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与优化策略研究—以护理专业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护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优化策略
正文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行业的不断进步,护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面临诸多困境,如教育资源匮乏、实践环境不足、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等。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也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然而,整体发展现状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足。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仍然匮乏,教师队伍和实践基地不足以支撑教育的需求。这导致了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简单的实践活动上,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深度的实践环节。这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和提升。另外,创新创业教育与行业需求脱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但是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之相比存在较大的脱节现象,无法及时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造成了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局面。
(二)护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护理专业作为一项专业性强、技能要求高的职业,其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特殊性。
首先,护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护理学科涉及到内外妇儿、疾病诊断、医疗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进行学习和掌握。因此,护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其次,护理专业的学生需求较为特殊。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沟通培训,以提升其综合素质。最后,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较为明确。相比其他专业,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更多地选择从事医疗卫生行业相关工作,因此,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医院、护理机构等实际用人单位密切合作,了解其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职业指导和培训。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困境
(一)教育资源匮乏
护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首要困境之一是教育资源匮乏。在许多高职院校中,护理专业往往是人数众多的专业之一,但相应的教学资源并不足够充裕。首先,教学设备和实验室设施相对匮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护理实践技能培训的需求。例如,一些院校的模拟病房、实验室设施陈旧,无法提供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其次,教材和教学资料更新不及时,无法跟上医疗行业的发展变化,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护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困境。
(二)实践环境不足
另一个困扰护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是实践环境不足。护理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护理技能和应对各种医疗情况的能力。然而,由于医疗资源的限制以及临床实习的条件限制,很多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有限。一方面,临床实习的名额有限,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临床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一些学校缺乏与医院合作的机会,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环境。缺乏充足的实践环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也制约了其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除了教育资源和实践环境的不足外,护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还面临着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的困境。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护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偏低,一方面是因为相关专业人才的匮乏,另一方面是因为护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和职业发展机制不健全。由于师资队伍的不足和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影响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策略一:多元化课程设置
(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
在护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至关重要。理论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护理基础知识和创新创业理念,而实践课程则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其动手能力和临床经验。
首先,理论课程应当涵盖广泛的基础护理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创新创业理论。例如,开设护理学基础、病理学、药理学等专业课程,同时引入创新创业管理、市场营销和项目管理等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理论课程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护理和创业中,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实践课程应当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实践课程可以通过模拟实验、临床实习、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模拟实验室可以模拟医院的实际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的临床情境中进行操作和演练。临床实习则是将学生送到医院或护理机构,参与实际的护理工作,积累临床经验。此外,还可以通过参与实际的护理项目或创业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锻炼其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跨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
在护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跨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跨学科融合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其跨领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打破学科壁垒,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可以将管理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内容纳入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管理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医院管理、护理管理和创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心理学课程则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则让学生掌握现代医疗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提高其信息化管理水平。其次,跨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应当注重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可以开设“护理与创新创业”综合课程,将护理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有机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开展跨学科团队合作项目,让护理专业学生与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其团队合作和跨学科协作能力。
四、优化策略二:加强实践环节
(一)校企合作项目
加强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策略是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推动护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还能增强其对行业实际需求的了解和适应能力。
首先,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共同开发课程和项目,让企业的专家和学校的教师共同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企业可以提供实际的案例和项目,学校则负责理论指导和教学组织。例如,学校可以与医院、护理机构、医疗设备公司等合作,开展真实的护理项目,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和实践护理知识与技能。
其次,校企合作可以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通过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岗位,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到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提升自己。此外,校企合作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企业可以通过实习期间的表现直接选拔优秀人才,实现无缝对接,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最后,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教师可以定期到企业进行交流和学习,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教师的职业发展,也能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
加强实践环节的另一个重要策略是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高质量的实习基地是学生获得实际操作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首先,学校应当投入资源建设和维护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应具备现代化的设施设备,能够模拟真实的临床环境,提供多种实践教学场景。例如,建立先进的护理模拟实验室,配备各种医疗设备和模拟病人,让学生在校内就能进行高仿真的实践训练。此外,学校还应当与多家医院和护理机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
其次,实习基地的管理应当规范化和制度化。学校应当制定详细的实习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实习过程的规范和有序。实习期间,学校应派专人负责管理和协调,定期与实习单位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学校还应当建立实习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客观评价,作为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最后,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还应注重学生的安全和权益保障。学校应当与实习单位签订明确的协议,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如合理的工作时间、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保险保障等。同时,学校还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和支持,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职业发展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提升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五、优化策略三: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一)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机制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的关键之一是通过系统的教师培训和完善的职业发展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提升。首先,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进修课程,涵盖最新的护理技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通过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护理行业的发展动态,并将最新的技术和理念融入教学中。
其次,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提升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可以通过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和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帮助教师拓展学术视野,提升科研能力。此外,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如评职称、晋升等,激励教师不断追求卓越。
最后,学校应建立教师职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关注教师的职业成长和心理健康。通过定期开展教学评估和反馈,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通过提供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服务,帮助教师应对工作压力,保持职业激情和积极性。
(二)引进外部专业人才
引进外部专业人才是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的另一重要策略。首先,学校应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高学术水平的专业人才,如临床护理专家、医疗行业资深人士等。这些外部人才不仅可以带来先进的护理技术和实践经验,还能为学校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其次,学校应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外部专业人才兼职授课或开展讲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直接从行业专家和从业人员那里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这也能促进校内教师与外部专业人士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最后,学校应加强与医院、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的人才交流和合作机制。通过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组织实践活动和交流培训等方式,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还能增强学校与行业的紧密联系,推动护理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深度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需要从多元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入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跨学科融合课程设计、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以及教师培训与引进外部专业人才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教育面临的困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曦卉.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优化策略研究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 40 (03): 145-147.
[2]余伟. 新时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及对策探究 [J]. 投资与创业, 2023, 34 (24): 10-12.
[3]邓偌倩.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困境及优化路径 [J]. 人才资源开发, 2023, (07): 34-35.
作者信息:仝焕君,女(1990.10—),汉族,籍贯 河南省范县,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生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