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赵林娥

忻州市教育发展中心 山西 忻州 034000

摘要

在当前"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幼小衔接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也直接关系到幼儿在教育中的平稳过渡。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双减"背景下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要求和策略,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旨在为学前教育领域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学前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变革,确保学前阶段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更加顺畅和有效。


关键词

双减政策;学前教育;幼小衔接;要求;策略

正文


引言:

20213月底,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旨在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积极推进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该指导意见明确了幼小衔接的范围,涉及幼儿的身心发育、学习环境变化、教育内容差异、教师观念等多个方面。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起点,需要主动应对,通过整合与优化课程资源,全面推动幼小衔接。实现幼小的平稳过渡,促进衔接,对于儿童全面、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双减”背景下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要求和策略,为实现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双减"背景下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要求

1.1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课程观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至关重要的是学前教育的课程的设置,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关系到保教教质量和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安排要与小学教育实现平稳过渡,顺畅衔接,教育核心内容一脉相承。这意味着幼儿园与小学的课程应当有机衔接。要求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确保课程内容既符合学科要求,又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在实施中,可以采用通过融入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促使幼儿更好地感知体验。此外,还需要教育者在课程设置中过程中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点,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以满足幼儿个性化探索的需求,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实现过渡。幼儿教育课程的顺畅衔接要求不仅关乎的衔接,更关系到幼儿的学习体发展,习惯为此,需要全面考虑和个性化学习计划等多个方面,以促进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1]

1.2教育目标的逐步过渡

确保幼儿在学前教育结束后能够平稳过渡至小学教育,逐步适应更为复杂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首先,逐步过渡的关键在于设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在目标设置上应循序渐进一脉相承确保学前所培养的良好习惯和基本能力能够为小学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求过渡应考虑到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发展需求,使得过渡过程更具个性化和综合性。在实施中可以通过逐渐引入使幼儿逐步适应。同时,培养幼儿具备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的学习模式。此外,教育者还需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交和团队协作意识,以促进其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融入和交往,教学目标的逐步过渡要求实现有效衔接,以确保幼儿能够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实现过渡,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

1.3师资力量的协同培养

为实现协同培养,首先需要构建跨学段的培训机制,使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教师能够共同参与培训活动,了解对方教育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有助于形成共识,促使教育者更好地协同合作。协同培养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上实现共通。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教师需深入理解对方的教育目标和课程体系,形成教育的有机衔接。通过共同研讨和经验分享,教育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连续性,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实现教育阶段的过渡。师资力量的协同培养还需要注重团队协作和沟通机制的建设[2]。建立学前和小学教育教师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信息共享和问题解决,以形成有机的协同工作机制,师资力量的协同培养要求教育机构加强跨学段的培训和交流,促使教育者形成共通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为幼小衔接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引导。

1.4家庭与学校的密切合作

学前阶段的教育者需要及时向小学教育的老师科学育儿理念,以便小学教育能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家庭与学校加强互动,形成紧密的教育合作网络。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共同制定家庭参与计划,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这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实现,使学前阶段培养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能够在小学教育中得到延伸。最后,密切合作要求建立家校协同的教育支持体系。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机构可以共同制定学业规划,提供关于教育资源、课程安排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以更好地支持幼儿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平稳过渡。家庭与学校的密切合作是促进幼小衔接的重要保障,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互动合作和教育支持,可以为幼儿在学前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提供良好的支持系统。这种紧密的家校关系有助于共同关心和关注幼儿的成长过程,确保在学业和社交方面都能够顺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通过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机构的协同努力,共同为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使幼儿更好地迎接学业挑战,实现全面发展。

2."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的策略

2.1理性认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为了促进幼小衔接,首要策略是理性认识,以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理性认识的核心在于深刻理解幼儿个体差异和年龄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符合其实际需求的教育方案。例如,在学前阶段,通过科学评估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特长和社交情感状态,针对性地安排课程,使其在学前教育中得到充分发展。这可以通过观察幼儿日常表现了解其不同兴趣和爱好,从而个性化地引导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小学教育阶段,理性认识要求教育者对幼儿认知水平的变化有清晰的了解,以更好地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举例而言,如果在学前阶段幼儿对于自然科学表现出浓厚兴趣,理性认识将引导小学教育教师在相应学科上提供更深入、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以激发其学科潜能。理性认识策略的另一个方面是深入了解幼儿的社交和情感发展。例如,在学前教育阶段,理性认识将侧重于培养幼儿的能力和情感管理技能,以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在小学教育中,理性认识会注重挖掘幼儿在社交领域的潜能,通过组织小组活动、鼓励社会互动等方式,促进其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3]。此外,理性认识也需要考虑幼儿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学前阶段可能出现认知短板,理性认识将指导初等教育教师通过差异化教学,提供额外支持,使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的学科要求。

2.2走出认知误区,回归理性教育

"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幼小衔接,一项关键策略是走出认知误区,回归理性教育。这意味着要摒弃对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刻板印象和过度强调成绩的观念,理性看待幼儿的发展需求。通过合理设置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真正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前阶段,一些家长可能过于注重幼儿学科知识的获取,忽略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其他重要方面。回归理性教育的策略将引导家长和教育者更加关注幼儿的综合素养,如情感态度、社会适应力、创造性思维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学前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而非仅仅关注知识积累。在小学教育阶段,走出认知误区要求教育者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举例而言,一些学前教育的认知误区可能让学生在小学教育中面临对新学科的学习适应问题。

2.3释放幼儿天性,营造创新的教育环境

"双减"政策是指中国政府在教育领域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这个背景下,幼小衔接的策略变得尤为重要,以确保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平稳过渡。其中,释放幼儿天性、营造创新的教育环境成为实现良好幼小衔接的关键。释放幼儿天性意味着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特点,不注重知识传授,要着眼于培养幼儿的兴趣、好奇心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学前教育阶段,可以通过游戏、探索性学习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立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例如,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培养其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小学阶段,教育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引入主题游戏活动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培养综合性的能力。例如,设计一个主题活动内容,让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探索解决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使幼儿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在释放幼儿天性和营造创新教育环境的基础上,幼小衔接的策略还应该注重教育过程的连贯性和平稳过渡。可以通过建立幼小衔接的桥梁,让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更好地衔接起来。例如,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得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能够更好地沟通和合作,共同制定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方案。总的来说,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释放幼儿天性、营造创新的教育环境是确保幼小衔接成功的关键策略。通过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创造力和提高教育过程的连贯性,可以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学习挑战。

2.4家园沟通,助力儿童成长

"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学前教育中的幼小衔接显得尤为重要,而家庭教育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科学的育儿方法,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对于幼儿的身心素质水平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增强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了确保家庭教育的有效性,需要在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家园共育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家庭教育讲座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讲座不仅可以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幼儿的德育方法,还应该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引导家长关注一些生活技能、才艺技能方面与幼儿合作,不断提高、锻炼幼儿的综合能力,有助于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4]

一方面,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幼儿教育公开课,鼓励幼师与家长共同分析幼儿内心情感,探索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公开课形式有助于增进幼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共同关心幼儿的成长。同时,通过分享关于幼儿成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要事项,如幼小衔接、幼儿特长等,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幼儿,将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开设基于幼儿教育的专家讲座。专家可以为幼儿教师、家长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分享珍贵的教育经验,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幼儿成长中的种种问题。这样的讲座有助于深化家长对幼儿教育模式的正确认识,使幼儿更具教育意识和能力。通过家庭教育讲座的开设,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发展,提高家园共育的能力,也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平稳过渡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通过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可以形成更加紧密的教育共同体,为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的保障。家园沟通在"双减"背景下学前教育幼小衔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科学的育儿方法、家庭教育讲座的开设以及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密切合作,可以促进幼儿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的平稳过渡,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结语

通过对"双减"背景下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深入研究,我们深切认识到新时代下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要求和策略,更为关键的是为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幼儿全面发展开辟了积极的路径。本研究所提出的幼小衔接要求,涵盖了教育课程的衔接、教学目标的逐步过渡、师资力量的协同培养等多个方面,为学前教育的科学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要求和策略不仅有助于缩小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距,更为教育体系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为建设更为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期待通过这些积极措施,为培养更全面发展的幼儿和提高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叶榕“. 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的开展策略——以永修县涂埠幼儿园为例[J]. 教师博览,2021(21):73-74.

[2]黄冬玲,韦柳莹“. 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育观察,2021,11(21):36-38.

[3]谷小平“. 双减”背景下区域幼小衔接的再认识[J].今日教育,2021(Z1):29-32.

[4]刘勇慧.幼小衔接阶段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教师.2021(18):8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