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中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中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
正文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生活化的理念融入课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并且更有效地完成课堂任务。为了更好地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方法。通过系统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初学知识对日常生活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并非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借助生活当中的一些实例为学生展开讲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全面塑造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当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来掌握生活当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提前准备好的量角器材,去寻找教室里面或者课外场景当中的三角形状的物体。寻找到了之后,让学生对这些三角物体进行内角测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发现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规律。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大多数的学生都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所在,并且利用自己所带的量角器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热情高涨,真正的掌握了关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相关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多数知识点和案例都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方式来模拟。当教师有意识地将这些难点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时,它们就会显得更有价值。这时,学生可以扮演主角,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设置生活化的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整个数学教学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通过优化作业教学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全面检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然而,由于传统小学课程中对课外作业的设置往往局限于教材或课后练习册,缺乏将实际应用融入到作业形式和目标中,学生很难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并且认为学习数学没有意义,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为了让中年级的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数学,我们在教授过程中会安排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课外作业。这些作业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能够正确认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显著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位》一课的内容后,老师为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并体会面积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进而设置些实践性的题目,让孩子们在放学以后,对自己家里的家具、电器和生活用品进行认真的检查,找出家中出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再根据这些东西的高与宽加以计算,求出它们的实际面积。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家中通常都会有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大小的东西,例如长方块的桌子,如果边长是0.8米,那么它的面积便是0.8×0.8=0.64(平方米》。再比如说长方形的电脑屏幕,长是30厘米,宽25厘米,那么它的面积便是30×25=750(平方厘米)。像这样日常生活中关于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的现象有不少,如果孩子们能好好观察与发现日常生活,就可以多感受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既符合数学作业生活化的创新,又达到了理想的教学目标,为之后数学课程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中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推进生活化教学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主意识不强。为了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应该以培养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探索并创造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加强对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性的理解。通过结合他们的实际经验、背景知识以及个人生活,来指导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并且帮助他们减轻学习难度。通过引导和鼓励,我们可以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并帮助他们在日常中更好地掌握。同时,教师需要拥有敏捷的反应能力,以便能够迅速回应学生的提问; 通过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大大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并鼓励他们更深入地探索数学知识,从而推动数学教学走向实践。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克、吨》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利用课堂所学,更深入地了解现实生活,并尝试解决一些与质量相关的实际问题。为了更有效地传授知识,教师应该提前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包括天平、弹簧秤、台秤以及其他必要的物品。把这些物品放置在讲台上,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的课堂导入以这些物品为起点,例如拿出一部分坚果,让学生上台进行质量确认,可以自由选择称重工具,此时台下的学生也可以进行探讨。不管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回答,老师都成功地将“千克、克、吨”这一课程的内容融入其中,从而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并且唤醒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二)提升数学思维,实施生活化教学
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从简单的问题着手,环环递升问题的理解难度,使得学生数学思维呈上升式的理解趋势,完成借助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任务,提升生活化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时,教师就可依据这样的内容,设计引导学生数学思维的问题:1,年、月、日作为我们重要的时间单位,你知道哪些特别的日子?2,一年有多少天?3,一个月有多少天?4,一天有多少个小时?5,你的生日是哪
个月份?几日?你出生于哪一年?6,每一年的2月份很特别,你观察到了么?特的特别之处是哪里?7,你会看日历么?教师在提出这些生活化的实际问题后,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变得更加灵活,并利用问题的解决,获取更多的生活常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这样一来,就可以将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展示出来,使学生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循环链条,深入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老师在设计课程时,需要既关注课程内容,又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将其与课程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三)加强生活化实践,提升数学能力
生活化实践模式的实施策略,实践体验能力提升的同时,使得数学能力同时得到提升,这对学生来说是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因此,教师数学教学时,应依据这样的生活化实践体验的需求,设计相适宜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数学能力由此提升。教师应当结合专业的数学教学视角,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带来的全新体验,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体验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中《观察物体(二)》教学,教师就可通过引导学生以实践体验形式,让学生完成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经过实践体验的观察,掌握从前面看、上面看、左面看、右面看,所看到的物体不同形状,并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观察角度的重要性。经过多角度观察后,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积木,让学生们实践摆放,以便利用积木摆出不同的形状。有的学生将一块长方形放在下面,两个正方形放在长方形的上面,并放在长方形的两端,通过观察摆放出来的"凹"形,得出观察结论。一些学生将积木摆成了凸形,而另一些学生则将积木摆成了T形。经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综合数学观察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并基于实践积累的观察经验,得出了观察结论,从而使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促进了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学生实践体验活动结束,教师应利用学生实践体验的效果,对学生实践表现进行点评,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导引学生数学体验自信心增强,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做好实践准备,助力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超群式的提升,呈现出生活化实践体验的卓越成效,完成有效的数学学习目标。
小学中年级学生正处于初中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均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数学教师应该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创造生活化的情境和游戏,来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为了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我们努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庄美清.小学中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运用探究[J].考试与评价,2021(01):48.
[2]薛瑞琴.浅谈核心素养的小学中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20(A5):85-86.
[3]丁巧珍.小学中年级数学开展生活化教学探讨[J].小学生(下旬刊),2020(1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