统、开展生态旅游、推进退耕还林以及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是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这些工作不仅有助于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也为未来世代留下了更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文春.林业造林技术及林业保护措施[J].河北农机,2024,(01):91-93.

[2]唐小静.林业造林技术的作用及具体措施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3,52(10):157-159.

[3]张晋川.林业造林技术及林木资源保护措施分析[J].山西林业科技,2023,52(S1):79-80.

[4]王永忠.现代林业育苗技术的重点与造林技术分析[J].农家参谋,2022,(18):150-15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