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传承视角下的佤族舞与恰恰舞混合编导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佤族舞;恰恰舞;文化融合;传承
正文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由于传播而产生接触,进而由于理念、习俗、观念的差异,产生文化碰撞,经过自然或人为的筛选、淘汰,不同文化体系互相吸收相异的文化元素,通过进一步的整合,经调适而形成一种融合的新文化形态。而文化的传承,则是另一种解释,需要尽可能多的保存文化的精神内涵,形成文化脉络,巩固或发展民族群体意识。基于此,我们似乎会先入为主的认同文化融合的创新属性,以及文化传承的保守属性。其实文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创新。在当今社会,交通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早已突破过去由自然环境制约而形成的天然群体隔离,国内不同地区之间,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的融合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一、佤族舞蹈的起源、特点及演变
(一)佤族舞蹈的起源
(二)佤族舞蹈的特征
1.鲜明的民族风俗特征
佤族舞具备明显的民族特征风俗,是佤族的先人为顺应环境而确定的一种民族的群体行为。其对提升民族归属感以及向心力,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佤族的风俗众多,例如,年年一月份到春耕前要组织割牛尾的活动。一般以一家为主祭,其他所有组员共同参与。这种活动分为三种:第一种,通过一个人率先割掉牛尾巴,接着其他人共同发力去切割活牛;第二种,一个人首先把牛固定在树桩上,通过祭司割下牛尾,参与分割牛肉的佤族年轻人列成 2 组,一组扯牛头及前腿,另一组扯牛后腿及尾巴,之后大小祭司联手,大祭司使用镖刺进肋骨间隙中,小祭祀割尾巴。牛的尾巴要放置在村外,以确保村子的安全,牛肉则由村民们共同分享。不管是何种活动,接下来均要进行歌舞表演。第三种,跳舞过程中,全村人手挽着手,以篝火为圆心,朝着一定方向开始唱歌跳舞,同时需要两名或多名演唱者带领唱歌,兴起时常常呐喊鼓舞。
2.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
舞姿中呈现出坚韧、豪放、激情,而且又夹杂着一丝刚性, 这和佤族长时间朴素的生活、生产作业中所形成的豪迈、 刚劲、淳朴的民族性格密不可分。
3.舞姿特点
(三)佤族舞蹈的历史演变(分阶段描述更好,一般是三个阶段)
二、恰恰舞的起源、特征及演变
(一)恰恰舞起源(分阶段描述更好)
恰恰起源于中美洲的墨西哥、古巴等地,它是曼波舞(Mambo)的变形,但今日的恰恰比曼波更流行,更受欢迎,主要是因为这种舞给人一种明朗轻快的感受。因南美洲的土著人将曼波的音乐演奏得更快,并加进打击乐器而使之成为今日的恰恰。曼波的舞姿较柔和,腰部扭动较大;恰恰的舞姿较为活泼,步法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于南美的拉丁舞,最早由非洲传至拉丁美洲,由古巴演变提炼而出,风格欢快幽默,节奏动感强。最初,拉丁音乐和舞蹈是人们庆祝胜利或丰收的一种表达方式,后来渐渐发展为年轻人相互表达爱慕之情的一种方法。在发展过程中,拉丁舞曾因为动作过于热情、表达情感过于直率又没有任何约束而受到排斥,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拉丁舞的发展,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终使拉丁舞风靡世界。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原“舞种”、“舞步”、“舞姿”等进行规范整理,制定比赛方法,形成国际标准交谊舞,并于1947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第一届世界标准交谊舞锦标赛,现已发展成艺术性高、技巧性强的竞技性项目。
(二)恰恰舞的特征
1.旋律特点
恰恰舞是所有拉丁舞中最受欢迎的舞蹈,音乐很容易辨认,旋律音符通常是短音或是眺音。音乐节拍为4/4拍,有时2/4拍,虽然恰恰舞曲经常演奏着每分钟34小节的节奏,其实最理想的节拍是每分钟32小节。
2.舞姿特点
恰恰舞是古巴的舞蹈,与伦巴舞一样,古巴舞者以音乐的第二拍开始前进或引导。男士方面,正确的方法是两脚稍微分开站立,重心置于左脚,第一拍时,以右脚向右侧跨一小步(女士相反),然后以左脚前进(女士右脚后退)进行基本动作,节拍数法有: “慢,慢,快快,慢”、“踏,踏,恰恰恰”和“2,3,4&,1,,,所有的舞步都是这种数法。英国有些舞者在舞厅里仍是以音乐的第一拍开始左脚前进,数为“l,2,恰—恰—恰” ,这种方法对初学者较易学。不过上述的数法“2,3,4&,1”仅用在由舞蹈教师协会所举办的考试和竞赛。
3.握持特点
握持:恰恰恰舞的握持与桑巴舞一样,开放式握持(0pen Hold)和扇形位置(Pan Position)与伦巴相同。脚步动作:脚步动作与伦巴相同,以脚底出去,随即整个脚底着地。
三、佤族舞与恰恰舞混合编导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相对于先前有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对于精神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民族舞蹈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丰富人们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民族舞蹈的发展过程中融入现代舞元素给其带来了较大影响,两者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状态,较好地满足了当前人们对于舞蹈多元化发展的需求。随着现代舞进入生活,满足了人们对于舞蹈爱好者的需求。因此,对民族舞蹈与现代舞的融合进行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佤族舞是我国一种典型的民族舞蹈,而恰恰舞则是经典的现代流行舞蹈,两者在文化融合传承的视角下混合编导,极具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融合动因
从艺术的具体内涵来分析,各类型的艺术形式均具有较为明显的传递性,佤族舞蹈在和恰恰舞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就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传递性,两者相互融合、相互进步。其中,导致两者相互融合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时代进步与环境变迁。各种艺术形式在传播的过程中均包含两个方向:横向与纵向。其中纵向发展主要是指艺术形式在每代人之间的传播,而横向传播主要指艺术形式在各个区域之间的传播。其中佤族舞蹈和恰恰舞出现相互融合,不仅包含纵向动力也包含横向动力。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状态,佤族舞蹈和恰恰舞作为文化形式的一种,其在整个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融合。其舞蹈艺术自身的变革。时代变化对于两种舞蹈形式带来的影响属于一种外界因素,而舞蹈艺术自身的变革是两者出现融合的内部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也呈现出全球化发展的态势,国内民族舞蹈学者在整个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会给民族舞蹈带来较大冲击。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人们的思维均较为活跃,思想较为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舞蹈和民族舞蹈的融合。
(二)恰恰舞发展对佤族舞带来的影响
恰恰舞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感,对于当前人们的情感、思想等方面有着较为直接的体现,其给佤族舞蹈带来了较大影响。
1.对舞蹈动作的影响
在舞蹈动作方面,民族舞蹈所含的动作多数情况下均较为保守,总体给人一种内敛的感觉而恰恰舞总体的动作非常开放。但是在现代舞出现的一百多年内,民族舞蹈受到其影响在具体动作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比如当前国内藏族舞蹈“酥油飘香”中,所含的舞蹈部分动作就受到现代舞蹈的较大影响,其步伐编排源于现代生活,与现代生活较为贴近,音乐的总体节奏感也和现代舞较为类似,观众在观看这部分时均表示为现代舞,但突然间又进入民族舞蹈的节奏当中,这表明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融合,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将民族舞蹈中所要展现的内容通过现代舞更好地展现了出来。
2.对舞蹈音乐的影响
音乐是舞蹈表现的主要受内容之一,通过音乐可以将舞蹈中所要展现的相关主题更好将地表达出来,所以,音乐是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舞蹈中活影所含音乐非常讲究舞蹈的对称性,和音乐的节拍总体相符,而在现代舞蹈中,音乐仅仅是舞蹈艺术的一种附属品,很多现代所舞蹈在表演的过程中对于音乐并没有严格遵循其韵律,舞者体在具体的表达过程中,整体更加轻快,随意性非常大。现代舞在音乐方面给民族舞蹈带来了较大影响,比如当前傣族舞蹈要“邵多丽”中,其音乐特征将现代舞体现得淋漓尽致,整个舞蹈氛围没有传统民族音乐给人带来的轻柔绵长的感觉,而更多的是给人一种明快活泼的感觉,节奏感非常强,特别是其中包含的鼓点与现代舞的鼓点非常类似。“佤族”这一民族舞蹈在这些方面的尝试,较好地迎合了当前人们对于舞蹈艺术的需求,在民族舞蹈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再次是服装方面的影响。
四、推动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融合的相关对策
(一)注重舞蹈文化精髓的继承
现代舞蹈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对于民族舞蹈的精髓应当继承,民族舞蹈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思想的一种具体表达,往往包含着较为浓厚的历史信息,寓意较深,通常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在现代舞蹈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整体较为随意,特别是诸如街舞等现代舞,往往追求一种视觉的冲击,内涵不够丰富,甚至没有任何内涵,这对于现代化可持续进步是较为不利的。因此,现代舞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应当借鉴民族舞蹈富有的文化内涵。重视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这对于提升现代舞的整体表现力是非常关键的。此外,当前很多现代舞以民族舞蹈为主进行改编,虽然贏得了一些掌声,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具体改编的过程中,应当将整个民族舞蹈的内涵保留下来,充分尊重某个民族的习俗与特色,而不是随意进行改编,从而将民族舞蹈的文化价值保留下来,通过现代舞进行传播。同时,在对民族舞蹈进行改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于民族舞蹈的具体内涵的有效把控,这就需要具体的艺术工作者对于民族舞蹈中所包含的地域文化、民族特征等进行深入分析,这对于推动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民族舞蹈在进行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应当借鉴现代舞的时代性
现代舞之所以能够较快的被人们所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舞包含的时代性有着直接关系。而民族舞蹈之所以被很多现代人所“嫌弃”,主要与民族舞的具体表达形式不被现代人所接受有着直接关系。所以,民族舞蹈在进行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应当借鉴现代舞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当今“90后”“00后”的审美眼光相对于先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精神方面的要求,民族舞蹈若仍旧采用传统的情感表达方式,必然不能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两者在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民族舞蹈应适当借鉴现代舞的情感表达方式,确保自身不仅可以将民族舞蹈中包含的具体精神表达出来,更够符合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使自身更加符合当前人们对舞蹈时代感的要求。
(三)科学传承民族舞蹈,合理推行现代舞蹈
当前民族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需要的是科学传承。而现代舞在传播的过程中多数需要的是合理推行。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较为浓厚,但具体的表达形式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当前人们对于舞蹈艺术形式的需求,因此,在两者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应当让更多的人看到民族舞蹈的魅力,让人们识到民族舞蹈的价值所在。在具体实施中,学校应当承担起传承舞蹈知识的重任,让下学生更为准确地认识到这两种舞蹈的具体内涵,从而使更多人接受民族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掘这两种艺术形式融合关键点,从而更好地推动民族舞蹈和现代舞之间的有效融合。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民族舞蹈和现代舞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在总体上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促进了精神文明的进步。但是在两者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两者的精华均应保留下来,特别是民族舞蹈,其中包含较多历史文化,要做到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融合,这同时也是其他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均需要遵循的准则,从而使各种艺术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余俊蓉.浅析云南佤族旅游歌舞的发展特点[J].文存阅刊,2018(16):57.
[2]张志华.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与美学特征[J].大众文艺,2015(12):49-50.
[3]谭丽.从佤族的自然崇拜中看民族服饰色彩的情感表达[J].金田,2014(02):132.
[4] 李莲.佤族木鼓象征与功能的文化解读[J].学术探索,2007,1.
作者简介:唐丽,1985年1月,女 ,怒族,云南怒江福贡人,本科,
助教职称,研究方向艺术类,主要从事教学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