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的森林培育措施探讨
摘要
关键词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森林培育;现状分析;优化措施
正文
为了保证人和自然之间发展的和谐性,需要充分利用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并要充分遵循森林自然生长规律,确保有效开展林业生产工作,从而促进森林资源的健康发展。通过相关实践可以发现,通过运用此理论,可以有效优化森林培育工作,使其经营成本得到节约,全面提升森林培育效益,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如今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其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严重影响。对此,相关林业部门需要高度重视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确保森林发育演替的完整性,科学制定经营活动计划,合理优化森林结构,增强森林功能,提高森林培育质量,保障我国林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基础
对于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而言,在森林经营过程中,需要合理采取处理对策,有效发挥出区域环境具有的优势,确保使本土树木和实生树木有效实现混交和复层培育,有效建设森林系统,保证其牢固性与稳定性,从而使林分建设水平得到提升,确保林分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结合,有效实现自发生产,充分维持生物群落的平衡,而且还需要采取人工辅助方式,有效促进天然物种的复苏,进一步提升森林生物的多样性[1]。对于此理论而言,需要明确其经营目标,避免不同树种和树龄的树木出现混合现象,保证其充分贴近自然,采取科学合理的抚育措施,从而有效营造混交林,确保其有着优质的林木资源,全面增强自我更新力,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发育,有效提高林业资源总量。但结合当前阶段我国林业发展现状来看,其结构比较单一,缺乏自我更新力,未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在实际开展采伐工作时,由于其有着相同的树龄,因此在同一批次的采伐过程中,其往往有着较大采伐体量,这也对区域环境发展产生了一定制约。在目前的森林培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对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也进行了广泛应用,但由于还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包括资金、经验以及技术等,进而未能充分发挥此理论的效能。对此,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大重视程度,使各地短板有效消除,从而使森林资源的整体培育质量得到提升[2]。
二、目前我国森林培育现状
(一)森林资源匮乏
结合我国的森林培育工作现状展开分析,可以发现还存在明显的森林资源匮乏问题。我国有着辽阔的地域,不同的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以往主要精力都放在经济发展层面,这也导致一些生态资源存在浪费问题,在使用上往往过度,此外还有一些资源受到破坏,尤其是森林资源的滥砍滥伐现象。结合以往情况来看,由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不够完善,没有充分利用森林资源,进而导致森林资源数量也明显减少,降低了我国森林资源的覆盖率。所以,在森林经营期间,需要高度重视森林建设工作,并结合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有效开展培育工作,充分遵循自然生长规律,有效协调森林生态系统,在人为方面增大投入,使森林资源的利用水平得到提高,进一步提升经济和生态效益[3]。
(二)森林培育科技含量有待提升
目前,在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对森林培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在森林培育期间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其技术含量还有待提升。例如,从种苗层面展开分析,在以往推广人工造林时,以湿地松以及杉木为例,对许多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推广和应用,包括芽苗切根移植、容器育苗新技术,并要对采种基地进行有效创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种苗市场的快速发展,各地的苗圃在运行上还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因此无法有效保证苗圃的正常运行,一些育苗单位以及个人未能充分利用新的育苗技术,在基地建设上也不够完善。除此之外,仅有少数林场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一些林场还未有效开展科技实验,因此无法有效实现科技兴林目标。
(三)森林树种结构相对单一
目前,我国一些森林培育地区,由于主要对人工树进行培育,而且培育量较大,但树种相对比较单一,大约仅有一种或者两种树木,这也导致林分结构相对单一,一旦植物有病虫害问题发生后,容易造成病虫害的大范围爆发。对此,在未来的造林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对多种树木合理选择,有效实现混交造林,进一步保证造林工作的多层次和多结构,对病虫害问题有效预防,使森林活力得到增强[4]。
三、近自然森林经营培育的主要技术
(一)科学规划林分阶段
结合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展开分析,应将森林培育作为主要目标,做好林分阶段的规划工作,具体可以将林分合理划分为不同阶段,包括型干和疏伐,同时还需要做好收获工作。首先,在型干阶段,需要结合林木的实际生长特点,对侧枝的生长加以限制,以此来有效促进主干生长,确保主干通直。其次,在疏伐阶段,需要对径级的增长有效促进,充分经营目标树,以此来得到中小径级的木材。最后,在收获期,可以对目标树的木材有效获取,确保科学更新其经营方向。
(二)培育精品良种
通过近自然经营理论的正确指导,需要有效去除贬值资源,确保对精品良种充分培育,以此来改善林分质量,全面增强森林资源活力,使其焕发全新生机。在实际培育过程中,需要有效进行精细化规划,对目标树有效进行种植,并要实现均质经营,针对中幼龄林有效落实质量调查工作,结合具体的调查结果,合理调整林木密度,合理选择树种,有效优化林木结构,从而使森林经营现状得到明显改善,有效增强林地生产力,提升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保证森林培育工作质量[5]。
(三)合理界定树木生命周期
对于森林培育工作人员而言,其需要有效提升对树木生命周期的认知水平,以此来全面提升森林培育的综合效益。在实际开展森林经营工作时,需要合理确定树种的终伐期限,以华北落叶松为例,其终伐期一般为40a,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该类树种在70-80a仍然具有良好的长势,生长量也明显增加,而且没有出现过熟情况。对此,相关工作人员应重新界定树木的生命周期,防止部分青壮树出现夭折情况。通过相关调查可以发现,对于落叶松类的树木,其主伐年龄需要达到80a以上,而对于红松以及云杉等树木,则需要超过120a。结合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展开分析,需要按照时间单位科学界定森林生命周期,进一步保证森林培育的永久性,全面提升森林培育品质,从而有效实现生产经营目标[6]。
四、基于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的森林培育措施
(一)挑选适合的造林技术
在实际开展森林培育工作时,需要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工作,其可以使森林资源的实际覆盖率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于森林培育工作而言,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学习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并对造林技术进行合理选择,以此来有效实现自然林分。我国具有辽阔的地域,各地气候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所以在对人工林进行营造时,需要充分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包括土壤、气候以及降水等,并在分析相关数据后科学选择造林技术。在此期间,相关工作人员应优选乡土树种。目前,在森林培育过程中,造林技术具体包括混交林、异龄林以及复层林的营造,并有效培育人工林。为了更好地实现培育目标,工作人员应对实生树木的培育加大重视。具体来说,此类树木具有较强的抗性,因此对比萌生树木要具有更好的生长状况。在当前阶段的造林工作中,需要合理选择实生苗,具体包括油松苗以及落叶松苗等。除此之外,还应充分考虑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并在造林工作开展过程中,合理在目标树周围预留空地,从而为下种发芽创造良好条件。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森林有效恢复自然状态,还能够降低人工栽植成本[7]。
(二)优化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
在实际开展森林培育工作时,对于林业单位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其需要对自身的工作理念合理转变,并要有效创新工作模式,尤其要将传统工作理念带来的束缚得到打破。在此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在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指导下,对森林培育和经营模式进行合理优化。对于传统森林培育工作,其往往对经济和生态等效益的提升更为重视,一般在林分生长达到相关标准后,便会将其全部砍伐。在此基础上,采取人工方式对林木重新栽植,这也增加了经济投入,同时对地表也容易造成破坏问题。所以,在森林培育期间,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培育条件,尤其是地域情况和林分状况,对森林经营模式做出正确选择,有效促进森林的正向演替,以此来使森林培育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在实际运用近自然经营模式的过程中,应明确具体的注意事项。首先,工作人员应合理选择目标树,科学确定保留木,将珍贵树种有效保留下来。其次,应对林分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充分保证其结构稳定性,促进林分健康生长,在自然生长规律下,使林分能够有效实现正向演替。最后,在森林经营期间,应将人工干预行为有效控制,对天然的林分更新力量充分利用,从而有效提高森林培育质量。
(三)合理选择目标抚育树
对于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有效采取目标抚育树的方式。针对目标抚育树展开分析,需要对目标树进行合理选择,并要有效控制其数量,采取适合的人工培育方式,以此来促进目标树的正常生长,保证其顺利下种发芽,加快下层林木的整体生长速度,使林分能够有效完成正向演替。在实际抚育目标树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需要做好具体的分类工作,合理划分林木类型,具体包括目标树和辅助树,同时还包括干扰树以及其它树。其次,在对目标树进行选择时,需要确保其具有良好的立地条件,保证其遗传基因足够优良,而且对于森林生态系统,需要保证其演替过程能够天然更新,从而挑选出顶级树种,以此为目标树。再次,在目标树选择后,应有效进行标记,并将其加以保留,一直到采伐时期。最后,对于不同树种,其在间距以及株数等方面存在差异,以阔叶树为例,将其作为目标树时,其间距应达到树胸径25倍[8]。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为了有效促进林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充分研究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并将其在森林培育工作中有效应用,使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得到提升,使森林覆盖率得到扩大,保证我国林业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结合森林培育工作现状分析,由于工作存在一些影响因素,进而对森林培育工作质量也产生了相应影响,不仅对我国林业发展造成阻碍,而且也影响到环境保护工作质量。所以,在森林培育期间,需要充分运用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并将相关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使森林培育工作得到优化,保障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海燕. 简析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指导下的森林培育[J]. 农家致富顾问,2019,12(12):262-263.
[2] 陈爱桃,王艳军,王桂鑫. 近自然经营理论在森林景观恢复中的应用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2023,29(5):66-69.
[3] 龙晓飞.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在龙里林场国家储备林改培中的应用[J]. 绿色科技,2021,23(5):112-114.
[4] 唐嘉锴,陶胜,张攀.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在岐山国有林场示范基地中的应用[J]. 农业与技术,2021,41(12):64-67.
[5] 朱富海. 运用近自然经营理论搞好森林经营工作[J]. 科学与财富,2017,32(28):282-282.
[6] 陈海峰,陈少香,万曦,等. 基于近自然经营理论的森林抚育间伐措施[J]. 热带农业工程,2020,44(5):103-105.
[7] 夏政.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体系及在幼龄林抚育改造中的实践研究[J]. 花卉,2020,12(14):216-217.
[8] 辛丹. 森林培育措施对红松人工林径向生长性质的影响[J]. 中外交流,2020,27(13):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