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利用与推广探讨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吴祥锦

庆元县图书馆 浙江 庆元 323800

摘要

古籍与民国文献属于历史遗留给后人的精神文化遗产。在当前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使得古籍民国文献的社会需求量逐渐增多,古籍民国文献的数字化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保存珍贵的文献资源,还能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使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并了解历史文化的瑰宝。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来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传播以及推广,能够在传承古籍民国文献的同时,提升文化自信。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古籍民国文献的特点进行简要叙述,分析古籍民国文献数字化利用与推广的意义,并深层次探究古籍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利用与推广路径,旨在发挥出古籍民国文献的最大化价值,实现对原生态史料文献的保存,推进文献的数字化管理进程。


关键词

古籍民国文献;数字化;历史文化;利用与推广

正文


实际上,古籍主要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的历朝写本、拓本、稿本等,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反映以及研究的文献资料与典籍。而民国文献主要是指记录1911年—1949年的各种知识与信息的文献资料,资料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是研究和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源。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得古籍与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处理与展示手段日益丰富。通过古籍与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利用与推广,可以有效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当今时代我国的古籍民国文献数字化保护工作会取得相应的突破,与欧美国家相比较,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规模与水平却很高。针对丰富的古籍及民国文献数字资源,其深度开发与有效利用已成为图书馆的重要工作重心。此举旨在满足社会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迫切需求,是对历史文化进行传承的使命。

一、古籍民国文献的特点

(一)形式多样

古籍民国文献的形式多样,主要表现在其载体、装帧、印刷技术以及内容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在载体方面,古籍民国文献既有传统的纸张,也有竹简、丝绸等材料。在装帧方面,有一些古籍与文献会采用卷轴装、线装、经折装等不同的形式[1]。在印刷技术方面,既有木版印刷,也有活字印刷,甚至还有手写本。而在内容表达方式上,既有文字,也有插图、图表等,使得文献内容丰富、生动。

(二)不易保存

由于古籍与民国时期的文献多采用纸张作为载体,而这种材料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包括潮湿、虫蛀、火灾等,导致文献保存难度较大。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会发生褪色、破损、断裂等现象,使得文献的保存状况更加堪忧。由此可说,古籍民国文献具有不易保存的特点,进而导致很多原始古籍与文献很难寻觅,对利用与保护工作的开展带来挑战。

(三)利用率高

尽管古籍民国文献的保存难度较大,但具有很高的利用率,在历史、文化、语言等多个领域,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历史领域,古籍民国文献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史实资料,有助于揭示历史真相,反思历史教训。在文化领域,古籍民国文献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语言领域,古籍民国文献能够为研究古汉语、方言以及成语典故等提供宝贵的资料[2]。由此可见,古籍民国文献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都具有较高的利用率。

二、古籍民国文献数字化利用与推广的意义

(一)有利于节省资料获取时间

在数字技术的引领下,珍贵的古籍与民国文献已实现了电子化转型,成为数字时代的宝贵财富。如今,用户仅需通过鼠标点击,即可便捷地检索并获取所需的珍贵资料,无需再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翻阅厚重的纸质文献。这种数字化的利用方式,不仅能够显著提升资料获取的效率和便捷性,而且还会进一步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使得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等各个领域的工作得以更加高效、精准地推进,为文献资料的获取节省更多的时间。

(二)有利于提高文献利用效率

数字化后的古籍民国文献,以其自身功能特性,能够显著提高信息检索的精确性和效率。借助多维度的检索及全文检索功能,用户能够迅速且精确定位所需的关键信息,从而节约宝贵的时间和精力[3]。此外,数字化文献的便捷性使得其复制、分享更为简易,且更易于广泛传播,进而使更多人能够轻松获取并应用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此,不但会拓宽知识获取的渠道,更会在较大程度上提升文献的利用效率,凸显出其史料价值以及历史文物性。

(三)有利于充分挖掘文献内涵

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古籍与民国文献的获取与利用效率,更能够通过精密的数据挖掘与深入的文本分析等手段,深刻揭示文献资料的丰富内涵。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得学者能够在文献海洋中,发现隐藏的新颖观点与独特的研究线索,从而有力推动学术领域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与此同时,数字化的普及与利用,也会有效促进古籍与民国文献的广泛传播,增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珍贵文化遗产,还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探索,实现对文献内涵的深层次挖掘。

三、古籍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利用与推广路径

(一)创新宣传与推广渠道

要想使得人们更加自觉以及有效地对古籍民国文献数字资源进行使用,相关机构也就需要强化对宣传与推广渠道的创新。在此过程当中,图书馆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通过建设专业的古籍民国文献数字资源网站,为用户提供全面、系统的检索与阅读环境[4]。网站应当具备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支持多维度的检索方式,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源。同时,网站还应提供详细的文献介绍、高清的文献图片以及在线阅读、下载等功能,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同时,也可以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扩大古籍民国文献数字资源的宣传范围。通过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相关内容,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和参与。也可以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如知识竞赛、话题讨论等,提高用户对古籍民国文献数字资源的兴趣和认知度。此外,图书馆还可以与教育机构、文化机构等合作,将古籍民国文献数字资源引入到教学中。通过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可以将珍贵的文献资源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而通过与文化机构的合作,则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讲座等活动,向公众展示古籍民国文献的魅力和价值。如此,便能够通过多元化的宣传与推广渠道,使古籍民国文献的数字资源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和利用,提升公众对其的知晓度和认知度,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研究热情和传承意识。

(二)建立专题化服务平台

在当前信息技术与数字化图书馆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理念在很多图书馆中都会得到广泛传播以及应用。通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虚拟空间进行拓展,能够将现实与虚拟的资源和服务进行整合,对读者的多元化信息获取需求加以满足。而要想对早期纸质文献资源保存的不足加以弥补,推进古籍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利用与推广,图书馆也就需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对文献服务模式的拓展。在此过程当中,图书馆可以强化对专题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特定需求[5]。专题化服务平台能够依据古籍民国文献的类别、内容、研究领域等,将文献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多个专题模块,为用户提供精准、系统的服务。具体而言,专题化服务平台可以包括历史研究、文化传承、语言研究等多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再细分更具体的子模块,如历史研究模块可细分为近现代史、古代史、地方史等子模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此外,专题化服务平台还可以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通过对用户的使用行为和兴趣进行分析,能够推荐相关的文献资源和研究动态,帮助用户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种个性化推荐服务不仅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还能够促进用户对古籍民国文献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三)引进先进数字化设备

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也在不断普及。当前,我国很多图书馆都会注重对古籍与民国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以此更好地对历史文献资源进行保存以及利用。而要想推进古籍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利用与推广,也就需要做好基础保障,通过对更加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加以引进,以此提升数字化利用的效率以及质量。为此,图书馆需要制定明确的设备引进计划,并投入必要的资金和资源。通过对高清扫描仪、数字化相机等先进设备的引进,确保古籍民国文献在数字化过程中的质量。这些设备不仅能够对古籍进行高精度的扫描和拍摄,还能够对图像进行后期的优化和处理,使数字化文献的呈现更加清晰、真实。同时,图书馆还应加强对数字化设备的使用培训,确保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技巧,提高数字化工作的效率。在引进先进数字化设备的基础上,图书馆还应加强对古籍民国文献的数字化质量控制。通过制定严格的数字化标准和流程,确保数字化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图书馆还应建立数字化文献的审核机制,对数字化成果进行质量检查和评估,确保数字化文献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6]

(四)建设缩微文献数据库

在古籍民国文献数字化利用与推广的过程当中,缩微文献数据库属于一种高效、便捷的文献管理方式,不仅能够有效保护古籍民国文献的原件,还能够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文献资源的广泛共享和利用。缩微文献数据库的建设,首先需要对古籍民国文献的缩微胶片进行全面、系统的数字化处理。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扫描系统,将胶片上的模拟影像转换成高清的数字影像,使得珍贵的文献得以在数字空间中重生。同时,数字化后的文献影像在存储、传输、编辑和还原等方面都更加灵活便捷,为后续的文献利用提供坚实基础。在缩微文献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相关机构需要关注文献的元数据著录工作。元数据是描述文献基本信息的结构化数据,对于文献的检索和利用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对古籍民国文献的缩微胶片进行详细的元数据著录,包括书名、作者、出版年份、页码、主题分类等信息,以便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定位到所需的文献资源。同时,还需要在缩微文献数据库中提供全文检索功能。通过先进的文本识别技术,对文献影像中的文字进行识别,并将其转换成可编辑的文本格式。这样,用户就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全文搜索等方式快速检索到相关的文献资源,提高文献利用效率。

(五)资源共享与合作开发

事实上,古籍民国文献收藏地域具有广泛性以及分布离散性的特点,依靠个别图书馆很难对古籍民国文献进行完整以及完好保存。因此,资源共享与合作开发成为推进古籍民国文献数字化利用与推广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古籍民国文献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共同推动文献数字化事业的发展。在资源共享方面,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古籍民国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将各自的数字化文献资源上传到平台上,实现资源的集中展示和统一检索。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访问多个图书馆的数字化文献资源,无需分别登录各个图书馆的网站,大大提高文献检索的便捷性和效率。同时,图书馆之间还可以建立文献互借机制,针对用户需要的,但本馆没有的文献资源,可以通过平台向其他图书馆申请借阅,实现文献资源的互通有无。在合作开发方面,图书馆可以共同出资、共同研发古籍民国文献数字化项目。通过合作开发,可以集中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共同解决数字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数字化文献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合作开发还可以避免各个图书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节约资源和成本,进而实现对历史的继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古籍民国文献进行数字化利用与推广,属于时代赋予相关机构的历史使命。要想切实发挥出数字化技术的价值,实现对原生态古籍民国文献的保护,相关机构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增强古籍民国文献的数字化意识,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对于文献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进而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有所作为,凸显出古籍民国文献数字化的价值,促进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玲玲.基于新时代数字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利用研究[J].汉字文化,2023,(S1):288-291.

[2]旦正加.藏文古籍的保护利用与数字化[J].数字与缩微影像,2023,(04):23-25.

[3]李晶.岳麓书社:以数字为媒,让古籍“活”起来[J].出版人,2023,(12):88-89.

[4]黄紫涵,刘孟莹,范瑞.古籍数字资源整合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43(11):101-102+115.

[5]刘清华.新时代古籍出版的实践探索与路径展望[J].出版广角,2023,(21):45-49.

[6]龙欢.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路径探析[J].图书馆学刊,2023,45(10):28-3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