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特性的对外阐释与国际传播策略探讨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邢驰鸿

临沂大学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其对外阐释的关键元素,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和对世界的贡献。本文通过对这五大突出特性进行深入系统的解读和重返基源式的梳理、国际传播策略的设计和实践探索,以及评估与反馈机制的确立,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中华文明特性对外阐释与国际传播策略体系,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国际传播工作中,通过实践检验和完善研究成果,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提升其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互鉴。


关键词

中华文明特性;对外阐释;国际传播策略

正文


 

引言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其对外阐释的关键元素,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可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共融。不但可加强国民对文化根脉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能激发跨文化对话,增进海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促进文明互鉴。其次,可支持外交政策,提升国际影响力全面准确的对外阐释有助于支持国家的外交政策,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框架提供支撑,树立国家形象,提升影响力;最后,可回应误解与偏见,积极应对挑战。系统研究和有效传播能提供准确信息,纠正误导,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保持文化多样性、独特性,对抗文化霸权和文化同质化现象。

、研究概述

近几年,针对中华文明特性与国际传播等方面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学术研究和实践成果初见成效。学界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沿革、哲学思想、艺术成就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对外阐释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谢清果 2020)。打造了一批中国文化品牌,培养了一批跨文化交流人才;政府和民间机构也开展了一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孔子学院更是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汪家琪 2024;刘庆柱 2023);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交流项目;出版多语种书籍、学术论文,将研究成果推向国际学术界;还利用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吸引国际游客,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戚德祥 2023)。

然而,相关研究及实践仍存在不足,如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足、国际化视角有限、跨文化沟通能力不足、传播手段单一、资源配置地区不均、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尤其是国内对于中华文明特性的理解和阐释存在着差异,这会直接影响到对外阐释的统一性和有效性(张永伟 2023;李红岩 2022;林国标 2024)。总之,中华文明特性虽在国际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尊重,但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相关研究和实践仍需不断深入、更新和完善,特别要加强对中华文明特性国际传播方面的研究,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成功介绍给全世界,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和文化传播的新趋势。

二、研究内容

本文基于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研究框架的三大部分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特性的阐释设计(传播者和传播内容Who+What)、对外传播(传播途径和受众In Which Channel+To Whom)以及评估与反馈过程(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

(一)文明连续性的对外阐释与国际传播策略

1.文明连续性的对外阐释主要研究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丰富文化的一脉相承与连绵不断,包括语言文字、法律制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连续性和发展性  

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分析中国历史的演变,强调不同朝代之间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探讨中国文化元素如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和传承,以及这些元素如何体现中华文明的持续性和生命力。

语言文字的连续性:分析汉字的形成、发展以及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汉字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文化多样性的作用。

法律制度的连续性:研究法律制度、政治组织的前世今生,以及等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某些法律元素延续至当今社会的因素及历史渊源。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连续性:分析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多样性及复杂性,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重点研究其如何体现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与连绵不断。

2.文明连续性的国际传播策略

加强海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各种方式与海外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如在海外设立文化教育机构,如孔子学院等中文学校,推广中文及文化,还可以在海外大学设立中国文化研究课题,并鼓励海外学生来华学习中国文化,等等。

举办海外论坛及研讨会定期举办海外论坛及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参加,在国际会议上设置专题讨论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及全球影响,探讨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保护文化遗产:采取措施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力度,并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扩大民族文化的实际影响力。

加大数字化传播:利用社交媒体和在线视频平台,发布关于中国文化连续性的内容;开发互动式的中国文化教育应用程序和游戏,增加吸引力和参与度。 

(二)文明创新性的对外阐释与国际传播策略

1.文明创新性的对外阐释 探索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当代中国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发展。

古代科技文化艺术创新:分析中国古代在农业、数学、文学、天文、医学、建筑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如四大发明发展历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探讨中国古代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以及这些艺术形式如何影响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古代制度与治理创新: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渊源、特点及创新之处,以及它们是如何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哲学思想创新:分析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精髓及创新思想,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影响。

现代转型创新:探讨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创新发展

2.文明创新性的国际传播策略

强化创新成果展示:积极展示中华文明在科技、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如通过国际展览会、文化节等活动,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创新成就。

积极参加国际会议论坛:充分利用国际性会议和论坛,如G20、APEC等,大力宣传中国的文化、科技创新以及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的理念。

加强海外华人的传播作用:充分利用海外华人华侨的资源及影响力积极组织各类海外联谊活动,积极传播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

鼓励中外文化融合发展:定期组织中外艺术创作和文化交流活动跨界融合与穿心发展,如中西合璧的文学作品、音乐舞蹈作品以及美术作品等。

(三)文明统一性的对外阐释与国际传播策略

1.文明统一性的对外阐释 研究中华文明实现民族统一和文化统一的原因及渊源,以及在多元化的统一中如何保持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以提高对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理解与包容。

历史根源统一性:分析中国历史各个朝代为实现国家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所采取的有效措施,研究中华文明统一性的规律所在,以及如何把握历史趋势,最终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经济文化的统一性:研究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及文化如何在大一统背景下下实现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以及这种融合对国家统一的积极作用;分析探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如何采取政治、经济措施促进不同区域间的融合发展。

哲学思想统一分析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大一统”思想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他众多哲学流派对国家统一的不同观点及积极影响

2.文明统一性的国际传播策略

发展公共外交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处理民族和文化多样性的经验,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共通性和多样性,发展公共外交维护国家统一。

加大数字化传播:利用数字媒体和技术,如社交媒体、在线课程等,传播关于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知识。

推进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组织合作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交流等项目,展现中国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努力。

(四)文明包容性的对外阐释与国际传播策略

1.文明包容性的对外阐释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体现在其开放性和兼收并蓄的特点上,这种包容性不仅贯穿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影响着中华民族与世界的互动。

历史取向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这种气度决定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得不同民族和文化能够在中华大地上共同繁荣。

宗教和谐的包容性:分析儒教道教、法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中国和谐共生、多元并存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包容,共同构成一道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风景线

文化品格的包容性:中华文明求同存异、和平共生,这种包容性的文化品格使得各民族和谐相处、友爱包容;这种文化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认同接纳及兼容并蓄

文化交流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使得其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始终保持开放接纳的态度,并能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交融互鉴,创新发展。

2.文明包容性的国际传播策略

注重文化形态的传播: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如国际会议、国际合作项目、国际文化交流以及媒体出版等,向世界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整体性、包容性及共赢性。

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为文化传播注入了强劲动力,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等社交媒体等,有效、高速、时尚地传播中华文明,让更多受众了解并喜爱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尊重多元文化:在国际传播中,不仅要强调中华文化的特色,还要尊重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融互鉴

(五)文明和平性的对外阐释与国际传播策略

1.文明和平性的对外阐释 阐释中华文明传统的和平理念,如“和为贵”、“天下一家”等,并探讨其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体现。

和平理念的历史渊源:探讨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中的和平思想,如儒家的“仁爱”、“中庸”和“和而不同”、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大道至简”、佛教的“慈悲为怀”等思想是如何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国家治理和对外交往。

和平性的历史实践:分析中国历史上为促进和平发展、民族统而采取的重大和平措施及发生的重大事件研究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和平而采取的措施。

和平性的现代实践: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维护国家统一和世界和平而采取的各项措施,研究如何通过和平对话与沟通,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和平发展。

和平文化与和平教育:研究中国文化史上和平因素如何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探讨教育体系中如何融入融入和平理念,实现和平教育,并通过海外文化交流传递中国的和平文化

2.文明和平性的国际传播策略

强化和平理念:通过国际论坛、峰会等平台强调中华文明的和平理念,与世界分享中国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看法。

支持和平倡议:在国际舞台上发起或支持和平倡议和行动,如反核运动、环境保护、减少贫困等,展示中国的实际行动。

推广和平教育:在海外文化教育机构如孔子学院等设立和平主题研究项目,推广和平教育,鼓励海外学生了解中国的和平理念与和平文化。

展示历史和平案例: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场合与机会,展示中国的和平理念、历史上的和平故事和人物,促进海外不同文化的人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的和平传统。

三、研究结论

总之,本文结合政治学、文化学、语言学传播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与理论,构建全面研究框架,系统分析中华文明特性和国际传播的复杂性,多学科解读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促进对中华文明特性的对外阐释与国际传播的理解;本文采用跨文化视角,在跨文化领域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探索,努力使研究能更全面地诠释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案例。最后,强调深掘中华文明特性的核心价值与丰富内涵,并将其转化为有吸引力的故事内容,对故事内容进行国际化改编,以创新方式呈现故事内容,增强互动性和参与度,扩大传播面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谢清果.华夏自我传播的理论建构[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

[2]汪家琪.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哲学基础和内在逻辑[J].周易研究,2024(1):100-107.

[3]刘庆柱.世界文明史视域下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J].中州学刊,2023(12):14-129.

[4]戚德祥.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指引下的出版强国建设研究[J].中国编辑,2023(11):10-16.

[5]张永伟.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的关联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33:31-37.

[6]李红岩.文明比较与中华思想的逻辑特性[J].文化软实力,20221:5-18.

[7]林国标.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体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1):13-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齐鲁文化对外话语体系译介传播与齐鲁形象建构研究(22CKFJ05)暨“2022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打造山东对外开放新高地研究专项”成果之一。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