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理念下高职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
摘要
关键词
大思政;高职;育人体系
正文
前言: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思政育人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大思政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政教育思想,强调思政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旨在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推动思政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构建高职大思政育人体系不仅要求高职学校在教育内容上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更要求学校在教育方法上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同时高职大思政育人体系还需要高职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以确保思政育人工作的有效实施。
1、“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深刻内涵与鲜明特征
“大思政”育人体系,作为高职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和新发展,历经多年的探索和深化,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理念与实践路径。其内涵丰富,特征鲜明,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一阶段:孕育与初成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高职“大思政”育人体系开始孕育。“三全育人”理念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三大支柱,强调学校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协同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在这一阶段,学校党政干部的领导作用、教师的教学工作、教育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得到了有机统一,为“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深化与拓展
进入21世纪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求高职思政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这一背景下,“四全育人”模式应运而生。它围绕“育人”这一核心,从“全员”、“全程”、“全方位”和“全天候”四个维度出发,全面调动学校内外的育人力量,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全过程。“四全育人”模式模式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升级与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全面和多元,“大思政”育人体系进一步升级为三维度十融入的“十全育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如图1。同时,通过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机制、强化实施保障等措施,确保“十全育人”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发展[1]。
图1 “三维度十融入”模式下“三全育人”模式
2、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2.1理念与定位的困惑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学理念和定位往往更加偏向于实用性。在思政教育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却存在着认识不足和定位模糊的问题。由于思政教育在短期内难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或技能提升效果,一些高职院校往往将其置于次要地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民营办学的兴起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私立高职院校更是将校企合作和直接产业价值创造作为办学核心,进一步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地位。它们这种理念与定位的偏差不仅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开展效果,也制约了“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全面推进。
2.2课程与思政的脱节
思政教育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与其他专业课程形成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在现实中却存在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思政课程往往过于独立和单一,难以与其他专业课程形成有效的融合和渗透;另一方面,专业课程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思政教育的融入和渗透。“两张皮”现象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3资源整合与创新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高职思政教育在资源整合和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高职院校中却存在着资源整合不足和创新力度不够的问题。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投入有限且缺乏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导致其在资源整合方面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其难以充分利用时代赋予的重要机遇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资源整合与创新的不足制约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影响了“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发展。
3、“大思政”理念下思政育人体系的全面构建方案
3.1 坚守课程育人核心地位
1. 两维度并行,深化思政育人路径
(1)纵向深耕,创新思政课堂模式
在思政课堂的教学中,学校致力于挖掘其深度,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引入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经历问题探究、资料搜集、行动实践到反思总结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思政知识,锻炼问题解决能力,进而提升道德修养。
(2)横向拓展,多学科融合思政育人
学校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探索新的育人形式。学校深入挖掘每门学科的思政资源,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精准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都能感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2]。
2. 三结合原则,全面融合育人要素
与过去单纯侧重于理论灌输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当今学校的教育策略更加强调课程思政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充分融合当前的政策方针与丰富的思政资源,深入发掘并整合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确保思政教育能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覆盖所有学科领域。学校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坚持育人与育才并重,将素养培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3. 三措并举,打造生动思政课堂
为了增强思政课堂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学校紧密关注时代热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其次,学校致力于营造浓厚的思政育人氛围,鼓励全体教师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最后,学校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
图2 结合身边素材,体会大思政精神
4. 构建“三课堂”联动思政大格局
学校积极构建校内课堂、校外课堂、线上课堂联动的思政大格局。在校内课堂上聚焦思政课堂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挖掘不同课程的思政资源,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校外课堂上,学校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资源,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的力量。在线上课堂上,学校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党的理论、传承红色基因。
5. 实施“三大工程”,牵引课程思政建设
为了推动课程思政的深入发展,学校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党建引领工程,将课程思政纳入党建工作清单和考核指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课程思政精品工程,将所有课程纳入课程思政体系,推动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相融合;三是教师思政素质提升工程,重视提升教师的思政素质,通过专题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
3.2 构建全面贯通的多维度育人新模式
1.打造“多元育人”新体系
学校以文化、课程、服务为育人核心,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深化思政育人机制改革,通过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加强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生态[4]。在这个体系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多元的发展平台。
2.实施“一主多辅”协同策略
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建立以“政产学研用”五方协同参与的育人机制。旨在通过政府、产业、学校、科研机构和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建立了学生发展评价数据库,并引入第三方评估和动态评价机制,以确保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3坚持一体化育人设计
学校致力于构建一个全员育人共同体,涵盖了党委领导、党政管理干部、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多个角色,他们共同参与育人工作,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学校重视思政引领,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通过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强化育人导向,构建完善的思政育人评价体系[5]。学校注重从课堂到实践的全方位育人,通过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4整合思政教育资源
为了形成长效的思政育人机制,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构建思政元素库。学校深入挖掘校内资源,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增加思政育人的投入。学校积极挖掘校外资源,包括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等,与校内外各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思政元素库,为育人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五、建立多元教育评价体系
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上,学校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学校摒弃了单一的卷面成绩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行为举止、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评价。学校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以形成一个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6]。多元教育评价体系有助于学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还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在“大思政”理念的指引下,高职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学校深刻理解了其内涵与特征,认识到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面对当前挑战,学校坚持课程育人核心,通过两维度并行、三结合原则以及三措并举,深化了思政育人路径,构建了“三课堂”联动思政大格局,并实施了“三大工程”牵引课程思政建设。未来,学校将继续打造“多元育人”新体系,创新协同育人策略,坚持“育人环节全融入”的一体化设计,整合优势资源,构建思政元素库,并构建多元教育评价体系。通过这些努力将共同推动高职思政育人体系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艳杰,钱道明.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建构策略[J]. 河南农业,2023(15):20-22.
[2]章庆林.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 职业技术,2023(5):69-76.
[3]盛莉莉. 融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23,14(4):188-190.
[4]高飞.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策略探究[J]. 办公室业务,2023(22):55-57.
[5]师乐,胡平. "大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研究[J]. 职教通讯,2023(5):65-71.
[6]范平. 基于"三全育人"导向的高职课程生成式教学改革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20(23):108-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