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防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王楠

奈曼旗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中心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 邮编:028300

摘要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玉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病虫害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探讨了当前玉米病虫害防治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从研究背景出发,指出由于气候变化和种植模式的转变,玉米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频率有所增加。其次,研究方法部分详细介绍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以及集成病虫害管理(IPM)等多种防治策略,并对各种方法的效果和适用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化学防治在短期内效果显著,但生物防治和IPM策略因其环境友好和可持续性而日益受到重视。最后,探讨了这些策略的未来发展趋势,特别是在遗传工程、纳米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如何更有效地整合和优化玉米的病虫害管理措施。研究意义在于为制定更高效、环保的玉米病虫害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防治; 集成病虫害管理; 生物防治; 气候变化; 玉米作物管理;

正文


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气候变化和种植模式的转变导致了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及发生频率的增加,这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峻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病虫害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实施变得尤为关键。当前,国内外学者通过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以及集成病虫害管理(IPM)等多种策略,努力提高防治效率并降低环境风险。本文综合分析了这些防治策略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并探讨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与适用性。此外,文章还将探讨遗传工程、纳米技术和信息技术如何助力玉米病虫害管理的未来发展,期望为制定更高效、更环保的玉米病虫害防治策略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玉米病虫害的当前挑战

1.1 气候变化对玉米病虫害的影响

气候变化显著影响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1]。温度升高和降水模式变化为多种病虫害的生存和繁殖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一些害虫种类在较高温度下繁殖速度加快,繁殖周期缩短,致使其种群密度迅速增加。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如暴雨、干旱等,也改变了病虫害的生态环境,促使一些病原菌和害虫扩散到新的地区,甚至在传统上无害的区域中爆发。气候变化还影响了玉米的生长状况,弱化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进一步加剧了病虫害的威胁。这些变化对玉米生产构成了严峻挑战,迫使研究者和农业从业者不断调整防治策略,以应对新的病虫害风险。

1.2 玉米种植模式变化与病虫害种类的增加

玉米种植模式的变化对病虫害种类的增加产生了显著影响。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种植密度的提高,单一品种的连作和大规模种植模式逐渐普及,这种模式虽然提高了玉米的产量,但也使得玉米田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降低,病虫害的传播和爆发风险随之增加。尤其是连作制度破坏了土壤生态平衡,导致某些病虫害,如玉米螟、粘虫等的发生频率显著提升。种植模式的机械化和集约化管理也改变了田间小气候,进一步促进了病虫害的繁衍和扩散。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虽然提升了玉米的抗病性,但也带来了新病虫害种类的出现和变异,给病虫害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

1.3 现有病虫害发生频率及其经济影响

现有玉米病虫害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给农业生产带来显著经济损失。频繁发生的病虫害包括玉米螟、黏虫、纹枯病和锈病等,这些病虫害导致玉米产量和质量下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和市场供应。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仅体现在产量减少和质量下降上,还增加了防治成本和劳动力投入。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变,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和地域范围有所扩展,使得防治工作更加复杂和艰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挑战。

2、玉米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2.1 生物防治的应用与效果

生物防治作为一种可持续且环保的玉米病虫害防治方法,近年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利用病虫害的天敌,例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和病原微生物,生物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病虫害的种群数量,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研究表明,某些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防治玉米螟虫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对环境友好。天敌昆虫如捕食性瓢虫和寄生蜂在控制蚜虫和螟虫方面也展现出较高的效能。生物防治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减少农药残留,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生物防治的效果受气候条件、天敌种群动态及其与害虫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长期监测和管理[2]

2.2 化学防治的短期效益与长期影响

化学防治作为玉米病虫害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短期内具有效果显著、见效快等优点,能够迅速降低病虫害密度,保障农作物产量。长期依赖化学防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容易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使得防治效果逐渐下降。化学药剂残留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造成危害,污染土壤和水源,破坏生态平衡。

2.3 集成病虫害管理(IPM)的策略与实施

集成病虫害管理(IPM)策略与实施涉及多种综合防治措施,旨在通过生态学方法减少病虫害的危害。IPM注重利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管理等手段的结合,以实现病虫害的长期可持续控制。生物防治包括利用天敌、寄生虫和微生物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3]。化学防治在IPM中主要作为辅助手段,优先选择高效、低毒和环境友好的药剂。农业管理策略则通过调整耕作方式、轮作和间作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病虫害发生率。IPM强调综合监测和评估,通过信息技术和精准农业工具,提高防治措施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从而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技术创新与未来趋势

3.1 遗传工程在病虫害管理中的角色

遗传工程在玉米病虫害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能够将抗病虫害基因直接引入玉米基因组,从而提高玉米对特定病虫害的抵抗力。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使得玉米能够表达如Bt毒素等杀虫蛋白,有效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基因驱动技术也在研究中,以期通过改变害虫种群的基因构成来控制其数量。这些遗传工程技术不仅提高了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还减少了化学防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纳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科学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高表面积、强吸附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在病虫害防治中具备独特优势。纳米农药通过将有效成分包裹在纳米载体中,实现了药物的缓释和靶向投放,提升了防治效果并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纳米传感器能够精准检测病虫害的早期症状,实现了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有助于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未来,纳米技术有望与遗传工程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玉米病虫害防治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手段。通过纳米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创新,玉米病虫害管理将变得更加环保、高效,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提供重要支持。

3.3 信息技术在病虫害预测与管理中的利用

信息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预测与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大数据分析、物联网、遥感技术及人工智能,能实现对病虫害的精准监测与预警。大数据分析结合历史气候数据和病虫害发生记录,能够预测病虫害的流行趋势。物联网设备,如传感器和无人机,实时收集田间环境参数,提供精确的病虫害数据。遥感技术利用卫星和无人机影像,进行大面积病虫害监测,评估病虫害扩散情况。人工智能算法则通过机器学习模型,优化防治方案,提高玉米病虫害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4、现行防治措施以及未来的技术趋势

4.1 现行防治措施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课题[4]。现行的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集成病虫害管理(IPM)三大类。生物防治通过引入或保护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等手段,有效地控制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这种方法不仅具有环境友好、对人畜安全的特点,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由于生物防治的效果往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其在大规模推广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

化学防治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化学农药由于其高效、速效的特点,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占据重要地位。化学防治的长期使用带来了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增加和对非目标生物的危害等问题,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尽管如此,化学防治仍然在病虫害爆发时起到关键作用,尤其在短时间内控制住虫害的蔓延。

集成病虫害管理(IPM)综合了多种防治策略,以期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平衡。IPM强调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合理利用生物、化学和农业措施,通过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IPM不仅提高了防治效果,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和环境污染,逐步成为现代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

4.2 遗传工程在病虫害管理中的角色

遗传工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玉米品种,为玉米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确地修改玉米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点,增强其抗病虫害能力。例如,通过CRISPR-Cas9技术,可以定向敲除或插入与抗病相关的基因,从而提高玉米对某些病虫害的抗性。转基因技术也在抗虫玉米的培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转基因玉米品种已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种植。这些转基因玉米不仅能有效抵抗玉米螟、玉米叶螨等主要害虫,还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尽管遗传工程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显示出巨大潜力,其应用仍面临伦理、环境和监管等多方面的挑战[5]。尤其是在我国,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和环境影响仍存在较大疑虑。未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预计其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4.3 纳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纳米技术在农药的开发和病虫害防治中展现出独特优势。纳米农药通过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提高了药物的传递效率和稳定性,能够在较低剂量下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纳米材料还可以设计成智能释放系统,根据病虫害的实际情况,控制农药的释放速度和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的环境污染。纳米传感器在病虫害早期监测和预警中也有重要应用。通过纳米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纳米技术在农药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步阶段,其潜在的环境和健康风险需要进一步评估和研究。未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相关安全性研究的深入,纳米农药和纳米传感器有望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

4.4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玉米病虫害防治将更加注重综合性、可持续性和智能化。遗传工程将培育更多抗病虫害玉米品种,减少农药使用。纳米技术将应用于智能农药和监测设备,提高防治效率和准确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如大数据、物联网和AI技术,将实现病虫害的精准监测和预测,优化防治策略。

综合性防治策略将成为未来主流,结合遗传工程、纳米技术和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环保的防治体系。集成病虫害管理(IPM)将推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

结束语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玉米病虫害的防治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虽然化学防治手段短期内有效,但鉴于生态和安全的考量,生物防治及综合病虫害管理(IPM)策略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方法不仅环境友好,而且能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然而,目前这些新兴策略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着成本、技术普及及农户接受度等挑战。进一步的研究应聚焦于降低生物防治成本、提高IPM策略的效率,以及增强农户的实施能力。此外,未来研究还应利用先进的遗传工程和纳米技术来开发新的防治技术,同时通过信息技术优化病虫害监测和管理系统,以期达到更高效和环保的防治效果。通过这些综合措施,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玉米病虫害,还能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牛海臣.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21,(18):80-80.

[2]孙俊霞.玉米病虫害防治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9,(07):81-81.

[3]高山.玉米的病虫害防治[J].农家致富顾问,2020,(16):14-14.

[4]步慧荣.浅析玉米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9,0(19):104-104.

[5]朱彪.玉米作物病虫害防治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0,(06):74-75.

 

 


...


阅读全文