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徐春梅 周丽臻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哈尔滨150000

摘要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安全是教育安全的组成部分,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国家安全观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指明方向,而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更需依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进而才能更好地筑牢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防线,更能保障学生安全、校园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在研究中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建构不完善、内容整合不充分、方式途径略单一、效果显著度不高。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能够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四个对策,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目标、合理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拓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推动校家社心理健康教育联动。


关键词

总体国家安全观;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正文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它是一个内容丰富、开放包容并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1]2022年众多学者又以“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安全理论与实践”作为主题进行了研讨,在研讨中多次提到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学校教育的更高要求。而对作为学校安全教育主要对象的大学生而言,面对着内外部的诸多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安全和发展的重大隐患。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个体安全问题,更是社会安全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鉴于此,如何更好地调整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来达到显著地安全教育效果至关重要。因此,在国家总体安全观的视域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方向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安全是教育安全的组成部分,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健康教育落实的过程中需要总体国家观的提纲挈领,为其教育的开展提供指导思想和法律依据,并为其指明发展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没有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规划和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会缺乏方向。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引领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养和思政素养和安全意识,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和正确的思政理念。

2.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安全对国家总体安全起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贯彻落实需要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安全是教育安全的重要组成,在教育中学生的个人安全观念、社会安全观念和国家安全观念直接影响着当前及今后时期的各个安全领域。而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总体性,落实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出个人层面的安全、社会层面的安全和国家层面的安全。所以学校在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既要对学生提供物质保障和实施制度监管外,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3.筑牢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防线,保障校园安全

当前有一些学生因适应问题、学业压力、情感挫折和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存在而缺乏心理安全感。也一些学生不能正面地直视自己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没能得到及时有效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最终使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恶化,甚至容易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一些不安全因素。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格倾向进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使其能够建立积极向上的、阳光乐观的心理状态,更好地融入未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 除此之外,学生的心理安全状态也能进一步确保校园安全的稳固。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现状描述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是指依据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学校安全教育政策需求拟定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目标,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通过恰当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其活动的结果所达到的真实有效和积极的程度。[2]如能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现状,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本研究通过利用问卷星的调查工具对2022级和2023级财务管理和电子商务专业的15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取了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安全的基本信息。所以本研究在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主要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方式和教育效果四个方面来进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现状描述。

1.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建构不完善

    高职院校应该贯彻和落实国家关于大学生的培养要求,承担起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创造者和接班人。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理论和实践结合时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理论上高度强调综合能力全面发展,落实上则单纯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安全层面,忽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在问卷调查中,“你认为你所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工作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中,87.14%的大学生选择了“不出安全事故,不被追责”,11.43%的大学生选择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1.43%的大学生选择了“必做工作,应付检查”。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规避风险,这种教育目的强调生命安全,预防事故的教育,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容易限制学生的综合发展。

2.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整合不充分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和学校、社会和国家安全的具体事件相结合。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整合度不高,还需要更丰富、均衡的内容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问卷调查中的问题“你认为学校在心理健康和安全方面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70%的大学生选择了“提供更多心理咨询服务”,57.14%的大学生选择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54.29%的大学生选择了提升安全设施和措施,40%的大学生选择了加强安全演练和培训,10%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更倾向于多样化和互动性较强的教育内容,如个体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及团体心理活动等等。

3. 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途径略单一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观念不是天生的,也不可能是自己生成的,而是需要后天外力的加持才能习得。所以高职院校采用丰富的、多样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3]在调查问卷中“你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58.57%的大学生选择了增加心理健康课程,57.14%的大学生选择了组织心理健康讲座,62.86%的大学生选择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60%的大学生选择了开展心理健康活动,12.86%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 由此可见,在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单一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基本需求了,而是更倾向于心理咨询、心理活动、讲座和课程等多样的途径和方式。

4.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显著度不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主要体现教育目标的达成度。本研究主要以学生参与活动和心理咨询、满意度为标准,判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显著度的程度。在调查问卷中“你是否愿意参加学校举办的心理健康活动和安全演练?”有90%的大学生选择了是,有10%的大学生选择了否。在问题“你是否有因为心理问题而去心理咨询?”中有24.29%的大学生选择了是,有75.71%的大学生选择了否。在问题“你对学校当前的心理健康和安全工作满意度如何?中”有82.86%的大学生选择了满意,有18.57%的大学生选择了一般。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工作的满意度还有待提高。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提升对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是落实国家关于学校安全教育政策的必然要求。从当前X学院的心理健康现实状况来看,学校需要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途径和方式和家校社联动等四个方面进一步地完善,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1.厘清国家安全教育目标基本取向,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目标

合理、清晰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构建,是高职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评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基本依据。目标的建构是否清晰也影响教育内容的选取、教育途径和方式的选择、教育效果的显著程度。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厘清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基本取向,明确具体目标。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基于课程目标确定模块教学目标。本课程使学生能够关注自我及他人的心理健康,树立起维护心理健康的安全意识,同时具备一定的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职业所需行为规范,民族和国家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来从容地面对生活、学习和未来的工作。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教育,让学生拥有更健康的心理品质、更远大的理想信念和更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推动“十大育人”体系建立,更好地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2.明确国家安全教育内容选择标准,合理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依据总体国家安全观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把大学生常遇到的心理问题作为模块内容,把要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作为学习任务,课程内容与大学生实际心理发展需求对接,课程内容更要对接行业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需求,形成“两转换、两对接”的课程建构模式。深入分析本校学生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情况及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将课程划分为8个模块,见图。

 

通过案例分析、教师指导、学生团队合作进行情境体验来完成学习任务,注重学生健康心态和品格的培养,秉持“线上与线下结合”、“理论指导与心理训练结合”、“咨询与自助结合”、“心理防护与心理发展结合”、“育心与育德结合”、“心理健康标准与工匠、劳模精神相结合”的“六结合”的理念,帮助学生实现心身合一、知行合一,达到“育智、育心、育德”的教学目标。培养国家、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心理素养高、安全意识强、心理品质好,阳光、积极的新时代青年。

3.依据国家安全教育方式丰富多样,拓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通过案例分析法、团队合作法、情境体验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练习法、体验分享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呈现课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当中。由于疫情的影响,在20232024学年的教学过程中,线上线下齐头并进。“OTL+CPEO”模式(见图)为线上课程讲授与线下心理活动课、心理辅导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用认知行为理论指导体验式教学并应用于课后实践活动。线上的公众号与线下的心晴社团相结合。公众号中也可以是一些二十大的典型人物如苏明娟、徐梦桃,以及一些英雄人物、劳模案例等,线下的心理社团“心晴社团”在5·25心理健康日举办活动,学生在心理健康得以提高的基础上思想政治觉悟也会有所提升。线上完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基本普及,线下心理辅导围绕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疏导,并建立心理档案,真正地做到线上教学和线下心理活动、心理辅导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最终成为线上课程的主体和线下课程的受益者。进而更好地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重难点。

此外,从教师的角度上考虑,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课程上要遵循总体国家安全观外,专业教师、公共课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做到安全知识的渗透,效果会更佳。

4.创新高职院校安全教育工作机制,推动校家社心理健康教育联动

家庭教育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终身发展和家庭的幸福状态,更关乎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如果有家庭和家长的助力,做到家校协同配合,教育效果会更加显著。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有68%的大学生在遇到了心理问题时会选择求助于家长的帮忙。[4]所以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大。作为家长应形成安全教育共识,强化自身教育职责,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种心理活动中,为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合作基础。 此外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不能忽视。在调查中显示,有50%的大学生会利用社会资源及舆论宣传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如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和文化风景区等资源,大学生还可以走进社区,开展各种活动。

 

参考文献:

[1] 董新良,李炫洁,刘琼.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新时代学校安全理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5):61-64.

[2]牟琛.本体安全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优化[J].教育现代化,2019(4):119-122.

[3]张琳,杨思.统筹推进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建设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7):78-79.

[4]方嘉澍,张胜群.高校安全管理目标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5):73-75.

 

 

基金项目:校本课题《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LLXB20240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