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培养幼儿叙事能力的实践探究
摘要
关键词
看图讲述、幼儿、叙事能力
正文
一、看图讲述活动对幼儿叙事能力发展的意义
(一)叙事能力与儿童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大班幼儿“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讲述时能使用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叙事,又称说故事,是一种脱离语境进行有组织表达的语言能力。幼儿的叙事能力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从简单的句子到复杂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其语言、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在第四章中提出:“叙事不仅是儿童了解和表达世界的本方式;还是儿童语言综合能力水平的反映,并且与日后读写能力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二)看图讲述与叙事能力
学前阶段儿童脱离语境进行讲述的能力正在逐步发展,在讲述时往往需要凭借物进行回想、想象和构思。看图讲述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依托于认知心理学及建构主义等,认知心理学认为,视觉图像能够促进幼儿的记忆和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研究者们开始较多地将图画书作为幼儿叙事的载体,对儿童看图讲述的能力进行研究。发现图画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减轻儿童在叙事过程中的记忆负担,儿童只需要将自己看到的静止的图画转化为有顺序的口头语言表述出来,在此过程中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儿童的叙事能力显示出来。
由此可见,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叙事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得思维与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培养幼儿叙事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图片选择缺乏适宜性
看图讲述主要以图片为支架帮助幼儿获取信息、建构理解并表达。因此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图片的选择至关重要。图片选择不适宜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图片选择不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或是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导致幼儿无法理解并表达内容。二是图片选择缺少关联性,可能只是简单地堆砌、迭加,幼儿不能将图片间的内容联系起来,更无法对图片进行深度思考。三是图片在数量上呈现过多,使得幼儿难以集中在某一幅或几幅图片上,难以形成对图片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影响幼儿叙事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二)问题设置缺乏启发性
幼儿在看图理解图片的过程中,往往会对图片想要表达的一些关键信息缺乏关注,从而影响幼儿表达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教师有效的提问是引导幼儿理解图片、表达观点的重要手段。但许多提问往往缺乏针对性、启发性,导致幼儿回答时可以不假思索或茫然失措,不利于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组织形式缺乏丰富性
看图讲述讲述活动的组织大多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开展并遵循固定的流程,如“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请幼儿观察—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总结”。这种形式和流程限制了活动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使得活动变得单调乏味。同时,活动中往往教师占主导地位,幼儿被动参与,缺少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等的多方互动,这大大也影响了幼儿参与讲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评价反馈缺乏有效性
在评价幼儿的看图讲述活动时,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讲述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而忽略了幼儿在思维想象、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个性化评价,教师评价时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幼儿,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点。这种评价方式难以激发幼儿的叙事表达积极性和自信心,也不利于幼儿个性化的发展。二是评价方式单一,教师通常只采用口头评价的方式,缺乏多样性。这种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幼儿在看图讲述活动中的真实表现,也可能让幼儿感到单调乏味。三是忽略过程性评价,教师往往只关注幼儿讲述的结果,而忽略了幼儿在讲述过程中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发现幼儿在思考、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及时给予幼儿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四是缺乏有效反馈,教师在评价后往往没有给予幼儿及时、具体的反馈,使幼儿无法了解自己在看图讲述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也无法明确自己下一步的学习方向。
三、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培养幼儿叙事能力的策略
(一)选择适宜的讲述图片
1.选择适宜的图画是看图讲述成功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且符合幼儿兴趣的图画。图画应具有明确的情节发展线索,以便幼儿能够根据图画展开讲述。
2.图片内容应具有教育性、生活性和适宜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教育性与生活性:图片内容应具有教育意义,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共鸣;适宜性:图片难度应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进行选择。例如,小班幼儿适合使用单幅图,中班幼儿能够讲述1-4幅图,而大班幼儿则可以尝试使用多幅图进行连续叙事。
(二)设置有效的提问
1.提问的多样性
描述性提问,主要是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外在的内容,描述画面的人物、景物、动态等。如“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小动物?”等,可以帮助幼儿观察和理解画面人物、事件等基本信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判断性和分析性提问,主要是引导幼儿对图片的细节观察和讲述,将图片中不同要素加以联系,并进行分析、推理,如“有什么不一样”、“你怎么知道的”等,提升幼儿对图片内容的思考、推理及表达能力;想象性提问,引导幼儿说出图片的“画外音”,如“为什么会这样?”、“后来可能发生什么?”等。这类问题可以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并进行创意表达,让幼儿的叙事讲述更加生动、有趣。
2.提问的技巧性
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的提问首先问题要具体,避免提出过于笼统或模糊的问题,确保幼儿能够理解并回答。其次问题要有启发性,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次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能够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差异,设置不同难度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最后是问题要有互动性,鼓励幼儿积极回答问题,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幼儿在看图讲述活动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也能够拓展幼儿的叙事讲述内容,提升幼儿的叙事能力!
(三)开展多形式的讲述
1.丰富讲述对象
(1)排图讲述
在看图讲述中,可以为儿童提供若干张无序号的图片进行排图讲述,要求幼儿依据自己对图片的理解与想象,排列图片,构成故事情节,然后按照图片排序完整连贯地进行叙事讲述。排图讲述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力。
(2)拼图讲述
即向幼儿提供各种构图材料(如拼图块、贴纸等),让幼儿自行组合成图片,然后基于自己创作的图片进行看图讲述。拼图讲述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叙事表达能力。
(3)操作讲述
教师将图片中的角色以立体的形式进行呈现,幼儿可以一边讲述内容一边进行操作,让原本单一的讲述内容变得更加立体、可操作,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讲述兴趣和欲望,还让幼儿的讲述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4)绘图讲述
教师可以将看图讲述活动与幼儿的美工活动结合起来,幼儿在完成绘画或手工等作品后,引导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绘图讲述能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创造和表达乐趣。此外,幼儿游戏后的绘画表征也是幼儿看图讲述的重要素材,幼儿将游戏过程用绘画表征的方式记录下来并进行讲述,以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
2.拓展讲述形式
(1)小组讨论
在看图讲述的形式上,教师除了开展集体看图讲述活动,也可以开展小组讨论讲述,即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张图片展开讨论,然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全班分享。小组讨论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能让他们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产生更多的思维火花,从而促进叙事能力的提升。
(2)角色扮演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根据图画中的情节和角色进行进行角色扮演讲述。通过角色扮演,幼儿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体会讲述的乐趣 ,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亲子共读
教师可以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观察图片,共同讲述图片内容。在增加亲子感情的同时,也让幼儿有更多的讲述机会,同时还能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叙事水平,有利于家园携手共同提升幼儿的叙事能力。
(4)展示活动
看图讲述展示活动,旨在为幼儿的看图讲述提供一个展示讲述能力平台。幼儿根据图画内容独立构思并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并采用适当讲述技巧吸引听众的注意,如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形象的动作、夸张的表情等,让幼儿在大胆表达的过程中提升叙事的生动性。
(四)采用合理的评价反馈
1. 评价内容要全面
(1)理解内容的评价
评估幼儿对图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准确捕捉了图片中的关键信息。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合理组合讲述材料,理解图片中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关系。
(2)讲述能力的评价
评价幼儿的讲述是否切合主题,内容是否具体连贯,用词是否恰当。注意幼儿在讲述过程中是否完整展现了故事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思维想象与创新能力的评价
评估幼儿是否能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性描述,是否能够表达故事之外的内容或心理所想。鼓励幼儿展现创新思维,对图片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表达。
(4)参与度和互动性的评价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是否积极投入看图讲述过程。评估幼儿与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情况,是否能够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
(5)情感态度的评价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是否表现出对看图讲述活动的兴趣和热情。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要结合以上各方面评价,对幼儿在看图讲述活动中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幼儿叙事能力的发展。
2.评价形式要多样
(1)个性化评价,《指南》指出: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因此在看图讲述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水平,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不能以统一标准来进行衡量,确保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有效促进每位幼儿的叙事能力的发展。
(2)多元化评价工具,看图讲述活动,除了采用口头评价,如教师口头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外,还可以采用观察记录、作品分析等多种评价工具,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的表现,也为指导幼儿叙事讲述提供有效依据。
(3)重视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变化,及时给予幼儿及时具体的反馈,肯定幼儿讲述中优点和努力,激发其讲述的自信和表达欲望。同时,教师应注意纠正幼儿在讲述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和逻辑问题等,让幼儿了解自己在看图讲述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其逐步提高叙事能力。
四、结论
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展看图讲述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叙事能力发展。在看图讲述活动中,选择适宜的图片、设置有效的提问 、组织丰富的讲述形式以及采用合理的评价反馈等都是提升幼儿叙事能力的有效策略。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不断优化和调整幼儿的看图讲述活动,并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进行表达和创新,帮助幼儿在愉快的看图讲述活动中不断提高叙事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10-9.
[2] 郑雪.中班幼儿看图叙事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D] -《吉林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20-05-01
[3]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
[4]周游.3-6岁幼儿叙事能力发展现状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04-18
[5]倪陶,周霞.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本期存在的问题[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21-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