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若干问题分析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武三香

白银市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甘肃白银730900

摘要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大物博,地理环境多样。从我国农村整体情况来看,南北方山区农田在我国整体农田当中占比较大,在现有基础上对山区农田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引进推广及适宜的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使用更是刻不容缓。我国十四五规划,已经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列为一项重点举措和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分析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期间存在的各项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再提出对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

十四五;丘陵;山区;农田;改造

正文


在我国,山地丘陵和高原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丘陵山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4.62%。在甘肃,全省的耕地总面积是7814.21万亩,其中山地和丘陵占总土地面积的78.2%。虽然丘陵山区占比相对较大,但是其农业机械化程度却并不高。如2022年,全国丘陵山区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却只有50%左右,比平均水平低了20%,甘肃省丘陵山区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61.2%,比全国略高一些。为了提高丘陵山区农田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强丘陵山区农田机械化改造的重要举措,为丘陵山区农业发展带来了一缕春风。然而实践中却发现,推进丘陵山区农田机械化改造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机械化改造的进程,也制约了农田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一、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的意义

(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丘陵山区地形较为复杂、地块零散,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受到很大的限制及影响。通过宜机化改造,可以让农田更加适合农业机械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在改造之后,农田的道路将会更加顺畅,地块的规划与水系也将会更加完整,进而有助于大型农机进入到田间开展作业,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水平。

(二)促进农业科技应用

农田宜机化改造是指通过改变农田的土壤性质、地形地貌等因素,使其更适合农业机械化的操作和应用。这种改造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改造后的农田中,可以更方便地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如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等。精准农业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的现代农业模式。在精准农业运转期间,可以收集和分析农田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方面的数据,实现对农田的精细化管理。另外,精准农业可以精确控制农田的水分、养分、农药等的使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增加农民收入

农田宜机化改造是指通过改变农田的土壤性质、地形地貌等因素,从而让农田更加适合农业机械化的操作与应用。这种改造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机械化作业的方式,农民将会有效节约大量的劳动力,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的产业当中,从而有效的增加额外收入。除此之外,宜机化改造也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让农民可以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同时,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设备,农民还可以发展特色种植业与养殖业,进一步拓宽收入来源。特色种植业的开展,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而养殖业的开展,则是可以为农民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

(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丘陵山区生态环境脆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以及冲击。通过农田宜机化改造,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进而降低对土地、水资源、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同时,改造之后的农田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能力,有助于避免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维护好生态平衡性。此外,农田宜机化改造还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模式,如轮作和间作,这些种植模式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因此,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应成为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策略之一,未来我国生态保护部门以及农业部门应针对这一工作进行持续改进与优化,协同开展工作,提升工作质量。

二、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若干问题

(一)地形地貌复杂导致机械化作业困难

在丘陵山区,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存在山多坡陡、地块细碎凌乱,高低不平,坡多台多埂多,形状不规则,机耕道狭窄、弯道多、不平整等诸多特点,这给农田机械化改造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难度。传统的农业机械很多时候无法适应丘陵山区的地形,例如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在坡地和狭窄地段难以操作,即便是想要进行机械化作业,特殊的地形地貌也无法完成设备的运转。另外,地形的不规则极易使农业机械受损,导致在作业过程中经常出现机械故障、轮胎爆裂等问题,这也增加了维修的成本以及工作的风险[1]

(二)水土流失问题加剧

丘陵山区地势较为陡峭,土地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情况,在农田机械化改造的过程中很容易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传统的机械化耕作方式通过机械代替人力来完成耕作,但是对土壤结构的破坏依旧存在,这极大的加速了水土流失过程,尤其是我国的甘肃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水土流失大省,陡峭的地形导致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另外,许多丘陵山区农田缺乏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农田机械化改造期间缺乏对水土流失的有效防范与治理工作,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的出现[2]

(三)适宜机具的研发面临挑战。丘陵山区种植作物品种较多,多采用传统

的套作、间作等种植模式,农业产业规模小且分散,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呈多样化现象。比如甘肃省丘陵山区大多以种植小麦、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为主,从耕整地到播种,再到田间管理、作物机械化收获、烘干晾晒等环节,常用的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相关的配套农具很难适宜丘陵山区作业需求,小型多样、操作灵活、适宜丘陵山区作业条件的农业机械亟待研发,但是一些机具研发企业因研发攻克难度繁琐,售后服务成本高,市场规模批量少,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目前来看,当前开发的一些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的特色机具也由于技术不够成熟,或是标准滞后,难以通过试验鉴定进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丘陵山区适宜农业机械研发难推广难,使得农田作业机械的成本得不到有效较低,进而影响了农民对新型农业机械的购买力和使用率。

(四)农民对农机新技术接受程度不高

在丘陵山区,由于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农民对农业机械方面的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这也成为农田机械化改造期间的一项主要影响。由于文化程度不同,一些农民对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认知程度相对有限,不了解机械化作业的优势,缺乏使用机械化设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另外,农田机械化改造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中主要包括购买设备、维护、培训等费用,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户来说很多时候难以承担这些成本。

(五)社会扶持力度严重不足

从资金来源看,现如今我国对于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支持主要来自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这一资金对农民新购农具给予了一定金额的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激发了农民的购买热情。但是对于占比较大的丘陵山区这一特殊的地形来说,由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项目以及资金较为有限,其农业机械化进程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和影响。除了资金之外,丘陵山区还面临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丘陵山区很难吸引并且留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一问题的出现导致农业机械化的技术指导以及维修服务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与及时的跟进。同时,维修网点等服务设施也严重不足,一旦农机出现故障,农民很多时候难以找到及时的维修服务,这一问题的出现进一步影响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

三、丘陵山区农田机械化改造优化策略

(一)地形适应性机械化设备的引入

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地势不平,传统的农田机械化设备在这一地区使用起来效率较低,并且很容易遭受到限制以及影响。因此,引入地形适应性机械化设备属于优化农田机械化改造的一项关键策略,这也是满足不同地区使用要求的一项基本条件。这一类机械设备可以根据地形变化灵活调整,提高机械设备的适应性以及效率。例如,可以使用具有可调节轮距和地面贴合度的拖拉机,从而适应不同的坡度以及土壤类型农田作业要求。现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优化,配备智能导航系统的农业机器人也可以根据地形完成自主行进路线规划,从而达成农业精准作业[3]

(二)农田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

丘陵山区土地脆弱,易发生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在农田机械化改造中,应将农田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重要位置,采取相应策略加以保障。首先,应该积极推广轮作和间作种植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增加作物种类,降低单一作物种植带来的土地侵蚀风险,有效地减缓了水土流失的速度。同时,不同作物之间的轮作和间作还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其次,需要采用适合丘陵山区地形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例如,通过少耕、免耕、地表覆盖等综合配套技术使用,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田生态效益。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地的扰动,还可以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抗旱能力,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农业科技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应用

随着农业科技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在丘陵山区农田机械化改造当中的应用也越发关键。例如,将北斗导航系统与农业机械设备有机结合,可以让农机实现自动化作业;自动驾驶以及精确播种技术及设备研发及投入使用,可以有效减少由于人为因素操作而导致的不均匀播种以及耕作。通过精准的导航,农机也能够高效率穿越复杂地形,减少作业消耗的时间,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使用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农机装备的智能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控播种深度、施肥量、作物生长情况,技术人员根据这些数据再制定出管理策略。通过安装在农机上的传感器与无人机设备,收集到的数据能够用于作物生长模型的奖励,实现精准播种、施肥、灌溉。这一系列现代科技技术的使用更加适合和满足地形复杂的丘陵山区农业发展需要。

(四)做好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农业技术宣传

首先,需要积极精确定位目标受众,核心在于了解丘陵山区农户的需求和特点,区分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种植类型的农户需求,为宣传策略提供依据。同时,还需要与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员、种植大户、农机合作社“土专家”们进行适时沟通交流,通过这些人向当地农户传播更多更先进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信息。另外,还需要结合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技术,例如农村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有效扩大宣传覆盖面。在农村集贸市场、农机展览会、种植培训活动当中,还需要设置展览位置,直接向农户展示技术以及装备。除此之外,制作出一些简单易懂的农业技术手册、操作视频、图解,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解释技术要点,并且开发出互动性较强的宣传教育材料,例如二维码扫描获取种植技术、在线互动问答等方式。另外,还需要在田间地头举办现场演示会,让更多的农户可以亲眼看到农业技术实际使用效果,提升农户的接受度。除此之外,组织定期的农业技术培训,邀请更多的专家前往现场进行讲解,做好操作演示,提供合理的实践操作机会。

(五)营造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通过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等形式,加大对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取得明显成效的典型事例宣传,提高群众的关注度和对相关政策的知晓率;当地政府还需要倾斜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和农机化科技项目资金,整合社会闲散资金,争取银行及农机企业提供更多优惠措施,支持农民购买先进适宜的农业机械,推动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进程;进一步强化农机服务,组织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农机化技术培训,指导农机手规范操作农业机械,引导有能力的农机合作组织开展订单作业,有偿为农户开展农机作业及机具维修等服务,科学规划种植模式,推广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农业机械,营造一个人人关注、共同支持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达到提高农田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对于丘陵山区农田来说,想要进行宜机化改造,核心要求在于必须要综合考虑到地形特点、生态环境、科技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使用合理的措施来进行积极分析,引入符合当地地形变化的机械化设备,并且在种植期间关注农田水土保持以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在这一基础上,还可以将农业科技与信息化技术结合在一起,达成对农田机械化改造的高效率、可持续改进,这对促进丘陵山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也将会起到重要效果,这对我国农业未来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作用和关键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金泉.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整屯推进的思考[J].广西农业机械化,2023,(06):28-29.

[2]李丽萍.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探析[J].当代农机,2023,(12):45-47.

[3]彭柳林,池泽新,余永琦.“十四五”时期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路径与对策——以江西为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3,44(11):210-215+25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