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双减"时代下地方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探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郑伟平

​豫章师范学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06

摘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双减”教育政策的出台,为适应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需要就专人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思考,而这也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以高校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在后“双减”时代下,文化意识、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俨然已成为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丰富英语师范专业人才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能力,增强教师专业情意,从而能够在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性的同时,为后“双减”政策的落实提供专业化、高素养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关键词

后“双减”时代;地方高校师范,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正文


前言

在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教育生涯当中,师范生需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通过以职前培训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并在终身学习的进程中,从非专业职业实现到准专业职业再到专业性职业的质变的跨越,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专业化人才。尤其是“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教育的主阵地转移到学校教育当中,而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水平,以此来为教育政策的落实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基于此,本文就双减时代下地方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思路进行探究,以此为参考。

一、“双减”时代下对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双减”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可以从作业设计、课后服务两方面着手,作业设计要求压缩作业总量、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要求教师在提供优质作业练习内容的同时势必要认真批改,做好批改反馈,加强面批讲解,做好学情分析和答疑辅导,以此来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的功能[1]。另外,在提供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则要求教师提供丰富内容,且提供的教育服务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尤其是作为英语教师,在完善课后服务时可以考虑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阅读能力和学习兴趣。对此,后“双减”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从这两方面着手,在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性的同时,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的负担,将教育的主阵地转移到学校教育,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实施。

二、“双减”时代下地方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双减”时代背景下,对于地方高校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受教育观念落后问题的影响,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的重点放在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读、写等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而对于师范生所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相关内容并未展开教学,又或是穿插相关教学内容等,并未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导致实际教学成果的开展差强人意。尤其是在后“双减”时代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更高,需要在师范生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而能够提升地方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属于现阶段英语师范生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英语教学模式单一

    纵观现阶段地方高校师范生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大多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方式完成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主性和积极性很难得到发展,而这种单一式的教学模式,大多由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参与课堂的同时,不利于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2]。对此,在后“双减”时代背景下,对于地方高校师范生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转变当前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英语教学课堂的主体,从而能够个好地激发师范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热情,对于提高后“双减”时代下地方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三、双减时代下地方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一)更新教学观念,指导教育实践

    “双减”时代背景下,对于地方高校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思想理论指导,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效果[3]。对此,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将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强化英语专业人才的语言综合能力、专业素养上来,从而能够更好地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课堂,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还可以就当前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从而形成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和“学”,能够更好地以目标驱动教学课堂的开展,通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全新的教育理论思想,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好地为师范学生打造全新的受教育环境,对于提高示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优化课程内容,加强校本研究

    地方高校示范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学实施课堂大多围绕教材知识展开讲解,教材知识则多是以英语知识的讲解为主,对于英语师范生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相关知识涉及甚少,这就导致师范生的培养,很难同后“双减”时代下对教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发展要求相契合,不利于推进对“双减”政策的落实[4]。对此,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对于英语课程的设计,需要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研究,能够为师范生提供专业成长的沃土。而对于校本课程的研究,则需要立足于我国教育政策文件的基础上进行,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学生发展具体学情以及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对校本教材进行优化设计,能够以校本课程的创新研究,为英语师范生专业化发展开展专业化课堂。与此同时,在进行校本课程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编成教研方案—根据方案实施—反思总结的方式,在进行教学研究的同时相互交流、分享经验,以校为本,围绕专题开展多次多人反复研究,从而能够在进行教学研究的同时,通过教师间的互助互学互进,将小学学校成为一个真正的教科研的实体,既能够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又能够为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提供全新的教育素材,对于促进师范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教育意义,属于双减时代下地方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之一[5]

(三)丰富课程形式,设计公开课程

地方高校英语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的进程中,可以以设计观摩公开课程的方式优化课程形式,将枯燥的教材知识同实践课程相结合,不断提升英语师范生的专业水准,参与各种类型的公开观摩课、比赛课以及评优课等,在互相听课的过程中相互借鉴,汲取他人的优秀经验教训设计,从而能够在相互辩论的同时互相启迪、查缺补漏,使英语师范生在这一过程中多多少少获得收获,缩短师范生的成长周期,能够在公开课的不断磨砺中朝着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前进,是当前“双减”时代下,地方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有利于加快英语师范生专业化发展的步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公开课的设计,需要英语师范生具备完成各种正常活动所需要的一般能力,以及具备从事英语教学活动必需的特殊能力[6]。从思想素质来看,师范生本身应具备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另外从知识素质来看,需要深扎教材知识,以丰富的英语知识体系传授知识;从教学能力的角度来看,英语师范生在公开课程的表现,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教学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力以及处理教材的能力等,尤其是在后“双减”时代还应当具备组织第二课堂的能力,从而能够以公开课程的设计为载体,培养地方高校师范英语专业人才“双减”教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提供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四)加强校企结合,增加实训环节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旨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通过以校企协同育人,形成以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产业与教育深度合作在校企深度结合的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培育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量。而通过以后“双减”时代教育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教育实施的向导,以实训课堂的开展,增加教育的针对性,从而能够更好地以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与产业发展实现共赢[7]。像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地方高校同学校教育结构展开合作,组织英语专业学生参与实训活动,旁听专业英语教师组织开展的教学课堂,从而能够在观摩课堂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并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性格特征,能够针对常见的教学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教育举措。像在进行英语课堂旁听的过程中,需要完成师范生实习手册、听课记录等,包括教学情境创设、英语发音、小组活动设计、教师教学仪态以及学生的课堂反应等,做好听课记录的同时,总结归纳优秀教师授课的亮点和不足,吸收教学亮点的同时,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从而要求英语师范生在参与实训期间,整理出一份实训报告,能够更好地以校企协同育人的形式,为英语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环境,提升地方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五)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

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对于地方高校师范生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对此,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便可以以远程教育培训课堂的开展,加强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灵活应用的力度,以远程在线培训的方式,确保英语师范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增加教育实践活动的灵活性[8]。而这一远程培训的方式,能够更多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确保在线培训工作的开展,能够满足师范生的有效学习需求,更好地为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提供有效资源,使得英语专业师范生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后“双减时代背景下,教师通过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渠道,能够在丰富教育资源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此外,在参与教育信息化课堂的进程中,学生还可以掌握更多信息技术应用操作方式,能够通过制作PPT、设计电子课件、信息检索等方式,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英语师范专业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水平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师范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地方高校师范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教育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 “双减”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范生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更新教学观念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丰富课程形式来设计公开课程、加强校企结合来增加实训操作,以及以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开展远程教学,能够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育形式等角度着手,对传统单一化的教学课堂进行优化设计,转变一直以来的以英语基础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加强对英语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视力度,从而能够在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更好地培养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专业型人才,以此来助力“双减”政策进一步落地实施。

参考文献:

[1] 陈慧,李宝斌.后"双减"时代下地方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4):5.

[2] 吴少静.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跨学科课程群建设改革实践研究——以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 8(23):10-14.

[3] 谭淇方.培养高校美术师范生专业素养实施路径探究--以赣南高校为例[J].河北画报, 2022(10):204-206.

[4] 王磊.以综合育人能力为导向的英语师范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研究--以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综合英语课程为例[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40(3):35-38.

[5] 侯慧娟.师范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课堂实施路径探析[J].海外英语, 2022(1):155-157.

[6] 冯锵.新文科背景下英语师范生核心素养的重构及其路径探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 6(17):51-53.

[7] 贾美琪,苏玉洁.英语全球本土化视角下英语师范生核心素养提高的研究--以温州大学双语创新实践队为例[J].教育技术与创新, 2022(2):56-62.

[8] 雷安桃.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地区数学师范生成长路径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J].语文课内外, 2022(26):0215-021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